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潘鲁生:我与省社科联_民间文艺理论-潘鲁生-研究-文化-传承

编辑:杨晓萌 来源:山东省社科联
 
编者按系列访谈是省社科联成立60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访者们来自全省社科联系统和广大社科工作者

编者按

系列访谈是省社科联成立60年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访者们来自全省社科联系统和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不同层面。他们中有省社科联成立初期担任党组书记的老领导,有获得首届突出贡献奖的老专家,有在各学科领域作出卓越贡献、长期关注支持省社科联工作的专家学者,有最年轻的社科奖一等奖获得者……还有市、县、高校社科联和省级社科类社会组织,他们为省社科联的发展默默付出与奉献。在这一值得纪念的日子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声音。

山东省社科联成立60周年系列访谈之三

潘鲁生:我与省社科联

潘鲁生主席身兼数职,深耕艺术与学术两界,工作非常繁忙,但40多年来一直坚持田野调查,用脚步丈量广袤大地,成就卓著。在省社科联成立60周年之际,潘鲁生主席欣然接受访谈,认真回顾了他与省社科联的点点滴滴,并对省社科联今后的发展给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话语间流露着对省社科联的真挚感情,以及对社科事业的关切与热爱——

6rdXDVXwQetqcadIocGBiBdezhjS1VVdl9fBKA5y.png

骐骥过隙,弹指挥间,山东省社科联成立已60周年。60年来,省社科联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团结全省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和回答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为推动我省事业发展以及全国相关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社会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一名学人,几十年来尤受社科联学风、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从社科联提出研讨的一系列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中深受教益,在诸多前辈大家和同时代优秀学人的影响下,传承齐鲁文脉,发扬山东严谨质实的学风,努力从所学所长出发,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光荣的使命。

回想20世纪80年代末,所参与的《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编纂工作即得到了省社科联的支持。90年代,出版《论中国民间美术》《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学》得到了省社科联的立项和表彰奖励。其时,作为一名青年学者,省社科联的给予的关心和鼓励不仅鼓舞我坚守研究传统造物文脉,努力探索设计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也以诸多优秀成果在构建中国民艺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方面带来指导和影响,并践行山东社科博通古今之变化、服务社会民生的学风精神。一路走来,省社科联为我研究治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我的不少论文在《山东社会科学》发表,涉及构建中国“手艺学”、建设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体系、保护农村文化生态、构建中国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是自己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重点和调研成果的凝练,是治学历程的体现,也是省社科联对科研工作者培养和支持的体现。

q6A8w6MlGr10W62LvxkrKus7uu6ARGdlv81qtV9n.jpg

回想在与省社科联一同发展进步中的治学理路,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互补相通

朱光潜先生曾感慨“不通一艺莫谈艺”,强调文艺理论研究要根植于创作实践,避免走向空泛。我的艺术理论研究也离不开绘画创作和设计实践。特别是民间艺术、传统艺术,我们从中体悟到美的创造,再将这种美的意蕴、精神汲取到自己的创作中加以表达,实现一种艺术创作上的沟通、传承和再创造,我们的传承实践才是活态的传承与实践,是汲取精神的文化的养分,把自己受到震撼和启发的东西表达出来,传承下去,而不是浅表的模仿、照搬和取用。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也是如此,关键是我们如何站在今天的生活里去认识、发现、传播传统的艺术之美、生活之美并哺育今天的生活,培育未来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是相通的、互补的,共通的基础也在于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5HevRTP55r1jSlA82z79TH6FcbzO7Bpcf5fCcOvm.jpg

二、田野调研是民间文艺理论研究的基础

我的理论探索是从田野中来的,没有一线的田野调研就形不成我们对民间文艺现象、规律的研究成果,就不足以了解艺人的现状和心声,也不能充分体会人民群众对文艺的创造力和文化需求。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40年来,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田间地头、作坊匠铺,求解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等现实问题,致力研究中国手艺学、中国民艺学的学科体系建设问题,以及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研究。对于我来说,这些学术命题来自田野、来自现实、来自变迁的生活,需要我们扎根生活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挖掘材料、总结经验,提出观点,构建理论,扎扎实实做到把研究落到实处,把学问融入现实。

OwoOuSixVKdIHqzOnI7M9OMCEbDj897xH6gH6h5t.jpg

​三、新时代文艺界和社科界携手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社科研究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就文艺与社科研究来说,具有交融互鉴的必要性和广阔空间。文化建设担负着培根铸魂的时代使命。文艺界和社科界共同承担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任务,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营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等方面携手并肩,共同推动文化繁荣。新时代文艺界和社科界应该大力发扬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打造文化品牌,既要提高艺术作品水平,出精品,出人才,也要认真研究艺术品如何走向市场,创品牌出效益;既要积极参与文化艺术产业运作,推动经济发展,也要带着使命感挖掘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国际传播。通过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响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化。加强本土研究,关注民族性传承,直面社会文化变迁,加强学术担当,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并在学科建设领域有所贡献。

新时代,新征程,社会科学工作天地广阔。衷心希望在省社科联的团结带领下,与社科学者一道求学问道,勤奋耕耘,为服务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谱写新的篇章。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哲学社会科学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山东社会科学》杂志社记者:张婧)


关键字: 内容标签:研究,文化,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间文艺理论,潘鲁生,研究 文化 传承 民族文化艺术 民间文艺理论 潘鲁生
下一篇: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课题工作推进会召开_潘鲁生-艺术-传统-文献||上一篇:中国著名敦煌彩墨画家马军逝世_享年62岁_马军-作品-绘画-画集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