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挥之不去的记忆——冀少峰评胡朝阳_胡朝阳-当代艺术-布面-建于-表达

编辑:陈峰 来源:画廊杂志
 

“很显然,已到中年的胡朝阳,面临艺术与人生的转型,青春激情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往昔记忆,生存现实的焦虑、生命的危机、原创力的探求、以往视觉表达的概念化都促使他必须再次寻找适合自我的叙述方式。”

——冀少峰

《挥之不去的记忆:读胡朝阳的画》

撰文:冀少峰

原文刊登于《画廊》杂志第234期

在武汉,以自己居住城市为视觉叙事母题的艺术家着实有几位,胡朝阳即是其中的一位,十几年来,他对老武汉建筑迷人而又令人心动的视觉讲述,清晰地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深深的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这个城市挥之不去的记忆。

胡朝阳虽然并没有出生在武汉,但自从考入湖北美术学院以后,他的人生轨迹就和武汉这个城市密切关联。伴随着武汉的日新月异,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他一生最好的年华才情都奉献给了这个城市,而武汉宽广的胸怀、开放的视野、深厚的底蕴也滋养并成就了胡朝阳自我人生的光荣与梦想。

《汉口上海村里分建于1923年 》

布面油画  81cm×65cm  2017

熟悉胡朝阳的人都知道,他成名于20 世纪80年代中期,青年时期的他已经置身于八五美术思潮那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并以一种大胆粗率的表达,伴之以表现主义的激情,呈现出自我对于这个激变时代的真诚思考和热烈表达,由此亦确立了自我个性化的视觉叙事标识,拉长了变形的被解构的马,也成为胡朝阳视觉图像世界中的关键词和可辩识性的视觉语符。

《汉口扬子街7号广东银行建于1923年》

布面油画  1923 65cm×81cm  2017

但近期胡朝阳武汉老建筑的视觉叙事,却让我对其视觉表达有了另一种思考。因为大多数艺术家一般都是从具象到抽象,从再现到表现,但胡朝阳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尝试从表现回归现实,习惯了阅读他激情迸射的挥洒和痛快淋漓的表达,再阅读老武汉印象,虽然并不能马上适应,但文化关注点愈来愈集中,表达越来越真诚,能够从给他带来声誉的表现主义的激情羁绊中挣脱出来,而回归一种看似保守不怎么讨好的有关现实题材的叙述。很显然,已到中年的胡朝阳,面临艺术与人生的转型,青春激情已经成为一种美好的往昔记忆,生存现实的焦虑、生命的危机、原创力的探求、以往视觉表达的概念化都促使他必须再次寻找适合自我的叙述方式。

《汉口一元路附20 号昌年里建于1917年》

布面油画  81cm×65cm  2017

老武汉建筑遗存油然进入他的视觉图像,汉口一带的民国时期老建筑一幢幢被胡朝阳赋予了一种艺术的光晕,在落日的余辉中,散发出色彩斑斓、扑朔迷离、亦真亦幻、妙不可言的生动与神奇。一幅幅视觉图景,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兴衰荣辱,也书写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深刻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艺术表达方式的变化,在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背后,又隐匿着丝丝的淡淡的乡愁,这是对终将逝去青春的一种守望,亦是对现代性的一种渴望,更是对倾注着自我才情的这片乡土的一往情深。如果没有对武汉这座城市刻骨铭心的体察,如果没有对武汉这座城市的热情满怀,很难有这种持之以恒的视觉文化坚守。

《汉口上海路16号天主教堂建于1874年》

布面油画  65cm×81cm  2017

老武汉建筑历经沧桑巨变却巍然屹立,从一个方面印证着武汉这个城市的精神风骨,而胡朝阳以个性化的视觉讲述,再一次叙说着武汉这座城市的传奇,并以历久弥新的创新冲动,感染着阅读者的心灵。

谁非过客,建筑是主人。

《汉口南京路原商业银行大楼建于1932》

布面油画  81cm×65cm  2017


关键字: 内容标签:布面,建于,表达,冀少峰,胡朝阳,当代艺术,布面 建于 表达 冀少峰 胡朝阳 当代艺术
下一篇:述说瑰丽的古蜀文明(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_三星堆-三星-文物-遗址||上一篇:广州市青年书协换届、第三届双年展暨第四届羊城大赛书法展胜利举行_第四届羊城大赛书法展-副主席-主席-秘书长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