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新展“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中,有这么一件展品:鲁西南水浒叶子牌。
7月15日,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图为展览现场
这套牌类似于今日的麻将牌,原为108张,分“万”、“井”、“条”三类,以赴会梁山一百单八将为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下凡人间维持正义之数。后随游戏规则的变化增加至120张。其中,“万”字牌印有《水浒》人物形象:一万燕青,二万花荣,三万关胜、四万柴进、五万李逵等等。
鲁西南水浒叶子牌 图片来源网络
非此次展品原貌
东平一带流行水浒叶子牌唱着打的习俗,人们在俏皮说唱、博弈“厮杀”中享受农闲小憩的逍遥快活,也感受这义字当先的文化豪情,真是俗哉,雅哉!
同时,这意味着,如果不熟读水浒,精通人物个性,你可能根本没办法熟悉这套牌的规则,自然没办法在游戏中游刃有余!
展览现场的民俗相关书籍
也就是说,在山东,没文化,你可能连个牌都不会打!
实际上,作为礼仪之邦,山东的文化底蕴和民间智慧并非仅仅体现在这一套牌中。此次展览展出1500余件(套)山东民艺藏品,体现着山东地区传统乡村社会如何生活,及透露出ta们如何在朴素的生活中,如何努力地创造和欣赏美。
“农事器用”展览现场
功能各异的农具和柳编、美观舒适的居住空间、花样繁多的饮食器具、凝聚巧思的织绣和印花布、精美考究的节俗用品、趣味盎然的儿童玩具,每一件都传递着山东民间对富足与美的追求。
“农事器用”展览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展品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创建的中国民艺博物馆馆藏为主。既是山东地区人民千百年智慧的结晶,也凝聚了潘鲁生研究的汗水。
童衣
菏泽孩儿模,为菏泽常见的土陶玩具,集陶艺、雕刻、绘画等多种工艺形式为一体。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故事等。
儿童玩具,口吹则鸣响
聊城蝈蝈葫芦,为豢养蝈蝈,供人把玩的器具,伴随着唐宋古老的鸣虫逗乐习俗而延续至今。
《铡美案》
潘鲁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与研究工作,他利用近40年的时间带领学术团队在开展大规模田野调研的过程中,以修复传统生活方式、保护乡村文化生态为宗旨,开展大量的实物征集与收藏研究工作,调研传统村落460个,采访民间艺人3000余人,记录民间艺术项目260项,文字资料1200余万字,录音资料5万分钟,图片资料10余万张,影像资料6万分钟。
展厅中播放的视频截图
展厅内播放的皮影戏《武松打虎》
展览中的影像展示便是他们多年以来行走田野记录的山东人民生产劳作的点点滴滴。展览展示了潘鲁生带领学术团队出版的代表学术研究成果,他们在致力于解读中国传统造物生态链中齐鲁智慧与人文精神,推进民间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加强原创性应用理论创新研究的同时,还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国家文化战略、民族文化传承、时代文艺创新等重大问题紧密结合,为国家传统文化保护、乡村文化振兴等提供积极的学术支撑。
此次展览分农事器用、康乐人家、衣裳锦绣、游艺乡风四个单元。
“农事器用”展览现场
其中,农事器用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传统,在犁、耧、耙、镢、锨等工具使用中反映“就材加工、量材为用、适用为上”的造物智慧,通过打柳编筐养活一家的劳作格局展现山东地区农业与手工业相伴相生、紧密结合的经济形态。
“康乐人家”展览现场
康乐人家部分重点展示山东人民在海岱山水与礼乐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起居有序、器用有节的造物追求,通过日常家具陈设、三餐用具等点滴细节,传递山东人民礼仪传家的优良传统和安居敬业、知足常乐的小康情怀。
“衣裳锦绣”展览现场
衣裳锦绣部分重点展示山东女性织绣印染出的斑斓世界,在穿衣打扮中传递温馨而感人的乡愁情结。
“游艺乡风”展览现场
游艺乡风部分重点展示山东人民通过生儿育女、寿诞宴饮、婚丧嫁娶等人生仪礼以及节令习俗而进行的审美游艺活动,在娱乐狂欢、物物交流中实现着潜移默化的族群认同与文化的代际传递。
山东皮影
曹县戏文纸扎
曹县是鲁西南有名的戏曲之乡,这里的百姓爱看戏,爱唱戏,也爱扎戏。因此,每逢丧俗或祭奠活动都要制作戏文纸扎来表达对亡者的思念,并相沿成俗。
相信,在这场展览中,漂泊在外的山东人,定能找到家乡的影子,抚平心中那一抹淡淡的乡愁。
据悉,此次展览预计将持续至10月15日。
注:文中带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字样的图片均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摄影余冠辰。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国家博物馆,潘鲁生,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现场,文化,水浒,中国中国国家博物馆 潘鲁生 记住乡愁——山东民艺展 现场 文化 水浒 中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