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个人心灵更纯洁的体会、个人审美更单纯的体验、个人语言更纯粹的体现以及个人表达更强烈的过度。”
——张杰
展览海报
2019年3月3日至17日,由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和四川美术学院共同主办、鲁虹担任学术主持、韩晶任策展人的“自·在·观——张杰个展”于刘海粟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梳理了张杰自1988年研究生毕业以来,各个创作阶段具有代表性和转折意义的油画作品近百件/组,共分为“自”、“在”、“观”三个板块。
本次展览旨在以“自·在·观”三个关键词,串联起艺术家创作中的递进线索和内在逻辑。以期更真实、完整、全面地呈现出艺术家30年来的创作生涯。
本次展览也是自1990年在台湾中华书局首次举办个人展览以来,张杰的第22个个人艺术展。在过去的近30年中,张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性和生命力,并未因奋战在教育第一线或出任四川美院副院长等行政职务,而搁下手中的画笔。相反,其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思考与践行,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绘画上的风格样式与精神内涵;也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油画在当代的坚守、发展与变革。
张杰个人照
艺术家的创作,最初总是从自身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出发,是自我心性的写照。张杰早年的学习与创作,尽管正值85美术思潮、89艺术批判、中西方文化多元碰撞与融合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各种“主义”、“样式”与可能性。但他并未在艺术浪潮中随波逐流,而是从一开始,就找到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从自我寄情的自然出发、从最基础的写生入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向与西方油画艺术中的技艺研究相结合,让客观再现和主观表达相连接,形成了他笔下独具风格的自然景观。
伴随着张杰在油画语言上的探索,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艺术家关注的焦点,也从描绘自然风光到呈现社会变迁。张杰敏锐的捕捉到中国城乡在建设、发展、都市化进程中与“自然”的冲突、碰撞、交互;工业文明与农耕生活、物质欲望和生态平衡、未来与历史、创新与传统、建与拆……种种对立与博弈的此在,正是中国当下的真实写照。张杰把这种真实写照再次凝练为全新的社会景观。
从描绘纯粹的自然风景,到描绘人为的社会风景,再到描绘这一转变过程中,所带来的人的困境,艺术家张杰的油画创作,除了技艺上的研究和突破,更是一条充满内在联系的观察轨迹和反思线索。继一系列描绘自然景观、社会景观之后,艺术家将目光转向中国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人的内心景观。这一系列作品,不再是对自然、社会等外在现实的简单描绘、直观表达,而是带着对时代、对历史、对发展与建设、对国际化和技术化时代,诸多人文和伦理问题的观察与反思。
张杰 《绿色印记》之四 油画 150cm×130cm 2007
张杰 《天机》之一 130cm×100cm 油画 2008
张杰 《茫之境》之二 200cm×150cm 油画2013
张杰 《丽日》之一、二、三 150cm×50cm×3 油画 2014
艺术网:麻烦张老师先介绍下展览的情况,展出作品数量,时间跨度,分哪几类等等。
张杰:这次展览是我1997年以后二十余年来作品的整合,作品有近百幅,包括了我在油画创作过程中的思考、探索、尝试和实践,并分“自”、“在”、“观”三个方向进行展开。
第一部分更多是的对“自然”的关注。我将对自然的感受进行“诗化的表现”,用自己所理解的油画语言来表现自然的美好,通过对自然的表现,抒发情感。这一阶段的创作更多的是在油画语言的东方转化上的探索,把油画的色彩和中国绘画的精神融合在一起,在画面中融入水墨韵味,用对自然的构成、色彩、线条、肌理的组合来表现和赞美自然。
第二部分是我对中国这几十年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下生存环境的忧虑和反思,有一些自然的风景,也有对城市风景的创作。更多的是我对生态的关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部分中,我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本身。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抓住了生活在城市中两种人的生存状态:一类是老龄化社会之下,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另一类反应的是城市的新生市民——农民工的形象。
艺术网:这三部分既是展览主题“自·在·观”关键词的展开,也是您创作实践的各个方面。
张杰:是的,这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我“诗化的自然”,主观反思的自然和生活在社会当中内心情感和价值的表现,通过这些方面构成了展览的主题,也相对立体、全面的呈现出了我这几十年来的艺术追求和阶段状态。
艺术网:其实张老师您最早期的创作,还是以人物画为主的。从人物到景物的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呢?从什么时候开始把目光投向自然的。
张杰:我从十五岁进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开始,经历了本科,研究生,留校任教的经历,实际上我经历了中国美术教育学院教育的全过程。学院对造型和色彩能力的训练更多的是通过人物来进行的,因此在我毕业后的第一个时期的作品,受到了四川乡土画派的影响,当时画了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虽然题材上是乡土,我更多的是在形式语言上进行尝试和创新实践。
到了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化开始形成,我的注意力也从农村、偏远山区转向了城市生活。那个时候画了很多城市女孩自信、美好的生活状态以及一些主题性创作,基本也是以人物作为创作的主题进行相应的表现。
90年代后期,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一个是经常出差,坐飞机的机会越来越多,我的视角从原来的平视观察生活转为了俯视,于是产生了《大地泪痕》、《大地命脉》等作品。另一个方面是那个时候有了自己的私家车,可以有驱车前往新疆、西藏这些地方,以往这些很难去到的地方变得更为容易,我的视野也在行走的途中进行了延伸。在崇山峻岭中游走的同时我对自然有了新的感受,对自然的美和油画的肌理,丰富的色彩和构成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画面抽象的构成,多色层的肌理处理和印象派丰富的色彩是我一直感兴趣的,这些刚好与自然非常温和,我能够无拘无束,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对自然进行自如的表达,于是我将目光转向了对自然的表达。
张杰 《念天地之悠悠》 150cm×130cm 油画 2015
张杰 《只是当时已惘然》 130cm×100cm 油画 2016
张杰 《喜马拉雅》 250cm×110cm 油画 2017
艺术网:其实说是“自然”,也不全是,更多的是您通过个人的绘画语言对自然进行提炼,因此您笔下的树木和山川都极具个人特色。
张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中国自身文化,特比而是中国画写意水墨的形式非常感兴趣。并将水墨的元素和抽象绘画的形态构成以及油画材料的肌理制作,印象派丰富的色彩有机的组合在画面当中来表现风景,更多的是从形式和美感,诗意上去做相关的尝试。这一画就是十多年,对自然山水的创作和相应的实践也是我的第一个阶段。
这批作品在展厅中对应的是“自”这一部分,更多的是我对充满着诗意的自然的美好表现。从油画语言如何与东方审美进行有机融合上进行实验和尝试,更多在思考东方美学、东方意味如何与油画的表现力相结合。
艺术网:像“油画的东方转化”,“风景画中的意象”,“绘画的中国性”,都是在您的创作中被提及的内容。
张杰:从大学时期我就对表现性的油画感兴趣,毕业创作《遥远的星》受到四川乡土画派的影响,在形象语言和表现性上做出了相应思考。虽然这三十余年的创作中主题上有较大差异,但艺术语言的表现方式并没有太大改变,都是采取意象,带有一定表现性的表达。
我一直坚持用形象的方式,绘画的点线面、色彩、构成,把思考用绘画的符号和形象展现出来,用画面的肌理制作和丰富的色彩表现人对自然,对自我的思考和情感传达。表现的过程中,我也受到东方文化影响,在用笔上有写意水墨的元素,写和抒发的程度要更多。
张杰 《城市网格》 185cm×160cm 油画 2008
艺术网:之后在自然的表达上也有将风景撕裂,切割,盖上印章的,也加入对城市风景题材的关注。
张杰:“在”,即“存在”。在我的第二个阶段中,对自然的关注变得更为主动,有主观的自然,也有社会的自然。其实画到一定阶段,作为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不单只是表现自然的美,也在思考和反思人与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社会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并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
张杰 《带红印的山水》之四 150cm×130cm 油画 2010
张杰 《被撕裂的风景 》之二 200cm×150cm 油画 2011
张杰 《被切割的风景》之二 150cm×130cm 油画 2011
张杰 《破碎的风景》之二 200cm×150cm 油画 2012
当时行走在外面,看到很多自然环境当中因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特别是山区中的树木和花草变得越来越少时,刺激了我对生命力的表现。于是画了很多光秃秃山上的绿色,还有一些画面看起来非常消融,山都是虚无缥缈,非常脆弱的那种风景,以此表达对生命的渴望。包括自然景观像皮肤一样被撕开,被各种强硬线条所切割的风景,已经带有红色印章象征人类对自然占有的欲望等等,都是我对当今生存环境危机的反思,也希望从这个角度让人们重新重视自然,并友好的与之相处。
张杰 《陪都依稀》之四 100cm×80cm 油画 2017
张杰 《空城记》 200cm×160cm 油画 2017
张杰 《間》 480cm×200cm 油画 2018
此外,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会带来一些问题,因此我也画了很多城市当中的建筑,或是密密麻麻的人口,或空城,在不适感当中,将城市化进程中的某些不好的状态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可看做我对当今城市到底应该如何发展所提出的思考。
张杰 《量子与拓扑》之二 130cm×100cm 油画 2017
艺术网:在《空巢记》、《城市梦》系列中,您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当中的现场并直面的进行了表达,较之以往具有更明确的人文关怀和主题性。
张杰:第三个阶段,我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本身,回归到人本身进行创作题材的挖掘和关注,并抓住了生活在城市中的两种典型人群的生存状态。一类是老龄化社会之下,空巢老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另一类反应的是城市的新生市民——农民工的形象。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到了飞速的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那么城市里的人怎样与城市发生关系,他们的生活、感情与城市如何进行对接?“观”,实际上是“反观”,对人自身情感的表达和再现。
张杰 《空巢记》之十四 130cm×100cm 油画 2017
张杰 《空巢记》之十五 130cm×100cm 油画 2017
张杰 《空巢记》之十七 150cm×130cm 油画 2017
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人作为需要被关注的群体恰恰也是最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一群人。现在很多地方都是年轻人进城务工,留下的都是老年人,我将画面对准这群人的情感和生存状态进行表达,从不同的侧面反应现实问题。
农民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最为重要也极具特色的人群,他们离开土地走向城市,成为新兴的城市人时,这里成为了他们追求幸福和梦想的天堂。通过松动的人物形象,凌乱的色彩和线条,规整的城市中的人行横道,多重符号重叠的画面产生视觉上的张力,以此表达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环境。充满信心,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也有迷茫和不适应,这就是中国当代城市人的状态。通过形象、符号、色彩、用笔的对比,我将中国当今城市人的矛盾的丰富性彰显出来,产生具有活力的视觉效果。
总的来说,我创作的三条线索是同时展开的,不仅有对自然美的关注,也有对城市化进程中当代自然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张杰 《城市梦》之一 200cm×180cm 油画 2018
张杰 《城市梦》之二 200cm×180cm 油画 2018
艺术网:这次作为绘画创作的一次个案梳理,那张老师在接下来的创作上会有哪些延续和试图突破的地方?
张杰:更多的精力会放在延续正在做的尝试和探索上,将目光更多的关注在“人”身上。社会发展至今,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大,人的精神面貌着实太丰富。这十年和未来十年,可供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和事件也很丰富,我会把关注点聚焦在这块,花更多的精力,观察周围生活着的人的各种状态,以作品来反映这个时代,当今城市人的生存状态和思考。
当然,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的向往是人的本能,在油画语言的探索上我也会继续做一些尝试。
艺术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感而发,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挖和思考,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人。
艺术网:谢谢张老师!
【张杰简历】
张杰,1963年生于重庆,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教育部美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协会理事、重庆美协油画艺委会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展和参加大型学术性美展,多次荣获省和全国“优秀作品奖”,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上海美术馆、四川美术馆正式收藏。各大官方网站以及多种中外学术性重要刊物都曾用专版介绍作品与创作思想。作品曾参加台湾苏富比等和国内外大型拍卖会。
关键字: 内容标签:自·在·观——张杰个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张杰,四川美术学院,,城市自·在·观——张杰个展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张杰 四川美术学院 城市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