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关于陕西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_技艺-传统-物质

编辑:刘爽 来源:文化艺术报
 

  陕西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西仓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实地走访、拍摄短视频的过程中,贫困地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一直牵动着我们的神经,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可以做些什么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66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经过后续的微调,截止现在,陕西省占50个名额,在各省中排名第三。

  横山县、定边县、绥德县、米脂县、佳县、清涧县、吴堡县、子洲县、延长县、延川县、宜川县、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蒲城县、合阳县、白水县、永寿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麟游县、陇县、太白县、西乡县、镇巴县、宁强县、略阳县、洋县、汉滨区、汉阴县、宁陕县、紫阳县、白河县、岚皋县、镇坪县、旬阳县、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佛坪县、留坝县、富平县、石泉县、澄城县、勉县。

  这50个县截止现在拥有陕西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212项,占总数(625项)的34%。这是一个不小的比重,所以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值得被关注,且需要更多的关注。

  ✕✕民间文学:13项

  传统音乐:20项

  传统舞蹈:15项

  传统戏剧:12项

  曲艺:9项

  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4项

  传统美术:29项

  传统技艺:68项

  传统医药:4项

  民俗:38项

  ✕✕

  各省推进的“非遗+扶贫”工作是一项保护与利用双赢的工作,这项政策的重点主要放在手工艺等传统技艺方面,我们就以手工艺为例谈一谈它们面临的困境。

  1因为贫困难以为继

  通过西仓的走访,发现这些地区有很多匠人热爱着传统技艺,但是面对现实的压力,不得不放弃。勉力坚持的人,生活也比较拮据,非遗产品的收益常常不如外出务工赚得多。以澄城尧头窑为例,西仓采访的多数的黑釉瓷技艺传承人在年轻的时候都选择了外出务工赚钱,在景区发展起来之后才陆续回归,但是现在的经济情况依旧有些窘迫。

  2招不到年轻学徒

  传承的断档问题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老匠人即将退休,年轻人却没有加入进来。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习传统技艺,更多的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贫困县当地的年轻人可能会因为缺乏相关的补助,要考虑更多的经济因素,无法成为新一代的传承人。外地出于对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想去学习传统技艺的年轻人,缺乏相关资讯,找不到拜师的地方。

  关于技艺是否外传,是不是传男不传女之类的问题,西仓询问过走访的匠人,大多数是没有这些规矩的,常常有匠人流露出对传承问题的无奈和希望技艺传下去的渴望。

  3传承人文化平均水平较低

  贫困问题通常伴随着教育问题,贫困地区手工艺匠人的平均文化程度并不高,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虽然专业方面的能力不需要太多文化水平去支持,但是见识决定认知。传承并不是单纯的代代相传,是需要发展的,要不断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解决生存的问题,这是一个优化的过程。文化水平不足可能会影响到传统工艺的创新和发展,单纯的把手艺当做谋生的工具,不去思考未来的发展,终究会走向末路。

  与此同时,正确的自我定位也很重要。最近很流行一句话,赵普先生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西仓很认同这句话,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更多的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让文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生存状态。匠人在某些人的吹捧下把自己定位成了艺术家,把自己的作品定位成了艺术作品,不合理的拔高定价,缩小受众,这种情况是切实存在的,也是最难扭转的。

  4产品销售渠道狭窄

  贫困地区很多匠人的销售方式非常单一,就是等人上门购买。对于销售的渠道和推广的方式,他们很陌生,自己也做不了,这就限制了产品与社会的接触。产品在小范围内流通固然可以维持生计,但是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却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吸引公众关注会带来更多的资源。

  基于以上的4点困境,我们认为现在需要:

  1 吸引年轻人“归巢”

  在修建传习所的同时,对当地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采取鼓励措施,给予一定的补助。还可以设立类似奖学金的制度,给认真优秀的年轻人一些创业方面的支持。

  2 进一步普及非遗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如果可以从地方开始普及非遗知识,让人们自发的关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取得更大的成效。从根本上纠正人们的认知,让传统工艺匠人得到更大的尊重,也是为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的诞生做良好的铺垫。中国的孩子在成年之前大部分不能自己选择专业和以后的方向,如果传统工艺匠人成为一个让人尊敬的职业,就可以增加吸引年轻人加入的机会。

  3 引入第三方机构

  产品的营销问题是“非遗扶贫”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建立工坊、传习所并不难,难的是把东西卖出去并提高销量。应适当的引入第三方团队,帮助非遗传承人包装、销售产品,引入咨询机构或研究机构,帮助传承人建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将产品产出的重心以社会公众需求为标准进行转移。

  4 建立资源共享的机制

  对于同地区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引入“共享”的概念,设置共享设备,可以集资购买也可以由政府、企业资助。这是针对一些在生产中必要却闲置时间较长的设备或者昂贵却能提升产品质量、数量的设备,像粉碎机、拌泥机,甚至窑炉。既然几家都要用,那么一起购买或者申请一台,既可以节省成本,也可以提高生产水平。这样有明确需求的申请也可以使扶贫工作有地放矢。

  5 构建多元化的宣传路径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电视和广播已经离他们越来越远了。通过网络,通过短视频的形式直观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是一条非遗保护的新途径。

  西仓开启了“丝路108匠”项目,记录陕西非遗传承人和优秀匠人的故事,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西仓不止去记录大家熟知的非遗项目,还深入陕西的每个角落寻访被公众忽视的珍贵文化遗产。西仓希望这些视频可以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起留存、传播,为后世留下更全面的资料。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技艺,传统,物质,,技艺 传统 物质
下一篇:“革命文物+”助力老区精准扶贫_利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上一篇:陕西召开职工文化艺术工作会议_文联-平台-人才
分享到
您可能还喜欢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