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一个美术馆“举办的琴嘎个人公共艺术项目《丛林》于中粮·置地广场开幕。而此次琴嘎展出的作品《丛林》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倒置的6匹马腿以内蒙古地图为线索,悬浮行进于一片干牧草之上。24条马腿劲骨丰肌,枕戈待旦,在当代城市空间的场域中形成对话。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0日。
据介绍,干燥的满洲里牧草将在百草权舆之际随着时间与季节的推演在展览空间转变它的形态,焕发新生。如此的设置与用心不禁令人眼前一亮,也为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注入了一种真实而全新的生命。这也似乎将草原上似循环又似静止的时间,高度凝练地投射到了城市主张高效的理性时间之中。其中散发出的生命体验之底色不仅延续了琴嘎对游牧、生命、自然、生长及其当代冲突的思考,还在“胎记”的概念下,将艺术家从个人身份的关注辐射到了更为广泛的全球化视野之中。
游牧是人类利用草食动物与他们卓越的移动能力来获取资源的生活方式,随着文明的演变,人类的活动半径无限扩大。游牧原始的精神源流逐渐在城市文化中演变成自由的人口迁徙和选择的多元性。这种生存方式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模型。对于每一个城市的居住者而言,则意味着把约定俗成的理念和所谓乡愁放在一边,在不同的地点的迁徙和转化中,持有多重角色和身份归属。城市发展过程经历了沧海桑田般物理空间的巨变,但人类原始的游牧精神却历久弥新,并以此为纽带界定城市与个体的关联。
展览现场
在策展人崔灿灿看来,《丛林》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即:“在琴嘎的创作或是自我组织的多线行动中,如何面对与之格格不入的日益体制化的全球化处境,并在强调自我身份的基础上,与其进行开放性的对抗与融合。”反叛而非背叛,游牧而非流亡,大概也是属于艺术家与作品,以及许许多多新城市游牧民精神阵地中“最后的浪漫”。而马腿的倒置也似乎暗示着要摆脱重力的反向作用,在时空序列中逆向行走,在个体与社会生命体验的冲撞之中,建立起一个时间与空间上的公共体。
论坛嘉宾由左至右:葛非、靳勒、崔灿灿、琴嘎、伊立奇、顾桃
开幕过后,展览还邀请了二楼出版机构创始人葛非、独立纪录片导演顾桃、石节子美术馆馆长靳勒和杭盖乐队队长伊立奇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名为《丛林中的空间》论坛。论坛从琴嘎作品的抽象叙事性谈起,逐渐多线索地回应了我们此刻的文化处境、生存遭遇以及艺术空间的现状。与场域发生关系是公共艺术的基本底色,而讨论的内容都是生命的问题,并以之为触点赋以公共空间新的经验。
论坛讨论现场
而论坛中关于家在哪里、未来在哪里、抵达在哪里的发问,以及身处城市丛林空间中的我们是否永远在出发,却永无抵达的讨论引起了所有在场参与者的共鸣与思考。艺术不断建构起的空间与游牧的精神力量,一定是突破美术馆运行机制,让作品与社会空间直接对话,直面文化、历史和民族性话题时产生的。也只有这样的公共艺术实践,作品才能够真正在社会复杂话语中成为一种思想模式,释放出巨大能量。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丛林,艺术,生命,琴嘎,丛林 艺术 生命 琴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