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徐琛:从威尼斯军械库到纽约军械库_-艺术家-艺术-中国

编辑:杨晓萌 来源:艺术国际
 
  “威尼斯军械库”是古代时期威尼斯存放武器的地方。当时的威尼斯总督曾下令在

  “威尼斯军械库”是古代时期威尼斯存放武器的地方。当时的威尼斯总督曾下令在此建造共和国战船。现在,则成为了一座博物馆,更是每年威尼斯双年展举行的公开空间。

  一,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渊源

  “威尼斯军械库”是世界上最大的前工业生产中心。当年可以同时容纳2000名工人,同时间集体工作和生产。作为军方威尼斯共和国舰队战略要地,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和政治权利的象征符号。军械库总面积50000平米,其中室内空间25000平米,是威尼斯双年展的重要场馆。威尼斯双年展首次使用军械库,还是在1980年第一届国际建筑展上,随后其他的艺术展会也相继开始使用“军械库”,展览大多致力于推广年轻的艺术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械库逐渐失去了军事上的重要位置,转而成为商务中心,并且在经过适当的修复之后,增添书店和餐饮,成为方便旅行者的旅游要点。

  威尼斯政府与意大利海军达成协议,威尼斯政府将拥有占地7.8万平方米的威尼斯军械库(VenetianArsenal)的53%,剩余的7%仍然归于海军所有。威尼斯市长Giorgio Orsoni 是2013年2月6日完成这笔交易的,为进一步使用威尼斯军械库提供了条件。之前,威尼斯军械库已经在为威尼斯双年展提供举办场馆,如此以后它便拥有了举办更多文化项目的可能性。

  数个世纪以来,“军械库”这一军事复合体一直都是威尼斯海上力量的基础。但是,自从意大利海军总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搬到安科纳之后,这里便一直保持着某种冷清和边缘状态。

  威尼斯双年展有两大展区:旧船厂区军械库(Arsenale)与拿破仑花园区(Giardini).

  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包括3个级别的展览。主题展由总策展人直接委托国家馆(大部分位于Giardini),两大展区之外的其他所有的展览,基本上都属于平行展。

  威尼斯双年展(LaBiennale di Venezia)是一个拥有上百年历史的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艺术活动之一。并与德国卡塞尔,巴西圣保罗双年展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誉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威尼斯双年展从开办以来,便标榜其以“现代艺术”取向,为传统气息浓重的水都,带来了夏季里惊鸿一瞥的现代光景。

  威尼斯双年展一般分为国家馆与主题馆两个部分。主要展览是当代艺术。除去艺术展之外,也包括舞蹈与戏剧等表演。19世纪末,全球民族主义风起云涌,当时各种大型博览会纷纷兴起,第一届世界奥运会也在1896年开办。1893年4月19日,威尼斯市议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策划一个意大利的艺术双年展,它的发起人是当时的市长里卡尔多@赛尔瓦蒂科。

  除了牟取商业利益之外,这些国际性活动在“四海一家”的社会表象下,实际上也是各种民族主义在暗地里玩命低较劲的表征。而将艺术变成大型博览会,以此诞生的“威尼斯双年展”为其肇始和滥觞,由此,在这股全球民族主义风潮影响下,奠定了它以“国家”为单位邀请参赛的最早雏形。直至1930年代,主办单位从威尼斯市政府改为意大利国家政府支持的独立机构,展出范范围也不断扩大。1930年代开办“音乐节”,1932年第一届国际影展“威尼斯影展”开幕,“国际戏剧节”则起始于自1934年。

  1968年风靡全欧的“学生运动”风潮和“工运”风潮,使得威尼斯双年展暂时停止部分传统活动。1973年威尼斯双年展被迫实施改组。1975年,在20世纪跨入最后四分之一之际,“威尼斯双年展”加入国际建筑双年展。1998年1月23日,意大利政府公开立法,承认“威尼斯双年展”的法定地位,并将其列入国家级组织。

  直至目前,威尼斯双年展由一个非盈利基金会主办,在接受民间赞助的同时,也受到意大利政府及国会的监督与支持,共涵盖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建筑,戏剧,和电影等六大领域。1980年代中国“剪纸”和“刺绣”作为代表曾在威尼斯双年展亮相,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通过民间渠道第一次在威尼斯双年展集体亮相。14位中国艺术家接受了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的邀请,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展。2003年中国政府决定以国家身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但是未能成行。2005年在第51届威尼斯上双年展上,由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范迪安组织,著名艺术家蔡国强策划的中国国国家馆终于落户水城。中国国家馆的场地被安排于威尼斯的军械库展区,意大利国家馆的边上的一个油库内,最早是在油库外一片200至300平方米的绿地“处女花园”,之后进驻油库,将场地改造成为中国国家馆。

  蔡国强于1999年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成为中国文化界在国际上第一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艺术家。该奖也是中国艺术在国际大展中的最高奖项。蔡国强以其独特的中国宇宙观及其中国哲学根底,探求人类普遍的共同命运问题。他,作为一名以不同于西方欧洲的独特“亚洲视角”在国际上代表中国发言的当代艺术家而备受瞩目。

  徐冰自2008年开始创作《凤凰》装置艺术作品。其装置作品缘起于对资本与劳动,生产与耗费的质疑。通过对回收和搜集来的工业废料的重新组装,再对原来的锈迹斑斑的历史底色上的强化进行再重构,使得后工业时代的来自历史传说之中的特殊象征物--“凤凰”变得异常的诡异,变得异常的凶猛强悍,更具有被历史遗忘的沧桑感和文化危机感。特殊的张牙舞爪的造型,在艺术理念上,像极了恐龙时代的“大鸟”,又像极了新媒体时代的“变形”金刚。像是来自某个浴血拼搏的古老竞技场,有像是面临着一种空前危机与灾难的罹难所。这特殊的庞大的工业时代“怪物”,既记录了中国正在蜕变着的历史现场,又与这个变动着的深刻的历史时代,强烈低做出某种具有对应关系的鲜明对照。

  2013年以王春辰为策展人提出的“变位”为主题的主题展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此次展览,由于国家馆所在位置的军械库展厅多年来受制于大型油罐的制约,经过大使馆多方协调,于此年拆除,从而使得中国馆的展厅空间得到扩容。参展艺术家何云昌在展厅室外的参展装置作品为《威尼斯的水》,致力于建筑保护的胡曜麟《物自体》象征性低模仿罗马万神殿的大圆顶。

  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从5月9日持续至11月22日,中国艺术家徐冰,刘家琨,陆扬,谭盾等人参与其中。作为最富盛名的世界艺术盛会,威尼斯双年展创办于1895年,主要以国家馆形式展出来自各国的现代艺术作品。中国艺术家自1993年零零星星参与威尼斯双年展主展区的展出,直到2005年在中国美术馆前馆长范迪安与艺术家蔡国强的策划下,中国国家馆才第一次真正出现在威尼斯。从中国整体社会不了解当代艺术,到由国家组织支持参加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展,至今为止时间,不过逾十数年而已。

  2007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侯瀚如如是说:

  “威尼斯双年展的出现,是19世纪末民主国家成为政治体制常态之后的产物。但,1990年代之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全球化以及‘地球村’的概念越来越清晰”

  2007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侯瀚如如是说

  二,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名单

  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拥有89个参展国家在绿园城堡,军械库以及威尼斯历史馆区参展。来自全球53个城市的136位重量级艺术家入选主场馆。其中四位中国艺术家徐冰(其展出作品《凤凰-2015》),曹斐(《la Town》),邱志杰《上元灯彩》和季大纯《无题》,真正受到了主场馆策展人奥奎@恩维佐的正式邀请。

  奥奎@恩维佐不是追星的策展人,很少选择大腕艺术家。他将军械库的入口处长廊打乱成无数不规则的空间,使得艺术家散点式独立分布于各自区域。邱志杰,季大纯,曹斐三位艺术家的作品被安排在此,而徐冰的那只长达30米,重达8吨的《凤凰》则被安放于意大利馆主入口处,被视为威尼斯双年展的“风水龙头”。

  能够参加主场馆的展览,自然得到高度学术认可,这也是威尼斯双年展的奇妙之处。虽然,双年展的国家馆以及平行展览争议不断,但是,双年展组委会却巧妙低平衡了两类展览的彼此关系,主场馆保持着高度的独立性,始终以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邀请策展人独立策展,严格规定了主场馆和国家馆,平行展之间的关系。

  除了进入国家馆,许多艺术家以平行展的形式参展,如林冠艺术基金主办的刘小东个展“因地制宜”,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主办的“山水社会—测绘未来”群展,“通向地狱之门”江横个展—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特邀展,今日美术馆主办的“气韵非师”—从顾恺之到潘公凯的中国水墨展,-------在一系列的名单中,平行展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是为了学术还是为了市场,是为了占领空间还是为了刹那绽放,这是一个无法得到答案的悬疑问题。

  2017年艺术家邱志杰,带领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声音艺术家杨嘉辉和著名行为艺术家谢德庆,分别代表中国,香港和台湾参加第五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耿建翌,关小,郝量,刘建华,刘野,周滔等六位艺术家参与了本届双年展主题展。展场由两件重要的宋画—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和马远的《十二水图》作为“引文”,均以苏绣艺术家姚惠芬以上百种针法再现,涉及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的构成元素,尤其是“生死观”和“时间观”,共同指向了“生生不息”的意象和可能性的精神存在。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分为九大版块,分别是艺术家与书籍,喜悦与恐惧,共通,地球,传统,铜铃,狂欢,色彩,时光与无限。本届主题展览有六位中国艺术家参加。他们分别是耿建翌,关小,郝量,刘建华,刘野,周滔等。其中艺术家耿建翌,算起来是第二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作为“八五“新潮的艺术家代表,他早在1993年就和丁乙,李山,王广义,王友身,以及余友涵等艺术家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这也是中国艺术家首次进入威尼斯双年展。

  此次艺术家耿建翌参展主题展,位于绿园城堡的“艺术家与书籍”版块,这是展览的中心地带。艺术家通过书本的形式,来审视自己的实践。此次呈现了耿建翌近70余件“书”系列作品,包括从1990年耿建翌第一个书系列作品《读物》到90年代中期《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最后到2000年《浸泡》和《之所以为经典》。1990年至2000年左右,耿建翌进行了一系列与“书”有关的创作。在跨越十年的时间里,他的创作除了上述的作品之外,还有《阅读方式》,《36种打击》,《分解动作》,《直到磨平》,《虫食》,《书页》,《怎一个“的”字了得》等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在传统观念中,书籍往往被认为是文化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

  在他的作品之中,文字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他的书籍内容往往被消除,只留下书籍重点,表现的人与书籍相关的阅读方式。比如作品《浸泡》将装订好的空白书册被浸泡在有色液体之中,颜色浸染在书页上,这样书页的四边就会浸染上自然形成的不同形状的色迹。由于每一本书被浸泡的时间不同,书页边上的颜色也因浸泡的时间不同,而呈现出宽窄不同的痕迹,实际上,这也是时间存在的证据所印证的。

  雕塑和装置艺术家刘建华与艺术家周滔的作品放置在最后一个版块“时光与无限”之中。这一版块围绕着“时间与永恒”的主题展开,试图回答一个问题:;“艺术从哪里来”,它将驶向何处去。艺术家刘建华生长于以古老陶瓷闻名的江西省,并在景德镇工作生活了近14年之久。他早期作品多以陶瓷作为媒介,通过陶瓷坚硬与脆弱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和不安,并揭示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2003年他曾代表中国馆参展威尼斯双年展。此次是他首次受邀参加主题展。而在讲述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感受时候,他表示:“这次与2003年中国第一次在威尼斯双年展设立中国馆,与我当时参加中国馆状态有很大不同。虽然当初最终因为非典的原因没有能来成,只是在国内完成了作品的呈现。这一次来参加本届威尼斯双年展,通过近一年的工作准备,包括布展过程,感受到了威尼斯双年展悠久的历史和团队专业的工作方式,---这和我以前的想象及有距离的观看还是不一样。有些事物还是应该要有深入的介入和体会,才会有更好的了解。”

  杨嘉辉创作的领域涉及录像艺术,舞蹈,装置艺术以及多媒体等。2015年5月,其基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创作出的《Pastoral Music》在香港巴塞尔展出,探讨了艺术家在战争中的角色。此次威尼斯双年展杨嘉辉代表香港呈现最新作品《赈灾专辑》(2017),阐述了慈善单曲承载了悲剧留下的历史印记的现象。---包括土耳其艺术家代表弗迪特@伊莱克(Cevdet Erek),冰岛艺术家代表艾吉尔@萨比杨森(Egill Sabjornsson)以及代表法国出征威尼斯双年展的现年35岁的艺术家夏伟尔@威尔汉(Xavier Veihan)。杨嘉辉生于香港,后完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电子音乐系博士课程。此次代表香港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独立策展人郭瑛(Ying Kwok)负责展馆策划,M+博物馆执行总监,首席策展人郑道炼(Doryun Chong)担任顾问策展人。这也是香港艺术发展局继2013年和2015年之后第三次M+博物馆合作威尼斯双年展项目。

  此次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官方代表艺术家为谢德庆,展览是以“做时间(Doing Time)”为主题,首次完整展现谢德庆数件“一年行为表演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他早期的创作于台湾的未发表作品,而正是这些早期的创作,为他随后史诗般的行为表演作品奠定了基础。

  此次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展览标题“做时间(Doing Time)”,不仅仅意味着谢德庆长时间的艺术创作投入,还蕴含着它的个人哲学和对当代艺术史的参与。他在创作首个一年作品《一年行为表演1978—1979年(笼子)》时候,曾在一个木制的囚笼里待了一整年。作为台湾馆的固定展示场所,历史上曾经作为总督府监狱的,沧桑的斑驳的威尼斯普里奇欧尼宫(Palazzo Prigioni)用来承接谢德庆的展览作品无比合适。

  三,威尼斯双年展的政治意义和文化策略

  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最初可以追溯到1993年。之前,虽然有两次送户县农民画的民间剪纸参展的历史经历(1980年第38届威尼斯双年展),但是基本属于“文不对题”和“驴唇不对马嘴”。与西方“他者”的客观距离,并没有真正地把握好,所以与西方认同的“当代艺术”价值标准相去甚远,并未拥有良好的对话,对接和有效的被认同。蔡国强是这样来看待此事情的,“如果世界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你黑帮的派一个少林拳去参加,就发现我们没有对手,没人要跟你比赛”

  (1)《从泉州到威尼斯—蔡国强访谈》,未查明出版物

  从1993年近乎20多位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家重新体验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到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上蔡国强的《收租院》大获全胜,再到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艺术家“以政府的名义”独立组织参展,开启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中国馆”时代,经历了数个关键性的观念转折和历史重要阶段。同时,中国艺术家的艺术“概念”作品也从2001年第49届以大多为单纯的“架上”绘画,转而为2003年第50届及其以后每届的“视觉”艺术,再到2005年第51届之后的每届以“全觉艺术”为转型的态势,经历了中国艺术家从一个典型的现代主义阶段向较为深刻的当代转型和文化被迫“变轨”的趋势。

  象征性的段落和象征性的主题展览,明确地提示着每一个人:在国际文化政治中,中国的文化身份在国际艺术的舞台上逐渐被确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的主题策略,也越来越普遍地受到国际关注。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后殖民文化的渗透,也同时使得中国社会深刻地遭遇来自本土文化来自“根性”文化的顽强抵抗,或者选择土著文明的野性和血腥暴力,或者选择对西方文化的全盘接纳,或者选择对西方文化妥协性地接受,或者墙头草一样“骑墙”观望,选择“文化策略”变异为一种带有鲜明文化立场的“政治性”策略,也使得世界与中国甚至其他民族文化区域,在短暂而激进地完成“蜕变”的现代主义进程之后,遭遇愈加猛烈的文化冲突和种族文明的暴力抗争,世界再一次历史性迎来了文化最为尖锐,社会矛盾最为激烈,民族文化的被选择和被迫重新作出调整的新历史阶段(或称之为“新时代”,而非“新时期”)

  (2)来自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流媒体《新闻联播》

  从1993年第45届双年展之后,中国艺术家选择去适应艺术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令人刮目,也在同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进入全球视野,逐渐被世界接受,正值此一时期,中国当代艺术迎来了“黄金时代“。按照蔡国强的说法,“保持距离”----才能使得文化认同和接纳得以产生。中国与西方就像两块阴阳极的磁铁,如果靠的太近,会被吸引到他们那一端,如果走得太远,又会失却磁性,也就不存在相互吸引的互文关系和互为弥补的文化前提条件。他一语道破天机,其实,威尼斯双年展就是“文化竞技场“,艺术名利场和艺术明星秀场,在全球文明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这已经不是任何人可以隐匿的“公开”秘密。

  (3)(管郁达:《威尼斯双年展上文化民族主义的远与近---从户县农民画到邱志杰的“不息”》2017-05-11)

  从最初的“东方之路”第一次踏入威尼斯,进入西方的主流视野,到2003年中国国家馆的承认和确立,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力与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不断亮相,实际上表现出成正比的国际政治份额的增长趋势。许多知名艺术家的早期代表作首次亮相,也往往选择出现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由此看来,“威尼斯双年展”这个大舞台,隐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历程和重要时期。威尼斯双年展所代表的“西方”主流价值观,西方文化视野和西方主流价值认同,一直是萦绕着中国当代艺术界,那挥之不去的“他者的眼光”。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参与全球资本主义的游戏,接纳游戏规则或者是否拒绝参加游戏,其出发点仍然是策略性的选择,带有投机性,具有国家资本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的“双重选择”的文化策略吧

  福建籍的旅美艺术家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收租院》在意大利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荣获国际大奖,是中国艺术界赢得世界大展中的第一个最高奖项,这是继戛纳电影艺术之后,中国艺术家又一次荣获国际性的最高荣誉。威尼斯双年展素来拥有艺术“奥斯卡”之称,是目前国际上最为权威的艺术大展。第4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于1999年6月12日开幕,历时三个月,参加此次展览的,共有 (54)个国家 (149 ) 位画家的作品。中国20位画家的作品参加了本届展览最有重要性的主题展。福建籍的当代艺术家一举获得本届大奖的殊荣,填补了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艺坛上的一项历史空白。

  艺术家徐冰受邀请参加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的巨大装置《凤凰》,在威尼斯军械库十四世纪的船坞之空间内,精湛而有序地实施吊装展示。这一对超级“凤凰”每只长三十米,总重量达到八吨。是由艺术家从北京建筑工地回收的上千种工业废料,生产工具以及工人的生活用具组装而成,是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超级单体艺术装置作品之一。

  2007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由美国艺评家与策展人罗伯特@斯托尔(RobertStorr)担任,他也同时主持12月于威尼斯举办的艺术论坛。因上一届SARS侵袭亚洲造成无法参加的中国馆由范迪安担任策展人,于2007年登堂入室。同时期参展的国家,还有阿富汗,阿尔巴尼亚,摩洛哥,乌兹别克,白俄罗斯,卡萨斯坦(Kasachstan),吉尔吉斯坦(Kyr-gyzstan),这些对于威尼斯双年展而言,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加上23项外围展览(中国台湾馆),所有展览均超过百个,对于观者而言,对观众而言是超大能量的负荷和精神补充。 42名参展艺术家为此届双年展带来了新作。其中包括两名华人艺术家:台湾艺术家陈界仁的作品于2004年的上海双年展被柯瑞尔发现,她特别在会谈中表示,陈界仁的作品《加工厂》以新观点且极富诗意的镜头重新诠释旧时代的败落。另一位华人艺术家则是自幼全家移民维也纳的杨俊,他们两位是此次双年展中唯一受邀请的华人艺术家。主题展“艺术经验”力推的美国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被威尼斯双年展授予了“终身成就奖”。

  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获得者,艺术杂志《Art in America》年度十大人物,日本国家电视台“20世纪美术名家100人”,英国《艺术评论》(Art Review )四次评为“全球当代艺术界最有影响力100人”,由此确认,蔡国强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一个中国艺术家难以企及的巨大荣耀。蔡国强对当代艺术的角色调整的理解是这样的:“当代艺术,可以乱搞”。(他的言外之意是,艺术手段多样,技法无穷,但是,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去表达自己的观念)

  “搞艺术”可以像在生活中一样,全方位地发挥个性和自由。

  ----蔡国强

  四,美国“军械库”展览由来以及历史沿革

  “军械库展览”是美国现代艺术运动头等大事中的重要事件。它使得美国人真正地领悟到现代艺术“军械库展览”于1913年2月17日开幕。由于画展是在纽约一个废弃的军械库举行的,所以被称为“军械库展览”。后来,又由于其他原因,迁移至波士顿,芝加哥。虽然美国拥有了解欧洲的早期现代艺术运动的年轻艺术家Z.Danshi对于整个艺术界来说,这次画展仍然让人开阔眼界,展出作品的画家有毕卡索,马蒂斯,德朗,勃拉克,布朗库西,凯尔希纳,康定斯基,以及杜尚等。

  杜尚的未来派作品《下楼梯的裸女》是画展之中最为引起轰动的画幅。美国人从未见过此类展出作品。观众成群结队低前往参观,报界则对此展览予以猛烈抨击。此次展出对美国人产生的影响非常大。以展出经典作品为主的美术馆,忽然乐意展出“实验性”作品,让人们大跌眼镜。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但是作品的新意却令人感到惊讶和兴奋不已。无论是采用怎样的标准来衡量,“军械库展览”都堪称成就非凡。凡在同一时期参加展出的美国艺术家,很多人都被视为“美国现代主义先驱者”,由此,美国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自由实验时期和阶段。

  提到“The Armoryshow”许多人会想到每年春天在纽约哈德逊码头上的举办的博览会。

  1999年时军械库艺术博览会(The Armory Show)名号正式出生的年份。“军械库”的得名却或多或少给人一种文艺复兴式口号的意味。

  “军械库”之名,源于1913年2月17日第69兵团军械库举办的国际现代艺术展(InternationalExhibition of Modern Art)它被誉为“震动世界的艺术展”,首次将现代艺术带给美国大众的展览,并先后在纽约芝加哥和波士顿举办。美国20世纪初期“八人画派”由亨利,梭伦,卢卡斯,格莱肯,西恩,潘德佳斯特,劳森和戴维斯8人举办的“八人画展”而得名,其展览与作品区别于当时学院派的理想,组织形式相对独立自由。戴维斯(Arthur Bowen Davies,1862—1928)该先锋艺术展览是美国现代艺术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划时代展览,是第一个完整低将现代派艺术介绍给美国人的大型艺术展。展览发起人是“八人画派”中的戴维斯(Arthur Bowen Davies,1862—1928)。这届“军械库展览”一共展出了1600多件的作品,有约三分之一的作品来自欧洲,但是值得敬畏的是,在那个年代欧洲现代派艺术的代表作品几乎被展览收集起来。该举动冲击了当时纽约人民的已经过时的审美观,并重新点燃了他们对于现代艺术的热情,由此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现代艺术风浪。

  (4)(《1913年军械库艺术展:美国首次艺术战争》,2016-01-06,《东方早报》)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艺术界发生了有些有趣的事情。超现实主义流派关注精神分析,注重潜意识中受到压抑的欲望和表述,逐渐发展成为对受压抑的身份认同的广泛关注,诸如同性恋,黑人,墨西哥裔美国人,双性恋,变性人,散居流民,后殖民等。对于这样的所谓介入“身份政治”的艺术反应与当年军械库艺术展览所引发的态度不全然相同,实际上,在这种文化战争影响下的许多批评家也无法采用一本正经的态度来读解对于作品真正意义的理解与认同。

  18世纪,19世纪艺术家通常正规低在学院里接受学院派训练,那时,现实主义处于绝对的主流统治地位。学院派艺术喜欢采用柔和完美的线条形式,试图来隐藏艺术家的存在和意义。19世纪中期许多欧洲艺术家曾经强力反对学院派艺术。但是,在世纪之交的美国,其学院派的展览风格和规模,依旧强烈。由此,在1911年那些厌倦了学院派的年轻艺术家Jerome Myers,Elmer MaRae, Walt Kuhn and Henry Fitch Taylor开始在纽约的麦迪逊画廊(Madison Gallery )会面讨论美国展览的新策略。除了1913年纽约第69兵团军械库举行的国际现代艺术展览之外,似乎没有其他可以作为先锋艺术发生在美国的划时代事件。

  (5)(《1913年军械库艺术展:美国首次艺术战争》,2016-01-06,《东方早报》)

  由此,军械库艺术不仅动摇了美国年轻的艺术家,使得他们以实验性的形式来进行新的对话,而且分化了美国普通民众,使得传统的人们与思想前卫的青年人产生了巨大的鸿沟。众所周知,由此美国成为先锋艺术的中心。但是,情况并非仅仅如此,美国艺术界崛起的原因是多种而复杂的,其中较为重要的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催生了一些收藏家和冷战政治家。这些人,以现代主义为武器,试图将其作为抗衡欧洲文化的美国文化优越性的强有力证明。然而,美国对艺术世界的主导,也完全脱离不开对欧洲先锋艺术的吸收与改造。正如塞尔日@居尔布特(SergeGuilburt)所言,如果说“纽约偷走了现代艺术的观念”,那么,首先必须了解:现代艺术是什么,然后才能搞明白,它以后的当代艺术又是什么吧

  在军械库艺术展上,展出了来自美国及其其他国家的三百多名艺术家的两百多幅作品。他们大多数都是新兴的绘画大师,比如保罗@塞尚(Cezanne),梵高(Van Gogh )和保罗@高更(Gauguin)为代表。那些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甚至触犯了人们信仰与观念的作品是才刚刚成为经典的流派---对空间的分解和强烈的偏离感,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时尚新闻和人们浪费各种口舌唾沫的最好谈资。其中一幅《下楼梯的裸女2号》成为当年军械库艺术展的神话作品。这幅作品由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MarcelDuchamp)创作的,在反对者和敌视者的抨击中逐渐声名鹊起。

  此一时期,其他立体主义作品强调同一瞬间的“多维度”—也就是说一个艺术家可以从多种角度表达同一主题,《裸女》这幅画即是将此种组合策略与“未来主义”的时间性---“纵向性”相结合,以此强化时间的多重性视角。由此产生了完全不同两种心理空间的“变轨”扭曲。

  换一种方法来解读,就是说,这幅作品从多种角度呈现了一个正在下楼梯的女人以及这个女人走下楼梯时候的不同时段的不同节奏和她的绰约风姿。作品采用这样的处理手法,与爱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J. Muybridge)早期进行的“运动摄影”研究以及电影拍摄手法相一致。但是,杜尚采用类似图式和线条与视觉障碍相结合的文化策略,则将作品置放于“可辨认”与“不可辨认”之间,“可解读”与“不可解读”之间。作为观者,有时你可以根据猜测,似乎觉得自己看懂了,但是,有时则完全陷入一种迷惘和茫然的境地。真正令人苦恼的是,不是欣赏者明确地知道似乎一致的结果,而是在一开始就已经陷入了一再“试错”的过程之中。这幅绘画的底部至少有6个三角形的阴影容易被视为裸女弯曲的腿,中间部分的五个椭圆则让人想起人体的髋部。然而,当你费力低辨认出右上角隐约可见的脸庞时,画面左上区域位置,纷繁的线条和多种棱角,却难以被辨认成为可辨识的具象图案。这幅作品有意偏离传统绘画,而借用摄影和电影的艺术手法,通过画面交织成为难以辨认的线条,无数难以识别的重叠幻影,形成一种充满紧张感的画面和节奏感。杜尚似乎在采用“图像证史”的方法,在向普通人讲述现代生活中的一些剧烈变动,也许正是这个特殊的工业时代,由科技变革带来了快速飞跃的社会发展,也同时直接或者间接低改变了人们对于普通日常事物的一般感觉与认知,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速度或者光速对于科技领域的认知吧

  (6)(《1913年军械库艺术展:美国首次艺术战争》,2016-01-06,《东方早报》)

  对于《裸女》最著名的批评引用了一个现代性的比喻,有人称其是“木瓦厂里的一场爆炸”,还被描述为“一堆变装的高尔夫球杆和球袋”,“各式各样的皮质马鞍的半成品”,“地震后的高架铁轨”,“动态的日本盔甲服”,“梦魇中的棕色卡片”,“有序摆放的破碎提琴”,这些苛刻的比喻,将两个独特的现代性事物,“爆炸行为”与“工”厂联系起来,时至今日,仍然常常被用来形容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在《裸女》被展览的那个月份,几乎每一天报纸上,都有关乎军械库艺术的新闻,许多作家不自觉低将此次展览与P.T.巴纳姆(美国19世纪的著名马戏团老板)的马戏团相提并论,由此军械库艺术展览演变为一场马戏团表演。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的作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些革新派真的先人一步,他们似乎窥探到了未来,并运用一种对普罗大众看来无比深奥的艺术方式,来试图表达他们对于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真实看法吗,还有他们的作品到底是真的“艺术垃圾”,还是足以证明艺术价值的,在艺术发展史上的闪耀着光芒的真正的“钻石”呢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试图在此次事件中保持公正的立场,他在Outlook 杂志上这样说道:“我们不能忽视欧洲的新兴力量,并向我们的民众展示这股新兴艺术的潮流,就此而言,展览者是十分正确的。”在表明可以认可类似的艺术趣味和社会时尚之后,他继续表达他的个人态度和看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接受这些人的做法:引进并展览欧洲极端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代表政治性的总统个人态度,使得美国普通民众,也及时低洞晓了欧洲先锋艺术的风向和趋势,但是,也极为坚决低不能认同这些代表叛逆的先锋艺术的立场。

  (7)(《1913年军械库艺术展:美国首次艺术战争》,2016-01-06,《东方早报》)

  而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军械库艺术博览会是由1994年纽约举办的葛莱美西国际艺术博览会(The Gramercy international Art Fair,又称“大谢国际艺术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9年,大榭艺术节将举办地点搬到了1913年军械库兵团旧址。军械库艺术博览会(The Armory Show )名号正式诞生了。虽然两年之后,组织者又将其艺术博览会转移到哈德逊河码头举办,但是,仍然沿袭使用“军械库”这个名号。

  第二十四届军械库展览将于2018年3月7日至11日再度回到哈德逊河畔92号和9号码头举行。几间重要画廊在缺席数年之后,也重新加入本届军械库展览会。包括最后一次于2013年参展的高古轩(Gagosian),2011年展商贝浩登(Perrotin),2015年展商RegenProjects))等。其中,高古轩画廊将带来录像艺术先驱白南准的个展,包含一件从未发表过的装置艺术作品。2018年总计有39家画廊首次亮相军械库,包括香港艺术门(Pearl LamGalleries)以及纽约VanDDoren Waxter画廊等。

  注释:

  (1)《从泉州到威尼斯—蔡国强访谈》,未查明,出版物

  (2)来自:中国中央电视台、国家主流媒体《新闻联播》发布

  (3)管郁达:《威尼斯双年展上文化民族主义的远与近---从户县农民画到邱志杰的“不息”》2017-05-11

  (4)(5)(6)(7):《1913年军械库艺术展:美国首次艺术战争》,2016-01-06,《东方早报》

  备注: 

  一,历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

  1993年参展艺术家方力钧

  1995年参展艺术家张晓刚

  1997年参展艺术家刘小东

  1999年参展艺术家蔡国强

  2001年参展艺术家徐  震

  2003年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吕胜中

  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王澍

  2005年  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蔡国强

  此年,由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组织,

  著名艺术家蔡国强策划的中国国家馆,终于落户欧洲水城。--------------

  2007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曹斐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尹秀珍

  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邱志杰

  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曾梵志

  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蔡志松

  2013年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何云昌

  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徐  冰

  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邱志杰

  二,历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  

 

  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侯瀚如“紧急地带”

  2005年中国馆首次落户威尼斯双年展,首次策展人蔡国强

  2007年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主席大卫-克罗夫(DavideCroff),第一次邀请女性策展人来自西班牙的玛利亚-德-柯瑞尔(Mariade Corral )与罗莎-马汀尼兹(RosaMartinez)

  2009年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中国馆)卢昊

  2011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中国馆)彭峰

  2013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王春辰,主题“变位”

  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奥克维@恩威佐

  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邱志杰

  三,威尼斯双年展获奖者 

 

  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获得者蔡国强

  2013年英国馆国际展览最佳艺术家金狮奖获得者:Tino Sehgal

  2013年法国馆最佳年轻艺术家金狮奖:Gamille Henrot

  2013年安哥拉馆最佳场馆获得金狮奖

  2018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  来自grafton Architect 建筑事务所的Yvonne Farrell and She lleyMcNamara 宣布第16届最佳国家馆金狮奖(Golden lion for BestNational Participation)的获奖者为“瑞士馆”。艾德瓦尔多@苏托@德@莫拉 (Eduardo Souto de Moura)从参与者中胜出。荣获“最佳国际参与者金狮奖”((Best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

  (完稿于2018年火热的5月)


关键字: 内容标签:艺术家,艺术,中国,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家 艺术 中国 威尼斯双年展
下一篇:廖上飞:艺术评论的标准及相关问题有哪些?_-评论||上一篇:徐乔斯:“艺术写作”不等于艺术批评——论姜俊《批评之批评》的逻辑漏洞及立场缺_-写作-理性-文化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