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曾言“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千余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了佩戴的传统,幽兰之外,更重君子内喻。如今,佩戴首饰已为生活常态,赏心悦目依在,但其蕴藏的精神价值又有几人追思?
20届首饰专业的毕业生们实是时代之追思者。他们历东方学课程熏陶,重新发掘现代首饰设计可能性,更尝试在毕业创作中找寻东方美学,以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与再造。
1,探访古境
全球化背景下,东方性遭遇稀释,若想更好地理解传统美学,须亲身造访古代匠人的遗作,与他们跨越时空对话。2019年秋,汪正虹教授带领毕业班前往中原文化核心腹地山西,实地考察永乐宫、永安寺、佛光寺、晋祠等古艺遗迹,感受东方匠人智慧的结晶。
难得的是,毕业班同学在出发前便已确定研究方向,带着明确问题,用眼观察,用手触碰,用心感受,用脑思考,用笔描摹,用镜头记录,获得大量一手资料。
20届首饰专业师生参观开化寺壁画研究所
20届首饰专业学生于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门前合影
20届首饰专业学生于大同华严寺藻井下合影
2,折叠传统
传统,是一个地区、民族内在的积淀。要深入了解,光靠感受远远不够,还需阅读与研究。满载而归的同学们面对的不仅是大量照片、摹稿和记忆,还有其衍生出的大量疑问:永乐宫壁画为何选用这样的配色?大殿的藻井为何选择这样的形制?壁画和造像中佛手、头冠、背光等佛教元素是如何用古代材料呈现的?本质而言,正是这些疑问和答案的集合,构成了如今称之为“传统”的美学表达方式。为找寻它,同学们搜集、阅读、思考,一层层揭开东方美学的面纱,见识了传统文化的博大,而后冥思尝试,化著为微,将纷繁复杂的东方艺术形态精简、压缩、折叠,以凝注进小小的首饰之中。
研究者:卢肿隆;研究造像背光在首饰中的应用;图为用以表达背光的空窗珐琅试片
研究者:徐倩;研究山西壁画元素和建筑元素在首饰中的应用;元素选择了斗拱与明王
研究者:陈海宇;研究山西斗拱元素在首饰中的应用;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表现斗拱
3,佩戴东方
首饰设计,是一门现代学科,源于西方,兴于西方,但不只囿于西方。艺术史中,东方元素是现代性有机的组成部分,东方主义也曾在西方首饰界分外流行。
首饰专业的毕业创作,既是对现代性的继承,也是对东方性的挖掘。同学们运用现代化切割、热熔、折叠和3D打印等技术,制作充满斗拱、佛寺、冠服、墨线等作品,让东方迷人的美学气质沁于胸章、耳饰、指环,让植根于骨髓但又难以捉摸的东方性可把玩、欣赏与佩戴。
2020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的主题为“共同生活”。这一年,新冠横行,万家闭户,同学们不得不远离校园和实验室,以网络形式完成学业。但也因这次疫情,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认识到与家人共处的温馨,体悟到艺术与生活的一线之隔。他们寻找日常可见的软材料进行实验,与家人一起讨论自我、家园、祖国、东方,与父母共同思考、创作和生活。
作者:孟海晨
系列作品名:《琉璃印象》
材料:树脂,银,珐琅
作品简介:传统的琉璃艺术虽然在现代不再兴盛,但一代又一代的琉璃匠人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现代人的精神财富。本人被家乡的琉璃艺术深深吸引,用当代首饰的语言去表达琉璃带给我的感受。提取古建筑飞檐跳角的形态作为承载首饰的造型,选取了琉璃装饰中精彩之处进行分析提取,用蚀刻金属和珐琅的技法去表现琉璃色彩的瑰丽。
作者:郭思爱
系列作品名:《邃》
作品简介:作者以中国古建筑装饰中的藻井为灵感,运用皮影皮材料创作了《邃》系列作品。无限纵深层层递进的藻井犹如时空隧道,佩戴者俯瞰时进入“隧道”,完成跨时空对话。
作者:徐馨
作品名称:《绘忆》
作品介绍:中国传统壁画经典代表《朝元图》是不知其数的出色民间艺匠齐心运用巧手将具有东方独特传统审美的矿物颜料材料通过精巧的画面色彩搭配绘制而成的历史巨作。将《朝元图》中的画面色彩同样以最本质的方式再现于首饰之中,运用拼图的碎片重组方式,让佩戴者能在佩戴拼接的过程中重新感受画面经众匠绘制组合、画面重现的过程感。
作者:徐倩
作品名:《承载》胸针系列
材料:银、纸、木板、鸡血石
简介:作品灵感来源于浑源永安寺壁画中的明王形象,“明王”是佛教密宗佛、菩萨的化身,为了教化贪婪、愚昧的众生而示现出忿怒威猛相,对于沉溺与三毒中的众生即如当头棒喝,能令其猛然醒悟。作者通过用胸针这一配饰表达了她眼中每个明王形象最为别致的部分。
作者:许安然
作品:《双面人》系列
作品简介:在生活中,对待不同的人和事,人们总是有两张面孔。此系列首饰以清朝官服补子为灵感,设计了一系列精英人士在穿戴正装时可佩戴的双面首饰,可随意翻转,展示人两种不同的状态。
作者:陈海宇
作品:《斗拱在皂》
作品简介: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斗拱元素历经沉淀,由原始到精致、由刚需到装饰,它富含着力学的演进与结构美学的追求。作者以山西宋式斗拱展开,形制纤弱因而选取肥皂材质轻薄,木作结构独特因此形制严整,侧重表达铺作重叠、相互榫卯的特征,希冀能将斗拱之风格结构,以手饰设计的语言再造——可佩戴的建筑。
作者:刘佳慧
作品:《冠》系列
作品简介:作品灵感来源于《朝元图》壁画中星宿神们所佩戴的头冠。头冠形制的绘制参照了历史形制、并用动物形象表现星宿神的身份。作者将动物与头冠剪影结合起来,使动物脱离平面,立体于头冠之上。
作者:王潇
作品:《折叠莲盏》&《佛手盆》
作品简介:以折叠技法表现山西省佛造像的莲台。将折叠的“正”形与“负”形展现在同一画面中。正与负,黑与白,阴与阳,将东方韵融合在一起。
作者:谢意
作品:《其画山水》
作品简介:本作品灵感来自于敦煌壁画中的山川和花草造型,将丰富的自然山水形象融入亚克力材料中,传达其中的装饰感与符号性。
作者:陈俊逸
作品:《妒忌之相》系列
作品简介:日本是东方文化传统的代表之一。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日本能剧中的能面形象—般若面,妒忌是人性,但强烈的妒忌与怨念会使人扭曲成怨灵或鬼怪。扼杀可怕嫉妒心理,否则你将会面目全非。
作者:钱诗雯
作品简介:作品灵感来源于在山西参观寺庙的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于传统佛教造像当代现状的思考。
作者:张雯
作品:《壁·光·色》
作品简介:昏暗的殿内,手持电筒观看壁画。当光束落在壁画上时,有惊讶,但更多是崇敬。浓郁沉稳的青绿色彩令人难忘,因此《壁·光·色》系列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借助手电观壁的实时感受。通过提炼色彩及电筒造型的特征元素,重新整合画面的叙事语言。并结合硫酸纸、树脂等材料进行影印、制模实验,以此达到壁画色彩在首饰中再现的目的。
作者:卢仲隆
作品:《向光》
作品简介:佛像各处皆可放佛光,造像背光中由火焰和植物纹样来体现光的存在。本人运用空窗珐琅工艺来呈现造像背光图样,并且通过以当代首饰为载体及其佩戴性活化佛像的放光,从而丰富造像背光的表现形式。
作者:郭晏宏
作品:《纹》
作品简介:《纹》是通过对永乐宫壁画中人物衣纹构图和造型的研究,分析服饰与衣纹的关系,衣纹线条的表现和特点,提取创作元素进行的首饰创作。将材料及编织技法的实践进行总结,体会衣纹的线条之美。
作者:何沁芸
作品:《极乐》系列
作品简介: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壁画中的极乐世界,在古代人们创作壁画的内容大多都是佛、神、魔怪等元素,古人将这些元素绘画在墙上表现出他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憧憬之情。作品借助了壁画中的云纹及人物展现了对壁画中美好极乐世界的向往。
作者:周行之
作品:《轴》
作品简介:该作品以敦煌飞天形象的面部特征作为参照,以其中纹样作为辅助装饰进行组合设计的作品,主要材质为铜、银、透明树脂
作者:张高博
作品:《Vajra Mentality》
作品简介:在藏传佛教中,金刚杵是所向无敌、无坚不摧的神兵利器,它可以断除烦恼、修炼己身,手持金刚杵,破愚痴妄数;心有金刚杵,五智五佛常安住。此两杵形虽万般变化但大道其中,法域亘古不变,心之所向,道之所向矣。
参展学生正在摆放物料研究样品
创作材料实验样例展示
创作材料实验样例展示
创作材料实验样例展示
创作材料实验样例展示
学校领导视察展览
展馆入口
展览现场
因篇幅所限,参展作品无法全部收录,图片也很难完全表达首饰的精致与质感,尤其是一些可旋转、互动的作品更只有亲手接触才能体会其中妙处。
故,要在指掌间体会东方妙处,还需亲临现场,方可观手艺、观配饰、观东方。
指导老师:汪正虹、段燕俪
毕业学生:陈俊逸、谢意、徐馨、钱诗雯、张雯、王潇、刘佳慧、郭晏宏、徐倩、沈美、何沁芸、周行之、郭思爱、许安然、孟海晨、Tan Haiyu、卢仲隆、张高博
关键字: 内容标签:首饰,工艺美术,中国美术学院,折叠传统佩戴东方,手工艺学院,,作者,作品简介,佩戴,斗拱首饰 工艺美术 中国美术学院 折叠传统佩戴东方 手工艺学院 作者 作品简介 佩戴 斗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