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香文化源远流长,焚香最初可能发源于宗教祭礼。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熏笼等香具。到了汉唐时期,香与佛教和道教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并逐渐从宗教仪式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丝绸之路上的香料贸易也随之不断发展。
战国络纹熏
上海博物馆藏
宋代文人对香的喜爱赋予了香文化更深刻的美学内涵。文人们视香料为灵感来源,用香成为了当时优雅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除了常规的香具之外,香几这种居家用香的专用家具也在宋代初现雏形。
南宋官窑兽耳炉
上海青浦任仁发墓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明清时期,民间用香的风气日盛,使香成为了与琴棋书画一般的生活艺术,陈洪绶、仇英等名家还用画笔描绘出了闺阁、僧道、文人的用香情景;在宫廷中,皇室的需求则使得工匠们制造出姿态各异、材质多样的精致香具。线香也在这一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并相应诞生了香插、香筒、香盘等物。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多件香具和文人书画作品,无不反映出这一时期用香的生活时尚。
明陈洪绶斜倚熏笼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如今,我们仍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书画家具、诗词歌赋中,嗅到历史悠久的香文化丝丝缕缕的气息。用香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能折射出古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由上海博物馆与法国巴黎池努奇博物馆共同策划与主办的“中国芳香:古代中国的香文化”展已于巴黎当地时间3月8日18点开幕。上海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在法国的展出,将中国芳香散播到了异国他乡。当远在的法国观众们邂逅这场“香遇”的同时,上海博物馆也将会举办一系列的讲座,邀请多位专家学者,从“香•具”、“香•味”、“香•展”三个角度入手,解读中国香文化的魅力,与您分享“中国芳香”背后的故事。
清造办处制透雕鎏金炉
上海博物馆藏
香文化系列讲座
古代江南地区的香事、香具
01
2018.7.28(周六)
时间:10:00
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
吴清中华传统香学研究专家
两宋以来“品香、点茶、插花、挂画”成为文人雅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宋《癸辛杂识》载:“今人燕集,往往焚香以娱客。”苏轼、黄庭坚、洪刍、丁谓、范成大等历史名人均雅好香事。并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文人香事的规范与法度。历代留下了数以万计的各式香器具及香谱、香文、香诗词、香事文献等,并传播至东亚各国,在日本就形成了以中华文人香事为基础的香道文化。“韦应物扫地焚香,燕寝为之凝清。黄鲁直隐几炷香,灵台为之空湛。”传统的香事文化是中华民族优雅睿智的生活艺术。
中国香路
02
2018.7.28(周六)
时间:14:00
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
王玥上海香料研究所及东方美谷研究院安全与功效评价部主任
透着几千年文化底蕴,中国人对香的审美素来不张扬、不呛鼻、雅致内敛,恬淡深邃,袅然缥缈。中国的香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沿古至今,开辟出特有的香路。
本讲座围绕中国特色香文化,从中国香料的历史传承,到现代化制造和应用逐一展开。无论是价值连城的沉香,精美绝伦的香具,还是气质纷呈的香水,亦或是调味的各类食用香料,以及人们调理身心的芳香性中草药,都可以看出,各类香品的发展造就了现今人们的香生活,也形成独特的中国香路。
梳理出中国香路的脉络,我们是否还熟悉香料的种植和分布?精油从哪里来?通过现代化分析检测,如何诠释芳香这一大自然的杰作?调香师如何进行鼻尖的艺术创作?芳疗如何帮助我们防御疾病?芳香性天然原料又如何在护肤等个人护理中展露功效?如何进行芳香缓释技术的重大公关?嗅吸又将怎样调节和干预人类的心理?带着这些问题,讲座也将带您走进香的世界,了解制香、品控、调香以及与香有关的现代前沿科技。
天香茄楠——香玩文化特展
03
2018.8.11(周六)
时间:14:00
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
侯怡利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助理研究员
“天香”二字,取自北宋丁谓所著《天香传》,该书为中国最早针对沉香所写的专著。“茄楠”自明代开始已成为最高等级的沉香。沉香是指由瑞香科树木经过刀伤、虫蛀或细菌感染伤口所分泌的树脂,经过长时间结节而成。沉香出产于两广、越南及其他东南亚等地。因为结香方式特殊,散发出清凉幽远的香味,有的近似蜜香,有的似乳香,既醇厚且优雅。自古以来,为世人所重,在生活、宗教、医学都被妥善使用,因此对于沉香发展出独特鉴赏方式,除了将沉香变为随身佩饰,也为了闻香,发展出一套熏燃器具,这些都成为奢华尊贵又带有士人风雅的香玩文化。本展览取名为“天香茄楠”,期待观者除欣赏工艺制作之美外,更能探寻如天香般令人难忘的香味。
在沉香越来越稀少的今日,透过展览,一方面探索了古代宫廷将最上乘的沉香,做成各种精美的香玩器。另一方面透过各种香玩器以及香的延伸品种,将生活美学淬炼在玩香的器具。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化,文人,馆藏,上海博物馆,香文化,博物馆教育,文化 文人 馆藏 上海博物馆 香文化 博物馆教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