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潘鹤:我的才华是献给大众的__留给历史的_开荒牛-潘鹤-艰苦岁月-雕塑--开荒-作品-艰苦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
 
潘鹤,1925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40年开始从事艺术活动,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

D9kahlclxUhWWhVRWrbUC3QQBvXSCcgFWEk24AgW.jpg

潘鹤,1925年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40年开始从事艺术活动,现为广州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国家画院首批院士。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作品数以百计,遍布国内外数十座城市,许多雕塑作品成为当地城市地标。他的代表作有《艰苦岁月》《开荒牛》《珠海渔女》,其中《艰苦岁月》尤其知名。

残破的军帽,褴褛的军衣,裸露的脚丫,如钢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长笛,干裂的嘴唇轻贴笛孔,老战士快活地吹奏着悠扬的乐曲。一个满脸稚气的十一二岁的小战士蜷缩在他的身旁,一手抱着长枪,一手托着下颌,聆听着那美妙的笛声,憧憬美好的未来。这件由雕塑家潘鹤创作的《艰苦岁月》,因登上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人们所熟知。

jPuQBPIXn7XHL1ADNbAbviUzIAIXXfNhDGugziT4.jpg

《艰苦岁月》

因为爱情走上艺术之路

其实,潘鹤除了这件作品之外,还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几乎每件作品都成为所处时代的经典,比如《当我长大的时候》、《开荒牛》、《广州解放纪念像》、《珠海渔女》等等。

正如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讲到的那样:“潘鹤的雕塑作品,如果不按创作时间的前后,而从其本身内容来看,几乎可以说,它们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重要革命历史阶段,像史诗一般,精炼而深刻地讴歌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和胜利。”

而对于潘鹤来讲,创作一定要感动到自己,他才会动手去做。他很早就说过,自己的精力有限,“我的才华是用来献给大众的,留给历史的,不是为某个人的某个要求的,你有钱也不能买走我的艺术。”

所以他的作品只想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我自己一生坚持雕塑艺术,就是受美好爱情的激励。没有爱情就没有美好,没有美好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我。”

13岁时,潘鹤开始画水彩画,当时他还在香港读书,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快沦陷,潘鹤随父母到佛山避难。在佛山他们家有一间1千平方米的祖屋,当时日本人到处抓壮丁,潘鹤只能呆在家里。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福禄路看见过有人将旧书撕掉糊成纸袋,原来这些书籍是五四运动后出版的小说月报,里面刊载大量国外名著。潘鹤买回来后每天看这些世界名著,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但丁、歌德都是他的“好朋友”……书里的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对他今后创作影响很深。

YBpi4DuvG1Atqqq4lgEUlivhwTMGJMV9tsMDEK9r.jpg

《当我长大的时候》

“14岁的我在家里搞起雕塑,没想到这一搞就是几十年。”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是潘鹤走上艺术道路的关键,在香港避难期间,潘鹤一家寄住在他的姨妈家中,当时,他很爱自己的表妹,还为她写诗、塑泥像。“也许因为这个原因让我喜欢上了雕塑。但她家人百般阻挠,说只有我改行才将女儿嫁我,而我父母也说我,做画家是养不起千金小姐的。最终我们还是被分开。”

当时,潘鹤的表妹读的是皇家书院,有很多课外活动,她不会画画,就要潘鹤画张水彩给她,参加比赛。结果那场比赛,获得了些荣誉“她很高兴,就老是说我好,有才能,我就飘飘然。从此之后,我一定要做艺术家。她经常鼓励我,好像我没有这么厉害的话,就不配做她朋友。拼命了,拼命了,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经常爸爸妈妈半夜起来,看见我还没睡,当时身体很差,所以这段时间对我影响很大。”

后来,日军侵华,广东沦陷,潘鹤表妹一家避难到澳门。潘鹤平生第一次感受到思念的痛苦。他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要穿过警备森严的海湾,偷渡去澳门。而在此之前,许多偷渡者都死在那条水路上。

ctjD7yQnVyHsnVLMp1X4eSJVghiVd64gYadG37fK.jpg

《睬你都傻》

“爸爸知道我要走,就不认我这个儿子了,我那时十来岁,为了女人这个搞法,你简直荒唐、发梦、不像话。我偷渡,妈妈都哭得要命,不理,决定偷渡。一条小船三天三夜才到澳门,还老是船要停,躲在芦苇底下观察日本的巡逻艇。怕他巡逻艇来抓住你,用枪打你。”

潘鹤在澳门度过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岁月,但这种惬意的生活并没有享受太久。表妹出身名门,她的父母并不希望女儿嫁给一个艺术家,他们苦劝潘鹤去学法律,或是经济,当劝说无济于事后,有一天,潘鹤发现表妹失踪了。她被父母送到加拿大,不久在那里结婚。与潘鹤一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整个都崩溃了,我要把整个事业的地位提高,我才能出口气。”

许多年后,潘鹤在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说:“如果没有这段初恋,我不可能走上艺术道路;当年如果我妥协而得到这份爱情,我也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潘鹤。”

1993年,潘鹤去加拿大见了表妹,回来后还专门创作了一件作品,从而了却了困扰潘鹤50多年的一桩心事。

艺术创作:做雕塑要用真情实感

潘鹤讲自己真正创作是在后30年,前50年里,他经历了16次逃难,36场政治运动,被打成“牛鬼蛇神”下放到三水劳改场放牛。他曾写过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当时的心态。题目是“生不逢时,千载难逢”,生不逢时是指自己居无定所、经常逃难,而千载难逢是当上了文艺家。没有这些磨难和挫折,他不会有今天,正是这个困难的时期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因此,前50年是自己的艺术积累期,到后30年才真正爆发,只有利用痛苦才能寻找艺术的爆发点,最终体味到真正的艺术。

因此,我们才能见到《艰苦岁月》、《开荒牛》、《广州解放纪念像》、《珠海渔女》等一座座名扬全国的雕塑作品成为深刻表现20世纪中国历史风貌的独特语言。

原广东美术学院院长梁明诚曾经这样评价潘鹤,“我们找不到另一位雕塑家,在他的一生作品中,像潘鹤教授那样,对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作了如此真诚而强烈、全面而深刻的表现。我们也找不到另一位雕塑家,像潘鹤教授那样,对本世纪的雕塑事业作出这样全方位的贡献”。

比如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当我长大的时候》,曾代表新中国被送往瑞士,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国际母亲节大会;随后作品又被送往波兰,参加了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轰动一时。

20世纪50年代,潘鹤参加完土地改革运动,回来就创作了《当我长大的时候》。当时很多人反对,要求他雕塑以“打倒地主阶级”这类为主题的作品,但潘鹤就是有感于农村教师的状况,所以坚持做出了这样的作品。当时在农村教书的教师,大多都被贫下中农歧视,说他们是剥削阶级,而知识分子却又嫌他们文化低,他们两面都不是人,但是农村人口占据了全中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农村教育要靠这些教师,如果他们没受到重视,农村的文化水平太低,中国谈何发展?《当我长大的时候》最初塑造的形象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哈腰站在两个正在说悄悄话的孩子身旁,男孩向女孩说以后长大要当工程师,女教师的脸上露出欣慰的表情。

“我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生活,因为我被感动了。”

1956年,潘鹤创作了《艰苦岁月》,也就是我们在小学课本中见到的那件作品,这件作品一直被认为讲述的是长征的故事,其实在艺术家这里并不是。

当年,解放军总政治部为了庆祝建军30周年筹备美展,向全国各地美术家征集作品。下达给潘鹤的创作任务是用油画表现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岛的辉煌战果。潘鹤去海南搜集素材。听到海南游击队在孤岛奋战20多年的事迹,被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所震撼。又走访了曾任海南岛游击队司令员的冯白驹,那时他是广东省副省长及广州军区副司令。根据最感动他的情节潘鹤创作了一幅油画素描稿,还为冯白驹画了一幅速写像,表现衣不蔽体的战士睡在暴风雨的树林间,冯白驹醒来凝望着织网的蜘蛛。但这幅素描后来被否了,原因是不应表现革命的低潮,不应表现失败的环节,更不应表现个别现象及个别人物。潘鹤当时就是不服,于是就改做成了雕塑送展,起了一个《艰苦岁月》的题目,当时中央提出反对地方主义,潘鹤是做好了受批判的准备的。结果没想到却获了奖,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艰苦岁月》没有受批判,潘鹤也一直很困惑,直到后来,偶然看到《解放军画报》中有一幅描写邓小平、陈毅、彭德怀等一班统帅兴致勃勃围着《艰苦岁月》追谈往事的油画时,他才恍然大悟,他们可能以为《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时的艰苦岁月,引起了对往事的追忆。

pZ5i0m7w5twq7lxIO98p0sZL50Z4fekg6ZGHsyLk.jpg

和平少女

1960年军事博物馆成立,《艰苦岁月》被摆在了长征部分的展览。潘鹤一直想纠正这个错误,但当时博物馆的负责人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也不许他在外面讲这些。世事难料,1965年,广东美术界文艺整风,《艰苦岁月》被视为是修正主义路线的典型,到文化大革命初期,这个雕塑从展厅被撤出,放到了一间堆满垃圾的陈列室里。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潘鹤创作了《睬你都傻》,又成为了经典。潘鹤把鲁迅的头抬得很高,眼光往下瞄一瞄,意思是:“你们这帮跳梁小丑,你们不是为了国家、民族、艺术,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我都不屑一顾,这算什么革命者?!你们根本不是我的对手。我当时是狂妄到这样子,直接就取名《睬你都傻》。”

对于潘鹤来说,这件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自画像,“我借鲁迅先生的像说出了自己胸中的话。别人可以理解为鲁迅藐视敌人,看不起软骨头的反革命。”

纵观潘鹤的创作,每件雕塑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感情发泄,他讲到自己的雕塑直接反映国家命运,很少涉及风花雪月的题材。虽然很多作品都是国家任务,但只有能打动他,能让他借题发挥、表达感情的题材他才接。

tOXDKrDaOXASThUPXxfkdrYPGZ0NLgP0sKxsWmQD.jpg

开荒牛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潘鹤又创作了深圳特区的地标《开荒牛》,这件作作品的创作也是经历了很多的曲折。

创作《开荒牛》之前,深圳市领导要潘鹤做一只“大鹏”,但他觉得,如果把大鹏建在市政府内,岂不就成为“笼中鸟”,潘鹤没答应;一年后,他们又提出做“莲花”,取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之意,潘鹤当时就问:淤泥是谁?你们的合作者是淤泥吗?又过一年,他们提出做狮子,潘鹤还是反对,政府门口摆对“狮子”,只会让民众心生畏惧。后来他们再找潘鹤,他就提出要做一头“牛”。“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与牛很有缘分,开始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新中国成立后做了‘牛鬼蛇神’,现在国家荒芜了,要重新开荒了,责任落在我们身上,就做开荒牛。其实我的想法是,我做的不仅仅是一头牛,马路上千千万万推土机都是开荒牛;开荒牛后面的树根也不是树根,是落后的意识,如官僚意识、小农意识等等,它们盘根错节,如不拔了这些根,将来不会有发展。这头牛有一只前脚是跪着的,说的是这一代人鞠躬尽瘁。这些意思很多人都不懂。这条‘开荒牛’做出来以后,反对声一片。后来,邓颖超同志有次来深圳,看了这个雕塑非常感动,她说开荒牛不仅是深圳特区的标志,也是共产党的标志:拔掉穷根、埋头苦干。邓颖超是看懂了‘开荒牛’,这才让开荒牛留到了现在,逐渐深入人心。”

4dIO9Kz3dky5qZEDXGZkJzYW4ZSmRvInQEDMbIfr.jpeg

珠海渔女

1982年,中央批复成立全国城市雕塑领导小组艺术委员会,潘鹤被任命为副主任。在成立大会上潘鹤宣读了《社会主义是城市雕塑最佳土壤》。对于潘鹤来说,雕塑的出路在室外。那些年,我们做了大量的推动工作,城市的雕塑慢慢多起来。遗憾的是,现在越来越多莫明其妙的东西摆在城市各个角落,许多的雕塑是为雕塑而雕塑,为钱而雕塑,失去了雕塑的艺术本真,既没有艺术美感,又没有工艺水准。这是最让人痛心疾首的。

潘鹤希望现在的青年雕塑家要用真情实感做雕塑,因为虚假的感情体现在雕塑上将没有生命力。如果为了钱,那就不如改行做生意。艺术是充满感情的,是代表真善美的,怎么能成为牟利工具?人们说现在这样的状况是因为艺术推向了市场,那爱情能推向市场吗?“我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做了百余个雕塑,完全没人给我一分钱,包括后来进入教科书的《艰苦岁月》等作品,都是有感情要抒发才做雕塑。到了70年代后期,为国家做的雕塑才有报酬。但是我坚持一点,一定要有真情实感。”

潘鹤讲,创作一定要感动到自己,他才会动手去做。他很早就说过,自己的精力有限,“我的才华是用来献给大众的,留给历史的,不是为某个人的某个要求的,你有钱也不能买走我的艺术。”

1982年,潘鹤又为珠海创作了《珠海渔女》,这件作品同样又受到了质疑,当时很多人说,“我们是特区啊,要男人站起来,要发奋图强,门户打开,你做女人雕塑干什么?”其实他们是不满意潘鹤雕了一个裸体丰满的女性。潘鹤讲自己创作的故事是,海龙王看到人间的变化,派女儿前去视察,结果女儿爱上了人间,不愿再回到海底生活。

“我不管男人女人,只想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想法。美好的女性带来美好的希望。我自己一生坚持雕塑艺术,就是受美好爱情的激励。没有爱情就没有美好,没有美好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我。”

结语:在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潘鹤创作作品数以百计,遍布国内外数十座城市,许多雕塑作品成为当地城市地标,他的艺术精神和理念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一周必看,开荒牛,潘鹤,艰苦岁月,雕塑,,开荒,作品,艰苦一周必看 开荒牛 潘鹤 艰苦岁月 雕塑 开荒 作品 艰苦
下一篇:陈思源:_更加理性的表达“有限”的情感_潍坊市美术馆-陈思源--创作-希望-布面||上一篇:第二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12月5日举办_毕业展-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西岸艺术中心-馆长-大华-教育-上海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