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希腊之后,“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亮相北京画院美术馆_北京画院美术馆-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寒夜-不似-释文-白石

编辑:李家丽 来源:雅昌发布
 
媒体见面会现场左: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中: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右:展览策展人

UyCZiIrTBHmLzB4mZb1XhMNhYQeQUcgr8UPRYtHu.jpg

媒体见面会现场

左: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 中: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 右:展览策展人王亚楠

()9月30日,“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不似之似”、“象外之意”、“物我之际”三个板块,借白石之作,展现中国人的形神观、意境观与宇宙观。该展览曾于2019年11月12日至2020年1月12日在希腊B & M Theocharakis古典艺术及音乐基金会展出,获得巨大反响。

d4BSAjoe2dYupfvXZwKPNFnnaFmzD0rCwKyElGcM.png

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观看策展人导览

探寻中国艺术“不似之似”的妙意

纵观历史长河,“不似之似”始终是中国美学的重要命题。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形神观,更反映了中国人对于“真”的追索。

齐白石作画,妙就在“似与不似之间”。“似”为造型之真,以写生兼笔法娴熟可得;“不似”为生命之真,以胸怀万象取其神髓方显;“之间”则蕴含了景与境、写实与写意、生活与诗歌、观物与内省等诸多因素,任画家自由穿梭。白石老人以五色之墨,绘田间雏鸡,写池中游虾,虽无尽似,却形全神足,取物象之真,得超凡之趣。

正如八卦阴阳,中国人没有非黑即白的严格界限,细细品味“似与不似”之间的妙意,也许会让希腊观众打开一扇洞察中国文化的大门。

VGRdVK1QFk8IumLHUtJxcMfEFtSYEhqHXZktsd2a.jpg

MmfH5k2POPYIYkufpKIAdJf2dGqM33JxWOzgT5RA.jpg

bc3VU6hPKyZaXKZWPLoI23MVUHbssfP8yKdn4k9i.jpg

展览现场

R6ZhefJSkOgpSj0cUmA8UBggYIUtvpM4Ba5KaWF9.jpg

群雏图

齐白石 137cm×34cm   无年款 轴

释文:画过八千绢,方不似鸡子,不似之似乃真是。白石山翁并题。

钤印:老白(白文)

齐白石在画中题跋写到,“不似之似乃真是”,

表达了对“真”的理解和追求。

Wh3NdWrFWkOgAMv9FTVBiwNulzUy37EjhbgZ5MAO.jpg

芙蓉小鱼

齐白石  133cm×33cm 无年款轴

释文:池上有芙蓉,倒影来水中。水中有双鱼,浪碎芙蓉红。

三百石印富翁并题。

钤印:木人(朱文)

水中游鱼是齐白石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这幅《芙蓉小鱼》,画面下方有两尾小鱼相伴而游,从容自在。鱼儿的周围做了留白处理,我们虽然看不到水纹,但鱼儿缱绻灵活的姿态令人感受到水的流动;在画作的上半部分,大片的荷叶以及两朵盛开的芙蓉花自上而下伸展开来,与下面的鱼儿相互呼应。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杏子坞星斗塘,他的童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在那里,河塘里悠然游动的小鱼在齐白石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及至暮年,远离家乡,他仍然会在家中养鱼,时常观察其动态,熟悉其习性。所以,他笔下的游鱼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lXA5LrAEYYnGxV5pK5nVbWqeamtIDPMdGajraf3r.jpg

《小品册页》 齐白石 22cm×31.5cm

呈现中国文化“象外之意”的精深

中国文论中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故善文者吟诗,旨在言外之味;善乐者赏歌,重在弦外之音;善绘者作画,妙在象外之意。

齐白石出身农民,其画有中国民间天然自成的趣味,有宗教神话世俗化或个人化的表达;齐白石又是一介文人,其笔下有中国士大夫修身立德的风骨,有词人墨客吟咏诵唱的诗意。这些,皆使得白石之作超越了物象之美而具充盈着诗意、道义和人情味。

睹画之形,还要品画之意。相信希腊观众可以通过展览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内涵。

zCwiCwi548GWiqPhsTTsGHVnLXJhYSSHBISlxIyd.jpg

寒夜客来茶当酒

齐白石 66.5cm×28cm  无年款 轴

释文:寒夜客来茶当酒。白石偶尔。

钤印: 齐大(白文)

“寒夜客来茶当酒”本是宋代诗人杜耒《寒夜》中的诗句。这首诗描写了文人间的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客人寒夜来访,主人点火烧茶,招待好友;后两句描绘了窗外刚刚绽放的梅花,使得今晚窗前的明月别有一番韵味。

齐白石以此诗入画。他画了一盏古式粗陶制的油灯,油灯上火焰在风中摇曳,以此突出寒夜的环境。油灯旁是一把文人喝茶常爱用的紫砂壶,以及茶杯两只。为营造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画家在瓶中绘一只折枝梅花,画面之外仿佛能闻到梅花的幽香淡淡袭来。虽然画面未见人物,但几件简单的静物,已经传达出寒夜将至,梅花幽香,以茶代酒,对饮而欢的意境。

体会“物我之际”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中国人的哲学观,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他们看待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方能写之,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方能观之,故有高致。因此,中国画里的山水,不只是山川、河流、曲径、烟云,它是“我”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存影,是与“我”生命相关的世界。宏如造化万象,微若花鸟草虫,当其铺陈于画卷,便皆是“我”的体察和观照,皆可与“我”共情和通感。

齐白石极富绚烂的天真逸趣及其通达的关怀情感,使他的艺术充盈着对家乡泥土的爱,对祖国山河的爱,对万物生灵的爱。一山、一景、一花、一虫,在他的笔端汇聚成歌,吟唱出中国艺术的寄情之味。

2kxK442muhcva5MgslZV8jeHf37VJXsPnkT3nj1n.jpg

桃花源

齐白石 101.5cm×48cm 1938年 轴

释文:平生未到桃源地, 意想清溪流水长。窃恐居人破心胆,挥毫不画打鱼郎。戊寅,时居燕京城西,白石齐璜。

钤印:齐大(白文)

古代画家常会描绘心中所想象的桃花源中的情境,清溪、桃花、洞口、小舟、打渔人。这件作品白石老人借“桃花源”为题,描绘了他内心深处的一处避风港。画中除描绘桃花源的美景,但却不见隐居桃花源的乡亲,丛林中的房间屋舍也皆躲躲藏藏。原来创作这幅作品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北平沦陷,民不聊生。75岁高龄的齐白石,在家闭门作画。画家体味到了一千五百年前陶渊明的内心苦楚,他不愿把山外战乱纷争的消息带到内心所营造的一片净土中,破坏桃源人安宁平静的生活。因而画面空无一人,屋舍也都躲起来,让人不禁感慨白石老人的画外之意。

iAS3qUu9LCnNmNpgrKRvp9m8eDZVodcxv6eGegt9.jpg

借山图 齐白石 30cm×48cm 1910年

1902年,齐白石开启了历时八年(1902-1909年)的“五出五归”远游之路。他走过了大半个中国,饱览祖国山河美景,结识了很多文人名士,品鉴了大量名家名作,自此眼界大开。1910年,齐白石结束远游回到家乡,将游历得来的山水画稿重新绘制,汇编成《借山图》,一共有52幅,后来多有散佚,北京画院现藏有22幅。这套《借山图》册页取材于远游中真实山水的写生稿,属于实景山水作品,体现了中国画意象的简约表达。

远游之前,齐白石的山水画主要以《芥子园画谱》和明末清初的“四王”的山水风格为主。之后,齐白石凭借远游时的印象,以自己独特的方法将原型山水进行了概括和提炼,初步形成自家山水面貌与风格。

44kZJyWlcPCqgNaMlSupUurJyZLFN7SF6GONRgZz.jpg

齐白石  134cm×33cm  无年款  轴

释文: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 此三变也。白石山翁并记。

钤印:木人(朱文)  白石翁(白文)

齐白石对世间的一切皆爱的深沉,

宏如壮丽山河,微若花木草虫,

都在他的笔端唱诵如歌。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18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齐白石,北京画院美术馆,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寒夜,不似,释文,白石齐白石 北京画院美术馆 此中真味——齐白石艺术里的中国哲思 寒夜 不似 释文 白石
下一篇:“小题大作”陈永锵、冯志伟作品展于艺博院开幕_广州艺术博物院-恒逸艺术馆-博物院-随缘-两位-如意||上一篇:“隐秘的现实——上海美术学院具象实验工作室全国邀请展”亮相中华艺术宫_上海美术学院-隐秘的现实-当代-艺术-美术学院-艺术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