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意在遣兴_渐入佳境:陈兆育其人其艺臆说_书画-篆刻-国书-自己的-印章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艺术简介陈兆育,1947年生,笔名碧天、齐扬,崇尚平中寓奇、朴拙雅逸、刚柔相济的印作风格。曾参加中国

czniWj8CiZjQvX6R8FLwI267MQKJf3iLGMMqzKfr.jpg

艺术简介

陈兆育,1947年生,笔名碧天、齐扬,崇尚平中寓奇、朴拙雅逸、刚柔相济的印作风格。曾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全国第五、六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四、六、八届中青展,全国第二、三、四、六届(特邀)篆刻艺术展,首届、第二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96中日篆刻家作品交流展,首届、第二届(天津)书法艺术节,全国第三、五届书学研讨会等十八次重要活动。印论六十余篇刊登于专业刊物。书法报、书法导报、篆刻杂志、福州电视台、福州晚报、中国西泠网等新闻媒体曾作过介绍。著有《陈兆育印选》。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福建省篆刻学会副会长、福州印社副社长、澳门印社社员、007印盟成员。

JWg2lE1rOuQ7Of98c8HDK0NmaOgYe67qdL0uymFE.jpg

《上善若水》

意在遣兴 渐入佳境

——陈兆育其人其艺臆说

在当今篆刻界,陈兆育先生是个有一定知名度的篆刻家。他虽已年过“知天命”,但仍能刻就一手激情飞扬的篆刻作品,无论是从印章本身的铿锵有力,还是从边款配合的游刃自如而言,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朴拙无华、大气磅礴的印象。许多初见其作品的人往往都以为他是个思维前卫的年轻人,但知情之后,又无不为其独特的艺术个性而击节赞赏。

nXnMMz7vTElCTRILiphq5xkpKghjLqZ01aPf4fE5.jpg

《节临兰亭序》

陈兆育出生于福州一普通家庭,自幼未受艺术庭训,而立之年才研此道,环境条件也差,但近些年,其作品曾十五次入展(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种重大展事,论文五十余篇见诸报端,他的艺术实践与成果,已渐渐得到了圈内外人士的关注和品评。是什么原因能使他在短短的二十余年间,从一个普通的爱好者成长成为一名西泠印社社员呢?笔者认为其成功历程本身,在当代篆刻家中也是较有代表性和启发意义的。

lAXnISATahkih0yJjIx8TZeSsjLqSfZ0FDRqePXw.jpg

现不揣浅陋对其游艺特色作如下解读:

锲而不舍地执着追求是其取得成功的精神基础。大约1977年他才开始学习篆刻,由于是自学,他起先并不知道“印宗秦汉”是不二法门,只是选了他感兴趣的邓散木印作入手,继涉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诸家,纯粹自刻自赏;1985年开始,意识到必须请教于专家,于是采用“作品编号、发函咨询请教”等方式,曾得到过叶一苇、刘江、王镛、王丹、朱培尔、余刚、张耕源、杨白匋、郑安庆等专家或年轻高手的指点,同时也登门请教本地周哲文和石开两位名家。

Nfpz6wFBWgKQocR9tTgDrbECsspsx6iDXnILikRg.jpg

​由于多方虚心请教并认真探索,使其审美境界大大提高。通过这一系列主、客观努力,从1991年其作入选全国第二届篆刻展开始,他的艺术长进一发不可收拾,同时他也开始注重篆刻理论研究,创作与理论的紧密结合使其整体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1997年底他加入西泠印社。1998年开始,当他看到福建篆刻发展比较滞后,比较缺乏愿意出来为爱好者辅导的篆刻老师时,他开始走进课堂,在福建老年大学和福建农林大学等院校开设篆刻选修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篆刻爱好者,做出一定成绩。

T9b083eXuLdGXM7GCur5E70IhDJqyJJKYgfRmbRr.jpg

《闲养静放》

总之,无论是早期的自学阶段,还是当中的创作与理论并举探索阶段,或是现在的求变与教学阶段,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篆刻艺术的探求异常执着,而且是在环境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从而为其不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jpAupvmsclwUmLRce1VVTScg5Drl7ddBkdqqnvFH.jpg

​生活是其篆刻得以不断升华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他经常将艺术创作与其切身生活中的阅历、体味、感慨乃至思想火花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超脱与升华;才会深刻体会到“生命不息、追求不止、乐在生活、感悟人生”的艺术至真境界;那时,也才会感到一切的获奖、入展、入典、刊介等被常人视为辉煌的东西,原来都远远不如熔生活于艺术之中尽情抒发自己情感来得痛快。他创作的一批充满生活气息、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印章佳作,诸如“寂寞老西”、“先爱江山再爱美人”、“诸缘未了”、“梦佛”、“留得一半清醒”、“酒香也怕巷子深”、“心灵漫步”、“梦里犹闻唤儿声”、“我心依旧”、“金石春秋”、“遣兴而已”、“童心未泯心已老”等等都是这方面的生动例子。

fLjIEoIyrMTP62K6anJhY6NAFcLsJ1PngQIiEMSQ.jpg

《石门颂感言》

谦虚谨慎、不存门户之见是其艺术得以可持续提高的素质保证。现实生活中有点名气的艺术家往往都比较过于自信、说起话来居高临下,彼此间同行相轻、互相倒霉,而他却截然不同,不论从外表上,还是从衣着、长相、神态一点也看不出是什么家的感觉,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也从来都是和风细雨、平心静气、毫无架子。有一个例子很生动:有一次,一位大学生学员在篆刻选修课的结业体会中这样描述:“我报名选修篆刻完全是抱着好奇的心态,记得第一次来上篆刻时,我走进教室,看见一位个头不高、貌不惊人的老师站在讲台上,完全看不出有艺术家的气质,我的好奇心立刻凉了半截。

wzZL6cIo9tjNy0QpI4237Y1za7gmBllYhasOItHn.jpg

​可是,当老师开始讲课后,我不禁被他幽默的谈吐、开明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的授课内容所折服。”学生常把他当作好朋友而不是老师看待;笔者曾多次听过他评价当代印人,都能如数家珍似的说出每位印人的许多优点之处。不论是刻工整的还是写意的,只要刻得好,他都很欣赏,毫无门户之见,说明他看到的总是别人值得他学习借鉴的优点方面。我觉得他这种谦虚谨慎、为人处艺的品格素质是十分难得的。

EMNty6zgdUJxl9a8fZ6c3SpUVetPc7N7YENm0FG8.jpg

​治艺指导思想的达观是其不容忽视的一个特色。世上要搞好任何一件事情,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当事人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搞艺术当然也不例外。陈先生深谙此中奥妙,在学艺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指导思路,早期,他认为勤奋是根本,抱着“刻印临百方,下刀自有神”的心态埋头苦干;继而,他在当代与传统之间徘徊,难于取舍,思维曾一度混乱;现在其指导思想已较为达观。

GEaaDJfSRrVca7nXIGS2ce7VCSua8MeMgKJeqylk.jpg

​他曾说:“我们学传统、悟现代的目的,都在于了解过去与现在的状况,看看当中究竟有哪些优秀的养分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然后重要的是要把这些养分根据自身特点经消化而充实到自己的艺术语言中去,在创作时就不必斤斤计较这些得失,而应以遣兴为动机,在一股激情的支配下去‘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唯如此,才称得上艺术创作”,由于他把遣兴散怀看作是创作的第一目的,所以,他刻起印来比较能放得开,思想顾虑较少,不怕非议、也不盼人夸,反正能让自已高兴一阵足矣,颇有阿Q风味。也正因为这样,其豪爽大气、浑穆雅逸的印作风格很能扣动观者的心弦。

t1Mjf6i0BZHhxDLJSEFflywxmX0gJtd0eqV38CXY.jpg

应该说正值壮年的陈兆育先生还有锐变和迈向新高的可能,现阶段一些作品也不能说都完全成功,但称他是一位颇具代表性的篆刻家应不为过,我们期待着陈先生还有新的艺术里程,为我们创造和奉献出更多的篆刻精品。

(记者)何高光写于融城

2003.8

MPmS44RBodzXgiLY9vDzzMEZJQBeiTPUrbPRrHqA.jpg

兆育印作师友赐评摘要

叶一苇(西泠印社原理事)

兆育君学习篆刻,先从汉印入手,继涉让翁、缶翁、牧甫诸家;摸索中逐渐汲取让翁的笔情墨味,缶翁的苍茫金石感,牧甫的平中寓奇的布局;再注意汲取当代著名中青年印家追求气韵情趣的有关手段,并以个人刚柔相济的审美愿望,注重刀法表达的创作倾向,力图综合诸方面形成个人特色——朴拙雅逸、平中寓奇、刚柔相济的风格。我看他的篆刻已有自己个性特征,很象有一种“秋菊”的韵味——潇洒、清逸。

WAWBQdV4vCpJ62N9SJz7VSbk07augy9qS1cx6w3w.jpg

刘江(西泠印社执行社长)

陈君兆育所作之印,有较坚实汉印基础,上窥璽籀之文、砖瓦之趣,兼收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各家之长,时尚探索之意,努力融会贯通之,不断地探索自己的面貌。朴拙中蕴藏着雅逸之气,平整中寓含着奇巧之笔,在中青年印人中实不可多见。

hOZIzsMKJrmNnNhJabJezcKcfnr2gBpRgCxOzQ4Q.jpg

周哲文(西泠印社原理事)

熔秦铸汉、别具新姿——丁丑冬暮八十二叟哲文题于福州。

林乾良(西泠印社资深社员)

俗谚云:“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兆育之印,既有周哲文之眉宇,又有石开之肌肤。然于方寸之间诸彩并呈,令人目不暇接,则又不受二氏所囿矣。印谱末,附陈君自撰《后记》。其所为印,盖定位于“具法度、有意境、富情趣、讲气韵”。旨哉此十二字,深得我心。

qL0frsr1v2JKPSRh9SvBQdDQh3lRFRX1AghTg1XH.jpg

张耕源(西泠印社理事)

印谱已拜读,深为兄台矢志进取的精神所感动,你能从古玺印入门,又吸取近代几位大师之所长,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在作品集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但依愚之见,你能旁参现代印派风格,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这也是你不容忽视的成功一面。

iTkSUehb81wnuYtQct0vlirOAMIavdlZ2wzH814Z.jpg

李刚田(西泠印社副社长)

寄来新著敬收,披阅一过,感觉甚好,兄的印路子宽,吸收古今印之佳处甚多,可以看出汉印的功底,也可看出吸收黄士陵、石开诸印家之处。一卷在手,可见兄二十年心血,你我印道中人,个中甘苦,如鱼得水,冷暖自知之,外人不得解也。

8HpuPEJMZCRjlCrpW9tfvsQkKMO9eBvAwQqrygTK.jpg

陆康(西泠印社资深社员)

大作印选拜读,印章气息博大,神游上下万古,面目独树,诚印壇大旗,欣赏再三,佩服无比。前者杭州雅聚,何日重度欢快耶。

刘云鹤(西泠印社社员)

西泠九十五周年大庆一晤,对兄印象极深,谦逊平和好学,也正因这些美德对于您篆刻艺术水平的提高,无疑是有潜移默化作用的。兄印作大气,质朴,已有自家风格。

VMCCKkhUMA1mpvjOpKtGQF68VomQi6LB91wNG2tB.jpg

唐吟方(西泠印社社员)

惠赠印谱收到。印谱收到的当晚,整个一夜都沉浸在读印的兴奋中。您的印章趣味醇厚,变化多端,读后耳目为之一新。今天的福州印人,能兼收古今印人之长,放开胸襟刻印的,舍您大约无第二人了。这也是我近年寓目的今人印谱中较耐读的一种。

YGiUgYoeMt6qM5ZW8nKVhgV4VZVSOjdrk1JcIpW8.jpg

虞卫毅(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法》杂志特约评述员)

大函与赠书已收。先生的文章与印作曾多次在刊物上拜读,印象较深。看了你的篆刻集,对你的创作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令人钦佩。我对篆刻一道虽有爱好,但研究不深,但既蒙先生厚爱,又有吟方兄引荐,只能不避妄谬,对印选中的作品谈点个人看法,现奉上读印时写的札记(计评析37方),(限于版面具体评析未登出,抱歉)谨供交流、参考。

qZ3OLBxPj7Fiv96L8b8UOGEQNpnOPuZJsv8gIYib.jpg

《美意延年》

潜心游艺、定位达观、旨在遣兴

——兆育治印自评一二

余学印也晚,而立之年始研,然至今游艺亦逾四十載矣。回顾往昔也是充满坎坷,初期遭恙体作梗,学起来甚是艰辛,幸能矢志不懈努力,方得初入门道,继之善于陆续请教各地前辈,并能将理论研究与治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作品日臻成熟起来,曾十八次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展、中青展、篆刻展等,文章六十余篇刊登于专业刊物,1994年加入中国书协,1997年加入西泠印社,偶有学业小成之幻觉,曾有人问起我的游艺体会,我觉得可以归纳为:“取法乎正、方法究巧、措施夯实、定位达观、旨在遣兴”这五项。其中前三项,大凡游艺者基本上大同小异,就不细述了。这里着重谈谈后面这二项。

一般游艺者不论哪个门类,当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重视并追求个人艺术风格的确立,这本是順理成章之事。然而我对这“个人印章艺术风格的确立”却早就持有一番另类的思考与解读。首先我觉得篆刻与书法、绘画比起来,是一门受体最小的艺术,在那极其有限的空间里已经沉聚着有史以来众多优秀传统与名家的个性化脚印(亦即风格),要想再踩进一脚并搞出成功的新风格谈何容易;其次,我掂量过自己,悟性一般,性格只是属于执行命令型的档次,不善于标新立异,何况背景氛围也不适合我定下心去搞那种深奥的风格研究;再则,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主观上始终认为:只需每方印都能根据不同内容要求而刻出文字格局、刀趣韵味协调一致的好作品(简称唯美为尚)也就心满意足了,大可不必每印都要刻出独属于自家风格的程式化模样。我觉得刻这类唯美为尚的印章,由于不受某种固定风格的约束、动起刀来毫无心理负担,因而更能贴近篆刻艺术遣兴散怀的本质功能。

S4WoMJoIl1X95UuEpWoU15CikYV3FxQcJj8DM8nb.jpg

鉴于本人对篆刻艺术很早就有了上述那种“根据自身客观情况而量身打造的达观定位”,于是我刀下作品的路数显得较宽,从秦汉印、古玺印,到晚清悲翁、让翁、硕翁、牧父,直至现代韩天衡、王镛、石开、王丹等风格因素也时有得到借鉴。我觉得在这种“达观定位”思想的指导下,刻起印来显得格外心手双畅,刀下亦尽是充满创作激情与冲动,其乐融融,岂不快哉!

此外,余治印过程也曾有三件感触深的事值得一提:

一是从1995—2007,历经12年,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在福建老年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等院校兼职培训学员累计三千余位,为福建当时尚较薄弱的篆刻门类,输送了一批可资日后继续深造的篆刻基础人才,为弘扬本省篆刻艺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获得业界好评。

二是舍得将十多年来不易收藏得到的“灵隐归来”同文印章109方,无偿捐献给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珍藏,这批印章中出自西泠印社名家之手的60余位,其余出自各地中国书协会员之手,对于研究当代篆刻艺术的发展趋势、技法特点及其区域特色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举得到印社赞许,并由西泠印社出版发行了由刘江社长亲自题签的“陈兆育捐献‘灵隐归来’百印印集”一书,以示鼓励。

三是游艺太过于迂腐低调,现在看来这是余游艺中缺乏斗志的表现。譬如就说余自从1997年加入西泠印社这个权威印学组织以来亦有二十一年,期间极少在新闻媒体上谋求宣传,也没心思去搞个展、联展之类,甚至极少与圈内外师友交往,简直就像古人那样躲进书斋自娱自乐,不管世态炎凉与春夏秋冬,现在回想起来悔之晚矣,然时光已不复返,只好如此而已了。

到如今,人已古稀,夕阳虽是无限好,只是日渐近黄昏,更要紧紧抓住“艺术就是为了遣兴散怀”这一主旋律,漫游作罢、且行且乐、直至永远。

谨以此短文与大家共勉,限于个人水平,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诚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教!

陈兆育

2018/11/2 写于三安斋

“童心未泯身已老”印作解读

——遣兴散怀的例印之一

我刻印经常是为了抒发内心感情,因而大部分入印词句都与自己的生活阅历联系得较为紧密,有反映内心活动的、有记录游山玩水的、有怀人感物的、有瞬间思想火花的、有看书攀谈收获的,甚至还有满腹牢骚的,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篆刻艺术的遣兴功能,让生活在自己的刀下得以高度的浓缩和不断的升华。此处这方“童心未泯身已老”印就是我内心活动流露的一个实例。

应该说,我是属于那种比较喜欢接受新生事物的老年人,虽然还不敢列入老顽童之列,然而也算比较喜欢凑美的一族,记得退休之前四年多,我对电脑连碰都没碰一下,有人说起鼠标什么的,我也不知道是何物,更不用说QQ、伊妹儿、手机短信、博客、论坛呀什么的;可后来急起直追,虚心请教年轻人,进步不小,简直是“五毒俱全”了,被我小孩表扬为“老年人中的电脑高手”,还曾向他的女朋友炫耀呢,真是受之有愧!此外,我还喜爱体育活动,是单位连续三年乒乓球团体赛冠军队的主力队员,我家庭羽毛球的陪练员,这些都反映了我的确是位心态较为年轻的人——童心未泯的老年人。不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啰,遂刻下这方印以自我解嘲。

这方印在谋局时我留意到:篆刻技法上应与印面内容相对协调一致,既然是童心未泯,那就得刻出几分憨态、笔划率意、字型天真,但由于是老头,因而刀味要尽量朴拙苍劲,同时还得加点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诙谐与惆怅,有点打翻五味瓶不知啥滋味的感觉。可见,要想刻出一方能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印章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此印,2005年被选入“当代篆刻艺术大展”(北京、中国文联主办)中本人展位的放大作品予以展出,并同时被《中国书法》杂志报道该展时精选刊登,甚是荣幸,今登出以博观者一笑。

SmT7CQWhJhKjyRbPXzqqn5iOQA0F5aXZlq6qnZPW.jpg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国书,自己的,印章,书法,书画,篆刻,国书 自己的 印章 书法 书画 篆刻
下一篇:“sophie"的天空 _孙羽真绘画作品展陕西美博开展_孙羽真-致辞-开幕式-留念||上一篇:“翰墨传承”书法作品展在影像中国艺术中心开幕_书法-影像-传承-中国-影像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