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聚焦生态艺术_探索雕塑教学新可能:“拓浪”_计划艺术项目开幕_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马文甲-雕塑-艺术-材料-创作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发布
 
11月28日,以清华大学教改项目为基础的“拓浪”计划艺术项目作品汇报展在798艺术区无忧艺术空间开幕

11月28日,以清华大学教改项目为基础的“拓浪”计划艺术项目作品汇报展在798艺术区无忧艺术空间开幕,本次展览展示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马文甲博士暑期带领六位学生,在太湖沿线驻地工作十三天创作完成的四十余件作品,涵盖装置、综合绘画、影像、图片等多种媒介形式,《大地艺术与地景设计》项目将作为建立国际前沿的研究体系与国际一流的课程样本,加强雕塑学科建设,通过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环境的链接,整合清华大学多学科资源平台下的交叉学科训练基础,让作品回归环境,成就大自然与公共空间中的艺术。

VxGyOmKHRBdOxuyrWaQsg7QZVfA8zkTnEvEJn2aF.jpg

右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魏二强副教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学院雕塑执行主编许正龙教授  中央美院雕塑系萧立教授  北京工业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李惠东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马文甲博士   新浪雕塑主编李杨雷

“拓浪”计划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是马文甲博士有感于太湖生态环境所提出的概念,“拓浪”一词源自中国传统工艺——拓印术,拓印术是将石刻或木刻文字、图案,用纸、墨拍印出来,以便保存和传播的工艺方法。“拓浪”计划亦希望通过拓印的方式将生态环境以作品的形式从户外空间转移到室内展厅呈现。通过艺术的语言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当天参加开幕式的嘉宾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学院雕塑执行主编许正龙教授;中央美院雕塑系萧立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魏二强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李惠东;新浪雕塑主编李杨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马文甲博士;清华大学博士艺术中国编辑孟媛博士;雕塑头条副主编武晔南;参展艺术家刘烽、庞玉婷、沈添洋、苏昭其、袁佳、杨浩鹏、展招举、张冠乔。

hw5kGgZiXm4JS7loGsLJvnChFjmI7ER7E9wSUEJc.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马文甲博士现场致辞

开幕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教授马文甲博士表示:“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以及教改项目来展现清华大学雕塑系同学的创作在借助科技手段的前提下完成更大场域的表达,以及针对现有问题及时、迅速展开思考,组织资料并制作、创作的能力。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针对身边的事情有所表达。就像前言所说的,如果是从艺术方法论的角度来讲,这些作品未必成熟,我们能面对更开放的场域以及现实的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表达我们身边的一些事情。这次展览是我们课程迈出一小步,之后随着课程进展,以及他们艺术成就越来越高啊,越来越有操作经验。作品在方法上和思想上也会更加成熟。我们的目的就是想把学生作品带出校园,放到一个社会平台上去检验去思考,去接受一个评判。”

N8KYvjs1yfbxfy13D1hDgYjtTHCyCgATUcCjW3RQ.jpg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学院雕塑执行主编许正龙教授现场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学院雕塑执行主编许正龙教授:“首先我看到那么多作品,让我眼前一亮。马文甲老师带着他的研究生,还有清华雕塑系的一些同学,利用我们清华的教改项目,走向社会。作品整体以蓝藻材料为基本线索,用蓝藻把作品串联起来,能够跟环境、跟生态、跟大众用自己的艺术建立起联系,最后产生了非常丰富的作品和艺术语言。”

enomM5VcszRuIsBS93MfjKll7zunA1LicBPSOjTG.jpg

FKuGtr2KEpn5gLR19D0gNz6nUtzwlAUNgplZe0Sl.jpg

q6F0hDzBofsR0acESjwMuxTVw9gelp4pSWVQDhnu.jpg

E4DWYbRpgeghfaLykBZCTMuvNR8Yy2rtew9XEbIn.jpg

w3m4qsjCHDEbJ7kdaI4UB6ln5eGsJgVL3VsIppzL.jpg

GItyKbxOIwg8o4CQJdt6jgi8gMPieW2nkt6zpzDT.jpg

M8WZoVjwuCKJ0YtdXzLDnszLjQxyeb2YijSFPRbY.jpg

展览现场

“拓浪”计划由蓝藻生物展开探讨和研究,以当代艺术的思维逻辑和实验艺术的工作方法为依托,将蓝藻用艺术的方式转化成能被大众欣赏和接受的美的语言;艺术家希望通过艺术“介入社会”,将自然和艺术融合,把人类与自然从剥离的状态中拉回,重新去理解我们的身体和生命,彰显其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开幕当天还举行了”拓浪“计划艺术项目第一场学术研讨会。

以下为研讨会内容:

jd9XQo3bAvINDWTBHY7vORLNK4bN7EGrTMWazf8l.jpg

研讨会现场

马文甲:”拓浪“计划艺术项目展旨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跟大自然产生互动,这个项目由学生创作并独立策划、制作展览,形成了现在展厅的作品展示效果。学生总在教室做泥稿等具象的作品,泥塑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在泥塑的推敲之中,感觉和想象力很容易消失。我们集中半个月时间去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找到各自最原初的感觉。我也想以这次展览为契机,抛砖引玉,为未来学生艺术创作活力的激发、未来学生作为独立策展人自信心的提升做一些新的尝试。社会和自然的空间使人产生的感受力和校园里完全不同,学生面对现实的感官刺激都有各自的不同态度和想法,他们能迅速的整理思路、组织创作,这是我们传统课上创作模式所忽视的内容。我也想通过这次展览的机会把课程带出课堂,走入社会,接受社会、媒体、及各位专家的批评和检验。面向教学,鼓励同学们艺术创作的发展。

刘烽:特别荣幸参加到清华大学教改项目当中,感谢马老师给我们这次机会,带着我们六位同学到太湖进行现场创作。我们到太湖时正是当地天气最炎热的时候,太湖边上蓝藻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还有特别刺鼻的气味,恰恰是这种身体的不适激起了我们的反思和创作的欲望。我们想把这种只存在于局部地区的现象体会,让更多人去感受到。作为艺术家也想通过自己的创作方式以蓝藻为媒介把它转换一下,让它以多种形式或以其他的面貌呈现出来。大地艺术的创作和学院教室里面的创作的区别就在于空间材料的转换,我们平时做的装置、雕塑都会有一定的空间的限制,但当你进入到自然的环境之后,你关注的点会更全面,也会在现象之上去找寻创作的更多的可能性。

LDThHgl8YCGXcw2i2UhKgNOB0FIOTEl33KI2ARxK.jpg

研讨会现场

萧立:咱们多次提到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项目,我想具体了解一下教改的基本内容。

马文甲: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项目分本科生的教改和研究生的教改,教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方向,我们属于课程内容创新方向,这个方向未必会变成正课进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但是它能为以后课程的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而我们的教改项目也是依托于清华的环境学院,我们处理蓝藻的时候也咨询了环境学院的一些教授,这次展览有交叉学科的教学,以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环境为主题,这是清华大学教改比较提倡的。

萧立:这个展览我看了特别有感触,以前我们好几次自发的带着学生跑到山里去,伐了好几颗大树,用树的材料很简洁的做出了羊的形状,用木雕或者组装的方式。现在一晃五年过去了,作品已经腐坏,那里也进行了重新改造。说回到项目本身,在大自然中,或者跟社会实践中特别能激发起创作者的热情,提高他们处理事故的能力和应变能力。说到这个材料,虽然它是污染,但他也是自然的产物,作为艺术家,把这种材料利用起来,把他的特性提升了,馈赠给天地和时间,拓的方式也很精巧、美妙。《藻纸》这个作品,把材料和造纸结合,再呈现出来,干了以后有一种更永久的感觉。我们也在尝试,我们的春秋季写生也带着学生去做作品,但是拓浪计划有一点突破,把蓝藻作为一种材料的发现进行拓展、运用,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yz0tPUNjMO7NoPvX5ISWHLI9sPx6XjEmdHsoGFmt.jpg

研讨会现场

许正龙:作为南方人,印象中对蓝藻这种生物特别熟悉,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第一次看到以这种形式去呈现作品,马文甲老师正好利用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项目领着学生做了那么多作品,把太湖蓝藻作为材料运用到创作中去,一进到画廊,看到这种绿特别喜欢,这个绿是复色系统的绿,这种颜色可以直接跟传统文化建立起联系,它本身又跟自然有稳定的联系。蓝藻里面有各种各样很丰富的绿,本来是污染的,然后我们的艺术家能够巧夺天工、化腐朽为神奇,利用自然的肌理、变化产生了平面的、立体的方方面面的展示效果的作品。从展览效果来说,这个空间是很雅致的,雅致在作品里呈现并回归画廊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的。这次作品里面,用一种基调,相同的材料,不同的艺术家串在一起,这也是一种雅致的回归。提点意见和建议,我们既然是雕塑系的学生,作为艺术作品来说,不同的艺术家要有不同的追求和面貌,往装置、大地艺术,往实践材料、空间方式里去呈现作品,作品的内容和视觉呈现语言也可以再丰富一点。

李惠东:这次项目虽然时间短,但是出来的效果还是很好的,马老师临时选题,学生也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同时展览策划也由学生负责,整个创作过程和策展实践形成了完整的培养体系,现在学生的创作能力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作品,包括展览的布局也要有总体的把控,整个展览的形态应该是什么样,六个成员能互相配合,消除矛盾,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艺术家展示自己的作品,自己布展,以蓝藻为基调的展示,相信展览的展陈方式也是他们最想要呈现的效果。

jQiAe3Re7vuvLPu5QyNPVqCkp77vp7FDqPw6bz6t.jpg

研讨会现场

郭工:这次展览,无忧艺术空间实现了从展示传统架上作品的展示转换到对空间形态作品的呈现。本身作品从生命的视角去观看, 跟生命发生关系,把自然空间中生命的鲜活的东西带到展厅来。 尽管有些同学的作品还不太成熟,但这种鲜活的东西是值得肯定的。现在绝大多数院校都鲜活起来了,开始往新的审美问题进行探讨。本次展览的主线是蓝藻这种材料,材料是什么?我觉得材料是作品背后那个故事,材料可以分为精神材料和物质材料,精神材料的价值被吸收和理解之后对于物质材料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精神材料和物质材料在艺术作品上有一个一致性的交叉点,如何抓住这个交叉点是很关键的。

魏二强:我在德化有一个陶瓷工作室,也是希望带领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活动。陶艺对于理解空间和形态要比雕塑更直接也更便捷,接触起来特别快能够上手。来到现场看这次展览让我感觉很新鲜很有意思,大地艺术我之前也参与过,即使不是年轻人还是能在实践的过程中焕发活力,我觉得咱们学院太需要让学生走出来,因为学院这个系统比较封闭,训练也相对模式化、单一化。技术训练是在培养一种审美,而我们长期的具象训练又是在固化审美,因为它的标准是单一的。另外,我们为什么要用材料,用材料的原因是什么,这才是创作的概念,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往往作品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呈现方式也就显的单一。展厅里的这些作品太美了,感觉作品已经脱离了太湖,我觉得应该让作品把观众带入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观众也能体会到你们当时的思考和在这个环境下所做的一些事情,艺术家需要脱离开传统的审美,不只是做美,而是思考问题。材料实践最关键的是对材料的认识,艺术的认识方法应该是学生从学校出来,去了解跟自己相关、跟自然环境、社会问题相关的各种问题,这是一个成长的途径,也是一个延续的可以深化的内容。

李杨雷:我对这个展览特别期待,我比较关心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因为青年艺术家有很多未知的可能性,这个展览非常鲜活,课程设置的价值也在于此,学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下也会有更多创作的思维去表现和反思,这个展览也是艺术家自己策划的,在这个条件下就会让他们思考怎么去呈现自己的艺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让更多的观众去看到。现在大家也一直在强调生态,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我们的艺术家们也是在为生态和环境发声。

孟媛:这个蓝藻我也见过,但是我进入展览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种蓝藻,我就认为它只是一种物质材料,然后听完各位老师讲完之后我才知道这是一个艺术介入生态介入环境的一种创作,这种创作方式也有很多艺术家在做,很多艺术家也都在关注生态关注环境保护,我们学生也是在介入的过程中去完善自己的创作,这样的方式也是对环境保护话题的关注,在这个关注之外,也跟环境学院有技术上的结合和研究。 在这之后我也希望咱们能跟其他专业院系有更深入,循环式的合作与开发,使之成为一种体系,对解决环境问题带来更多的帮助。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太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马文甲,,雕塑,艺术,材料,创作太湖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雕塑 马文甲 雕塑 艺术 材料 创作
下一篇:走街串象——2020深圳(盐田)青年艺术周当代艺术展将于12月4日开幕_当代艺术-深圳-青年艺术周-的是-即是-盐田-语境||上一篇:过半首次展出!辽博藏国宝级宋代文物倾囊而出,国博唐宋八大家画像助阵_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苏轼-辽博-辽宁省博物馆-北宋-洛神赋-楷书-展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