新国学网:黄浩立:焦虑的错置_-人工智能-幻觉-方式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
 
  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命”的议题从未有过如此频繁而重要的探讨。与

  第二届北京媒体艺术双年展,“生命”的议题从未有过如此频繁而重要的探讨。与其说是在等待一个“后生命”时代到来的预测,不如说这是一次对人类自己,对生命走向的一个提问。这个提问是必然的,也是关键的,因为它打破了人作为万物“中心化”地位的权志,也再一次从艺术、设计、科技和理论的四个维度对“生命”开启重新的阐释。

  人在焦虑什么?而所有的焦虑都与人自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份焦虑不只是对媒体技术发展的未来时空,还有人工智能、数据生命及其科技合成的种种结果造成影响。在未来,人工智能和媒体技术肯定会影响世界艺术,但绝不可能取代其他职业的方式最终取代艺术家。很多时候,人们焦虑恐惧的对象是以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这种焦虑的来源并不基于理性,因为在这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他们有情感、感觉、情绪、和自主意识,所有关于人工智能和媒体技术带有的“末日恐慌”,都是一种非理性的焦虑,这种焦虑放错了位置,这种焦虑仍然是一种人类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所以,今天再次将艺术与科技乃至把“生命”作为一个重要的话题与之探讨,是历史的始然也是问题的必需。

“打苍蝇” by David Bowen

  艺术,特别是视觉艺术,其发展一直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联,因为在视觉艺术自身的表现形式和主题内容中都与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交互渗透,那么从历史的发展状况来说,不论是古典时期艺术还是如今进入全球化时代的艺术,艺术已经全盘托出,从媒介、材料、手段和形式再到内容,所有的呈现都与科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合作。除此之外,艺术更大的价值和最大不同就在于科学和艺术的目的差异。艺术家借助科学技术的手段目的是为了达到最为理想的艺术实验效果,而更本质的内涵是要通过这一切形式传达出个体与社会,精神与生活,情感与化育,批评与反思的尖锐力量。“媒体艺术双年展”的用意估计也就在此。

  本次展览,从上一届“技术伦理”的宏观视角转向了一个更为细化而深刻,多维且复杂的方向进行探讨。这个转变也一直以“生命”作为一个基本概念去认知和深化。在这个过程中,将一个哲学命题放置在科学与艺术当中去讨论,在关于意义的解答上,或许不再是老生常谈的生命伦理,也不是道德律令,而是在“后生命”这个语境范畴中去反思这个科技时代的到来,去删除人类面对科技时代,人工智能非理性的自我恐慌,去调整人类对生命意识丧失的一种焦虑错置。对此我想通过三个阶段来展开对此次展览“后生命”的问题进行反思。

  提问

  如今,所有的人工智能和媒体技术一旦嫁接艺术便会有了一种引人入境的效果,这种现象我称为是艺术被描述的“谎言效果”。对于现象和事实之间,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人们有一个准确而清晰的判断,这有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个悖论式结果。因为“趣味”作为一种审美观念和直觉感受的引导力量,艺术品要成为大众视野的焦点,必须要从“趣味”上投入创作。而这个时候,“谎言效果”的出现也恰恰是“趣味”在大众选择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便产生了误解。不是“趣味”本身出了错,而是人自身的审美观照出现失误。而以什么方式来纠正这个错误,我认为应该以“提问”作为前设的方式来进行判断。这个“提问”的方式和内容,取决于我们对艺术时下的判断,更在于人不再以“中心主义”和“视觉消费”的方式去服从自我趣味完成的提问,这个提问是客观的也是尖锐的,是质疑的也是清醒的。

“鼠”  by 苏永健

  幻觉

  幻觉,是一种反映在人意识当中的感受体验,人们可以从自我意识中去满足现实生活无法获得的东西。而作为“时间”本身也就是一种幻觉的呈现形式。当人们看到人工智能,媒体技术将艺术变得更为精彩绝伦之前,我们应该体认到,有一件事情一直没有改变:给予我们基本的焦虑不安、缺乏安全感、无明和追求幸福,这些一直没有改变。更为直接让人感受这种冲击力的作品可以从几件艺术作品来看。艺术家苏永健的《鼠》构建一种可欲不可达的状态,由始至终让白鼠在直径20cm的跑轮中奔跑超过30000周(约18.8公里)才能触发一次水波纹的形成,完全映透了当代物质意识形态的社会景观,人活在自我虚构的幻觉中,等待一个奇迹的出现;艺术家David Bowen装置作品《打苍蝇》,对设备进行处理输出机械手臂,如果在靶心测出有苍蝇,机械臂就会扣动手枪扳机消灭苍蝇,这个现象隐喻出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对人做一个生死判断吗?更进一步我们现代生活的安防系统类似于这个装置对某些人在做一个分析预判。这一切的现象都是一种人自身幻觉的设置,身处幻觉却无法出离。

“半活体解忧娃娃” by Oron Catts & Ionat Zurr

  调置

  所有的预设都是一种虚构,而焦虑在其中也只不过是一个共谋者。面对“人造生命”的出现,艺术家Oron Catts & Lonat Zurr 通过建构和培育新客体物种——“半体活生命”研究人类和不同梯度生命的联系,作品《半体解忧娃娃》在人造子宫中以生物工程培育了七件雕塑作品。这个作品为人类将来的生命延续提供了一个“标本”,更直接地说这种方式似乎已经丧失了生命原初的意义。因此,人因该调置自我焦虑的方位,不要在自我建构的幻觉中去焦躁不安,也不要因为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产生恐慌,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情感投射。了解现象背后的真实状态,并摆脱那些遮蔽和阻止我们看见实相的条件。如今,全球化的发展状态过程中,所有的文化和现象都在松脱重组,科学自身,艺术本身都在改变,但最终不论其如何改变,艺术和科学也应当相应于时间、时代、环境、对象那个的方式来思考生命。

  生命是艺术创造的基底,在生命的延续之中,它可变的形态和延续的时空都将创造出不同的对象,而“后生命”也正是在这个形态和时空中诞生的一个节点,最终我们还将从生命的本质形态出发,去探索和思考生命最终的意义和艺术与之并行的价值。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人工智能,幻觉,方式,人工智能 幻觉 方式
下一篇:陈都:沈嘉蔚《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创作_绘画-龙美术馆--速写-构图-美术||上一篇:陈履生:“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在1974年_展览-油画--美术馆-饶河-伟大祖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