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顾丞峰:当代艺术的审美定位_-这类-审美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学术界关于当代艺术的界定与争论近几年来一直被大家关注,但结果,不能不说尚未取得完全共识。当代艺术

  学术界关于当代艺术的界定与争论近几年来一直被大家关注,但结果,不能不说尚未取得完全共识。当代艺术之所以给人以不易界定、难取共识的印象,这与当代艺术自身的非单一性有关。而现代艺术的审美特性是相对单一的。

  现代艺术在审美上以 Shock(震惊) 效果为主,价值取向上以反写实传统为己任;在形式上以不断的尝试与探索为乐趣。

  当代艺术是继承现代艺术而来的。

汉斯·哈克(Hans Haacke)《Blue Sail》1964-1965

汉斯·哈克 《新闻

《同质相浸》1966年 博伊斯(Joseph Beuys)

《油脂椅》1963年 博伊斯(Joseph Beuys)

  当代艺术在审美倾向上则有两端:一端是继承了现代艺术的批判性与反思性 (这类作品更多是借助非架上的观念性方式而非传统绘画的对象化方式来表达) 。其代表如汉斯·哈克类具有强烈政治性的观念艺术和以博伊斯标榜的为代表的艺术,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的提法虽然号召社会公众的参与,这个“塑造”过程充斥着对社会介入的诉求;更多观念性作品是对日常提出追问或批判,比如徐冰的装置作品《无处惹尘埃》(2008)就是从中国文化角度对911事件提供了另一个思考路径。当然,许多当代艺术的批判、反思力度是轻微的、微妙的,甚至与其说批判不如说是提示与提醒,许多当代艺术作用表达的是物质间的微妙差异,表述的是对人的思维习惯的警示与反思,这类作品可以称之为“微批判”。目前在当代艺术中这类作品也有相当比例存在。

徐冰的装置作品《无处惹尘埃》

  当代艺术审美的另一端则是依托大众文化的“流行性” (popular)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流行性可以追溯到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所表述“十五分钟可以塑造出一个世界明星”,正是将原来具有厚度的现代艺术扁平化。追求流行性的作品一般不以批判性为己任,甚至以抹平高雅与大众文化的差异为乐事,流行性把艺术图像图案化、符号化,赋予简单的符号“时尚价值”和“当下意义”,将艺术幻化为一些耀眼的流行符号或一种场域中参与的快感并且止步于此。

  流行性还可以细分为 kitsch(媚俗) 的和Immersion(融入) 的两类审美趣味。

草间弥生作品《HELLO!你好》

  关于 Kitsch ,文化界一般认为这个概念是“刻意地在作品中使用被公认为文化象征的元素然后廉价地大量生产这些非原创的东西”。在这一节点上,当代艺术不再是愤世青年,它更像一个玩世不恭者,我们在日本艺术家村上隆、奈良美智、草间弥生等作品中看到这种趣味,这种符号的创造者也随之成了令人羡慕的时尚人士,像草间弥生的炫目的色点、奈良美智的小女娃娃头像、杰夫·昆斯的气球动物等,都成为他们留给公众的视觉的符号,这些符号简单而强烈。吊诡的是,国际艺术界将这类作品视为当代艺术。而这一类当代艺术也更适合在艺术市场中传播与复制销售。在中国,那种时尚、轻佻、甚至浮夸色情的作品并不鲜见,上世纪90年代中国出现的波普、艳俗艺术、卡通一代等潮流中明显具有这种 kitsch 倾向。比如一些波普画面中体现出的无聊、“艳俗艺术”中“坏画”和粗俗的刻意、“卡通一代”中的无厘头趣味,这些现象也成为了中国的现代艺术过渡到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标记。

兰登国际《雨屋》

奥利维拉·埃里亚松  《气象计划》

  当代艺术中流行性倾向中另一种美学效果是 Immersion ,它通常被译为“融入” (注意,“融入”不同于“介入”) 。这种融入主要体现在打破了精英与大众的藩篱,并不刻意追求观念的前卫化和精英化,而是以一种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够接受的“场域效果”来感染参与者,如同参加一场高级别的感官沐浴或者就是某种高技的炫耀,人们在兰登国际的《雨屋》(2012—)和奥利维拉·埃里亚松的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实施的大型装置《气象计划》(2003年)等中能切身感受到这类作品的震撼效果。

  应该指出的是,“融入”的美学追求在当代大型装置作品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类装置作品中,人们感知的主要是装置的日常化、泛化与去观念化景象;而感官震惊通常是这类作品追求的效果。

  相比较而言,现代艺术在审美特征上基本是一端 (一元) 的,主要可以用 Shock来概括,这点我们在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抽象派、表现主义等代表性流派那里可以读出。现代艺术的美学基础我们可以在诸如克莱夫·贝尔、罗杰·弗莱那里找到对形式主义的奠基;可以在弗洛伊德那里找到超现实的心理依据;可以在沃林格、克罗齐那里找到表现主义的心理动机……这种 Shock 的审美效果取代了本杰明 (Benjamin) 所说的 Aura(光韵) 审美趣味。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这类,审美,当代艺术这类 审美 当代艺术
下一篇:“噪音”“条控”与“腾挪”——刘可的视觉战场_蜂巢(深圳)当代艺术中心-胡斌-当代艺术--叙事-腾挪-抽象||上一篇:冀少峰:“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前言_-湖北-美术馆-展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