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19的两会时间,我们再次关注来自艺术界的声音。2019年3月3日和3月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和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30余位来自美术界的政协委员,为文化艺术界的上层建筑和未来发展建言献策。回望过去几年,诸多被艺术界关注的问题得到实质的进展,国家艺术基金的设立、文物保护力度加强、艺术品税率下降、《电子商务法》发布并实施、基层文化建设愈发全面……
紫禁城上元之夜现场 摄影师:罗健
2018春晚《丝路绽放》(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年元宵节,故宫首次上元灯会“刷屏”,引发全民追捧。此外,博物馆里过大年、春晚的《丝路绽放》、以及持续霸屏的《国家宝藏》《上新了 故宫》《诗意中国》等文化类综艺节目颇受关注;同时,各大博物馆先后推出诸多鲜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的国宝文物,以及各地当代美术馆引进国际大咖流量展览,不仅是大众对于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折射了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群体对于文化艺术消费的提升。而面对这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艺术何为?诸多问题依然值得关注,例如艺术教育、艺术市场,传统文化活化、文化自信等,皆是当下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
两会关键词之一: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一直是近年来两会委员们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关于书法教育进入课堂、艺术考试改革、艺术教育资源分配……
在艺术网、艺术头条近期发起的两会话题探讨中,艺术类博士学位、艺考、艺术培训等艺术教育层面的讨论成为网友互动指向的第一个关注点。而随着近期发生的明星学术造假事件的发酵,关于艺术教育的深入探讨不再局限于艺术界内部,而成为整个社会的热点话题。
2018年的两会提案中,原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就提出了高等艺术院校设立“美术实践类博士”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从2000年美术学院开始招收实践类艺术博士开始,至今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存在争议。
这样的探讨主要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国际艺术教育界,往往“实践”对应的是美术创作,而“博士”对应的是美术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应该指向的是个性生发,应该突破标准、天马行空,高水平的美术创作并不是高学位教出来,这会为创作人员设置更多的条条框框。
而另一方则认为,美术实践类博士的培养,更接近于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子,又在多年的学画中有传统文人的意识,带有双重人格的思考和反思,睛耕雨读不仅仅让艺术研究者从文本到文本,也不仅仅让艺术实践者从图像到图像,而更多的是文本到思想和践行的双管齐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
关于这个话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进一步深入探讨,他认为近几年来关于此话题的热议和讨论,都从一定层面上说明美术学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或目标至少有需要进一步研讨的空间。“社会究竟需要哪类、多少高层次的美术人才,目前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经过不断的社会实践检验,始终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毕业生是否达到了预期培养的目标?这很多问题,都还有持续讨论和调整的必要。”卢禹舜说。
所以,很多高校在美术学研究生阶段的培养目标中,尽管会有实践型和学术型的区别,但基本上都强调既培养研究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创作实践能力的培养。
然而导致的结果却往往是,实践型研究生理论研究能力常常不足,而学术型研究生创作水平往往不高,或者是介于两者之间,两项能力均不突出。
所以卢禹舜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提出《应进一步区分制定实践型与学术型美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建议应组织各方专家,并有毕业生参与,共同持续探讨更合适的方案。
卢禹舜还提出几点可行方法,例如招生时对实践型和学术型的考核重点和标准更加严格细分;更加明确区分毕业考核的方式和标准;导师组的构成最好实践教学型与理论研究型教师兼而有之,优势互补;加强有针对性的毕业生调研和社会反馈调研,根据反馈结果,调整能力培养侧重比例;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各类美术人才——适合做教学科研工作者还是做职业艺术家,或者二者都能胜任。【更多提案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中国画院副院长刘万鸣
在今年的提案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兼中国画院副院长刘万鸣重点提议古汉语纳入艺术类硕博的教学中作为必修课程,其目的是增强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认知。把古汉语变为硕博必修课对当下有着深刻的启示,启示我们后人读懂中华文明的精典,不但能进一步完善我们的人格,净化我们的灵魂,文化的自信自然出于此。而且也使中国青年人对待西方文化以自信的判断认知其优劣,为我所用。有成就的艺术家需要才情,更重要的是思想,思想关乎着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关乎着他们的自信、自尊与自强。
当然,艺术教育话题不仅仅包含精英式的高学历艺术博士培养,更广泛的探讨应该指向整个社会的艺术教育普及。“加强艺术教育的普及,并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此前,多位提出艺术教育方面的艺术界政协委员都在提案中透露这一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里
从细处说,美育是教育孩子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简而言之,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美,什么是丑;从大处讲,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让中华美育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筑基。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里对此也深入思考。
他谈到,2018年,全国举办了很多活动,对新时代如何加强美术教育,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及在国际化视野中推进美术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刻的回应。如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办“美育的知与行——全国理论家年会”等等。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目前美育工作的开展缺少统筹安排,民间机构鱼龙混杂,社会对待美育工作存在着以技代艺、重应试轻素养等现象。
徐里委员建议,中央有关部门要联合起来,统筹安排,有节奏、有针对性地开展美育工作;有关单位要加强美育教材的建设,研发出一套适合中国美育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结合人事制度,打造高质量的美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普及;另外,美育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对孩子的美育,而是一项面对全民的工作。希望中央相关部门能给予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政策支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能积极参与其中,让美育工作在提升民族创造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更多提案内容】
早在2014年,李象群就在两会提案中谈及了当下艺术教育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2018年,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集团董事长、民盟中央常委万捷万捷也在两会中呼吁应该“在非美术专业大学本科开设‘大学美术’课程”。
普及艺术教育,美术馆博物馆成为社会中的核心角色。在2019年两会前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应该加强中国文化精神在教材中的比重。美育一直是吴为山馆长关注的重点,他认为中国的教材,中国文化精神的比重不足,要在这方面有所加强。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2018两会提案,艺术两会,政协提案,全国两会,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艺术市场,,的是,政协委员,两会2018两会提案 艺术两会 政协提案 全国两会 传统文化 艺术教育 艺术市场 的是 政协委员 两会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