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守护文明_艺术史--歌德-学术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守护文明》选自第一辑“社会观察”。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1980年代,范景中在中国美院(当时叫浙江美院)学报编辑部工作。他的办公室在一楼,紧靠路边,当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透过窗帘缝,看到他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很晚,很多时候,早锻炼的人出来活动了,揉着眼睛的范景中这才从办公室出来,望着天色渐明的天空。

  他几乎没有什么世俗生活,不喝酒、不吃肉、不跳舞……这些当时美院师生喜欢的项目他统统不沾边,只是一味沉浸在读书生活里,翻译“贡布里希”。

  1988年,在杭州一个美术理论研讨会上,一位北京来的大学者在会上讲,《圣经》创世纪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这就是崇高嘛!范景中不客气地反驳,崇高这个概念来自古罗马朗吉努斯的《论崇高》,怎么是《圣经》呢?这让大学者很下不了台。

  范景中是想以此为例来说明知识的重要性,因为会上有人讥讽读书多的人如果不会用,也只不过是四角书橱。当时的学术风气,以反叛为潮流,而范景中反舌相讥:就是做一个四角书橱有什么不好呢?比不读书要强。

  随着他和一帮朋友的翻译系列问世,他的名气越来越大,火气反而小了,到后来,基本上不参加研讨会、也不参加圈里的各种应酬,有时候即使迫于无奈到场,也几乎不与人争辩。他变得越来越宽厚、包容,他最热衷的是关心和扶持年轻人。

  事情就这么怪,范景中越是低调,威信反而越高,尽管对所谓“当代艺术”的问题,他几乎不发表意见,也从不写评论,可以大家都很在意他,并且尊敬他。这或许从另一个方面证明,尽管当今学术界乱象丛生,知识本身还是令人景仰的。

  1990年代中期,范景中有一次到深圳参加台湾画家刘国松研讨会,他发言的题目是,“重新回到传统”,这让与会的当代批评家们多少有点不理解,80年代,范景中也参与过推动“85美术新潮”的工作,怎么这么快又要回到传统了呢?

  在范景中“重新回到传统”的命题背后,是他对学术上激进主义和浮躁学风的不认同,他所表明的是对人类知识、文明坚定守护的态度。他所说的传统并不是时人夸夸其谈的老庄、天人合一、中西对比之类的玄学,而是尊重、学习并拥有大量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对具体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个人的研究写作,他是极其谨慎的,多次表明自己不敢写书。尽管在学界,他以学兼中西而闻名,不仅对于西方文化史、美术史有很深的造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古籍版本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说他最想写的一本书就是《中国书籍的历史》。

《艺术的故事》

  在范景中这个年龄段,像他那样,能写一手漂亮文言文的学者不多,可是他仍然谦逊地说,我们这一代所谓学术带头人中间连够资格给陈寅恪当书僮的都屈指可数。

  范景中在复旦大学作了一个名为《附庸风雅和艺术欣赏》的演讲,《文汇报》做了摘录刊载出来,王元化先生看了说,“附庸风雅总是不太好吧。”这让范景中很遗憾,没有坚持让报纸全文刊载。他引用了歌德的一则轶事,当一批愤怒的德国居民袭击法国降军时,歌德阻止众人,让降军逃脱。他对此举的回答是:我宁愿作不义之举,也不让斯文扫地。范景中想以此向王元化解释:宁要附庸风雅,也不让斯文扫地。

  不让斯文扫地,就是守护文明。


关键字: 内容标签:歌德,学术,范景中 艺术史歌德 学术 范景中 艺术史
下一篇:罗怡:博物馆发展史上黑暗的一天——从巴西国博大火浅谈博物馆安全管理_巴西国家博物馆--里约-美术馆-万元||上一篇:“噪音”“条控”与“腾挪”——刘可的视觉战场_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胡斌-当代艺术--叙事-腾挪-抽象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