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来源于何时?
1963年,陕西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何尊”,制作于周成王五年,为贵族“何”所作,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的青铜器。
此外,这件尊内底部铸有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开幕式现场
2019年9月10日下午,由国家文物局指导、陕西省文物局与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开幕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行。展出了311组件周、秦、汉、唐的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89件,几乎包含了陕西各个时期最重要最精美的文物,全面呈现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期中最为精湛的艺术造诣。
古代中国,从有史、物可徵的夏(距今约4000-3600年)开始,迄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间产生了周、秦、汉、唐等几个最为重要和对后世最具影响力的朝代。上述诸王朝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政治中心均长期建立于今陕西省境内的关中地带。近代以来,陕西省境内出土了大量古代珍贵文物,彰显出该省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令人惊叹的作用。
2019年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经陕西省文物局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共同商议,以周、秦、汉、唐历朝精品文物为基础(兼及唐以前其他历史时期)举办“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献礼。
展览主题为“与天久长”,典出汉代吉语,以此祝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运昌隆、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汉唐盛世的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薪火永续、与天久长,寓意丰富,深刻而美好。特展展期为99天,寓意“作九九之数以合天道”和“九九大运,与天终始”。
展览现场
展览以周秦汉唐文化为主要轴线,由民之初生、创制垂法、秦国起、皇帝临位、天子居中、多元融汇、天循世七个单元组成,从艺术的视角展示了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陕西历史文化和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璀璨华章。通过300多件文物,向观众展示了周的制礼作乐、秦的统一天下、汉的丝路华章、唐的包容。
“此次展览的亮点非常多。首先参展的一级文物就有189件,还有很多文物是新出土还未定级的;而这些新出土的文物中,有部分从未与观众见面,如神木市石峁遗址出土的神面与双兽纹石刻。”展览策展人谈晟广介绍到。
“整体展览的思路是以‘中’为思想展开的。” 上古先民,敬畏自然,人们通过“仰观俯察”,获得对宇宙运行规律的基本认知,并遵循星宿的运行秩序,逐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以天文为核心的人间秩序和信仰传统。
展览现场
就艺术的层面而言,大量古代文献和考古出土文物的双重证据表明,早期中国的艺术,是天道演进与人文成化的结果,不仅反映了统治阶层、艺术家和工匠对于宇宙时空的理解方式,还具备呈现出一种“非文献的历史”的功能。据策展人介绍,此次展览旨在挖掘隐藏在文物背后的中国先民之思想、观念等内涵,并以此构建一个“中国”故事的核心叙事结构。
清华大学长期以来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亦坚持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此次展览亦是我们文博人对祖国的最好祝愿。为了让这些文物给观众带来最好的观感和最美的一面,博物馆向观众提供了最大的展览空间。总之,这是陕西文物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汇集,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向观众奉献的一次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的饕餮大餐。”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说到。
展览现场
陕西省委省政府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副校长彭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文化部原副部长蔡武,陕西省政府秘书长方玮峰,省教育厅厅长王建利,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陕西历史博物馆书记、馆长强跃,副馆长程旭,陕西省考古院院长孙周勇,山西大学副校长杭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周明,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郭豹,保利艺术博物馆馆长万利群,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曹宏,清华大学校党委常委、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岩,清华大学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及相关部处和院系领导,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顾问,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志愿者,清华大学师生,社会观众等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主持,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及陕西省委省政府代表先后致辞。开幕式上,由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和唐代礼乐复原组分别带来周代、唐代礼乐复原表演。
展览自9月10日起将持续至12月17日。
何 尊
西周早期 成王或康王
约公元前1043年-前996年
高38.5cm 口径28.9cm 重14.6kg 青铜
宝鸡市贾村镇征集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鎏金银铜竹节熏炉
西汉 公元前138年
高58cm 口径9cm 底径13.3cm 青铜
1981年兴平市豆马村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茂陵东侧1号无名冢1号丛葬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跪射俑
秦 公元前221-前207年
高121cm 陶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二号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鎏金铁芯铜龙
唐 公元7-8世纪
高36.9cm 最宽处10.5cm 重2780g 铜、铁
1975年西安市南草场坡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第一单元“民之初生”。主要展示陕西境内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到商代的先周诸文化遗存,可视为西周以后关中地区高度发展并长期成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一个序曲。“民之初生”典出《诗经•绵》,是周人自述开国史诗之一。
仰韶文化的艺术,以陶器、彩陶和陶塑等主要呈现形式,部分在造型、纹饰上已显示出礼器的先兆;龙山文化的艺术,以玉器最为突出,琮、璧、钺、璋等器形,无疑是早期礼制的体现;而石峁遗址的石刻雕像和壁画遗存的发现,更丰富了我们对早期先民艺术成就和信仰体系的认知。
人面形陶器残片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 6×7.1cm 陶
2004年高陵杨官寨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蛙纹陶釜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约公元前3500-前3000年
口径26cm 最大径29cm 高9cm 陶
2011年高陵杨官寨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兽面纹玉琮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直径7.1cm 高4.4cm 玉
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出土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藏
神面与双兽纹石刻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约公元前2300-前2000年
长45 宽11cm 高9cm 砂岩
神木市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蛙纹钺
商晚期 约公元前13-前12世纪
长22cm 刃宽13.6cm 青铜
1981年洋县下范壩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凤纹斝
商晚期 约公元前13-前12世纪
高41cm 口径19.5cm 青铜
岐山县贺家村一号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第二部分为“创制垂法”。周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史书合称为两周。
周朝“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同阶层的“大宗”和“小宗”,分别享有不同的祭祀权。在这种新的宗法制度之下,“礼”既是制度实现的外在形式,也是制度运行的保证;祭祀不仅是一种纯粹的礼仪形式,而且还是等级的象征;器、车服、名爵,号君之所司也,礼器(如青铜器和玉器)的制作和使用,在遵循基本的形制、纹饰、大小、数量、组合关系等前提下,成为标明器主身份、权位的象征性标志物,故孔子云:“器以藏礼,礼以行义”,“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丰镐两京故地、周人的发祥地周原(今岐山县、扶风县和眉县的一部分)和作为西周王畿区域的广大关中平原等,拥有大量西周时期的文化遗存,本单元即是从中选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器”(如青铜器、玉器等)——它们,是西周思想、文化与艺术的精华所在。
淳化大鼎
西周早期 约公元前11世纪
高122cm 口径83cm 重226kg 青铜
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塬村西周墓出土 淳化县文博馆藏
乳钉纹四耳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纪
高29.7cm 青铜
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4号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牺 尊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纪
高42cm 长44cm 青铜
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4号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伯各卣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前10世纪
通高27.9cm 口径10.7×8.5cm 重4.95kg 青铜
1981年宝鸡竹园沟7号墓出土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墙 盘
西周中期 共王 约公元前922年-前900年
高16.8cm 口径47.3cm 重12.45kg 青铜
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1号西周窖藏出土 宝鸡周原博物馆藏
第三部分为“秦国崛起”。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前311年在位)称王,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灭六国,最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朝。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权威日益衰落,诸侯势力此起彼伏,“僭越”成为常态,这就意味着很多本来只能是周王享用的礼乐制度和祭祀之礼,下移到了公、卿阶层身上,礼器的形制、种类、用途、纹饰等均可能在商周以来严肃规整的礼制规范外另有发挥,从而催生了更加多元的带有地域色彩的艺术。本单元展品,主要是公元前640年(一说公元前658年)被秦穆公所灭的芮国之遗珍、雍城秦公大墓和其他地区出土的秦国文物,从中可窥见秦人发展之路和秦国日益崛起的过程。此外,展览还可通过陕北地区发现的先秦时期匈奴遗物,了解当时秦人所面临的外部形势。
盖 尊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
金肩饰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公元前9世纪-前7世纪 长13cm 宽11.3cm 金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7出土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
秦公镈 春秋早期 高75.1cm 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雄 鹿 战国晚期 公元前3世纪 长10cm 高9.5cm 银 1957年神木县纳林高兔村出土 神木市博物馆藏
展览第四部分为“皇帝临位”。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的10年时间里,秦王嬴政(公元前259年-前210年)的军团先后踏平了韩、赵、魏、楚、燕和齐六国的宫室,公元前221年,秦——东亚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建立。
早在上古时代,人们在“观象授时”的过程中,遵守星宿的秩序,逐渐建立了一套以“天/北天极”为核心的人间秩序,因此,天文观念在中国政治与文化史中占据统治地位,又与王朝的兴衰更替直接相关。秦始皇试图重新建立以“天文”为基础的“人文”制度,其核心内容就是确立“紫宫”体系:一方面,“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为宫庙“象天极”,秦都咸阳乃至天下,从规划到建筑以及细节无不反映着人与“天”的对话;另一方面,历时39年(公元前246年-公元前208年)而建成的秦始皇丽山陵园(今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设计严密,规模宏大,史载陵墓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又道通“极庙”,蕴藏了无穷的奥秘。
经现代考古和勘探可知,帝陵有内外城,均呈矩形,分别周长3840米、6210米,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1974年以来,在帝陵封土之东不远处,共发现三处呈品字形排列的从葬兵马俑坑,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埋葬着真人真马大小的步、弩、车、骑等兵种的陶俑近万件和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陶俑均面向东方而立,拥有不同的面孔、身高、体型、姿势、服饰和发髻等,亦透露出不同的性格,他们仿佛是天上守卫“紫宫”的“天枪”和“天棓”之象征。而封土之西、内层宫墙西门内出土的铜车马,则随时恭候主人向西直达“极庙”——也就是那个“四海之内皆献贡职、增牺牲”的地方。通过本单元秦始皇帝陵和秦咸阳宫等地所出文物,以及反映统一政策的遗珍,可窥秦帝国的恢宏与壮阔。
青铜龙
战国 秦 公元前475-前206年
长240cm 宽100cm 高40cm 青铜
1994年征集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诏 版
秦 公元前221-前207年
长12.2cm 宽6.6cm 青铜
1952年捐赠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将军俑
秦 公元前221-前207年
高196cm 陶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铠甲军吏俑
秦 公元前221-前207年
高190cm 陶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出土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夔纹大瓦当
秦 公元前221-前207年
高48cm 径61cm 陶
1977年秦始皇帝陵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峄山刻石》拓片
原石刻于公元前219年
现存宋淳化四年(993)摹刻石
高218cm 宽84cm 纸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展览第五部分为“天子居中”。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不幸病故于巡游途中,公元前207年,仅仅存在了15年的秦帝国灭亡。公元前202年,在各种反秦势力中脱颖而出的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汉朝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历史时期,史称两汉,其间曾有王莽代汉自立的短暂的新朝。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四夷宾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学、史学、艺术和科技等诸多领域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汉武帝曾经创置秘阁,以聚图书;汉明帝雅好丹青,别开画室,又创鸿都门以集奇艺,天下之艺云集,所以唐代张彦远说:“图画之妙,爰于秦汉,可得而记。”本单元展品,除了部分与祭祀、礼制相关的文物之外,大多是高等级墓葬中所出的艺术遗存,它们不仅展示了盛世汉代丰富的生活画卷,还映照着当时人们的信仰、礼仪制度和生死观念等。
双面人铜饰
西汉早期 约公元前141年
长4.78cm 宽1.9cm 高2.2cm 青铜
咸阳市渭城区汉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阳陵陪葬墓园出土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衔物鼠
西汉中期 公元前139年-前87年
长13.2cm 青铜
兴平市豆马村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前87年在位)茂陵东侧1号无名冢1号丛葬坑出土 茂陵博物馆藏
彩色男俑
西汉早期 约公元前141年
高63cm 陶
咸阳市渭城区汉景帝(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陪葬墓M130出土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藏
《曹全碑》拓片
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
高272cm 宽95cm 纸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展览第六部分为“多元融汇”。东汉末年,政局混乱,最终分裂为三国,约370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时期就此开始,其间经历了30多个大小王朝的交替兴灭。583年隋文帝营建新都城大兴,是为唐长安城之始。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虽然政权更替频仍,令人目不暇接,却是多民族和多文化空前融合的一段时期。源于道家之学的“玄学”构成魏晋时期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或因有利于统治,或因民众精神慰籍的需求,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以及宗教艺术获得大发展,知识分子纷纷反思宇宙、社会和人生,从而实现从政治哲学往人生哲学的转向,造就了一大批精擅文学、诗歌和艺术的名士。由于丝绸之路和海路的开通,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沿岸的商贸空前频繁,各地民族、思想、文化、物质和艺术风格互转流通,极大地促进了中古时期中国的文化和艺术转向更加开放、多元、丰富和有创造力的面貌,艺术理论和绘画、书法和雕塑等多门类艺术空前发达,名家辈出,中国艺术史也由此从无名的艺术家进入到有名的艺术家的时代,并最终成就了造诣精深的唐代艺术。
绿琉璃瓶
隋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
高8.4cm 腹径7cm 玻璃
1986年西安市长乐路隋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彩绘人面镇墓兽
西魏 公元535年-556年
高37cm 陶
1977年汉中市崔家营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鎏金佛像
十六国时期 公元304年-439年
高13.4cm 青铜
1979年长安黄良石佛寺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石刻菩萨造像
北周-隋代 公元557年-618年
高93cm 大理石
1986年西安醴泉寺遗址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观音菩萨立像
北周 公元557年-581年
总高94cm 像高58cm 大理石
1992年西安市北郊汉城乡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仪仗图壁画
隋 公元581年-618年 白灰
2005年潼关县税村隋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本次展览最精彩的就是第七单元“天衢盛世”。公元618年,李渊接受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618年-626年在位),由此开启了一个史诗般的辉煌时代,亦被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朝代。
综合国力强盛的大唐,更是一个兼容并蓄、高度开放的国家,都城长安是6到8世纪当之无愧首屈一指的世界性大都市,其先进地位为各国所向往,中外交流极其频繁,大量外国人和周边民族长期与汉人杂居,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各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各种宗教在这里汇聚,从而促使唐代文化拥有更显多样化、更富创造力和更具恢宏气度的特征。
盛世精神也造就了唐代士人普遍具有开阔胸怀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思想、宗教、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学术均是名家辈出,经典之作频现,从而形成了庞大完整、发展程度极高的唐代文化体系——特别是:唐诗成为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书法发展至唐而诸体完备;绘画上,人物、山水、花鸟等各个画科均发展成熟;道观寺院壁画和雕塑,多由名家创作,成为公开的画廊。先进的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也使得唐朝成为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艺术与技术的大输出的时代,对于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南半岛等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较大范围的“儒家文化圈”。
鎏金铜浮屠
唐 7-8世纪 高53.5cm 底宽28×28cm 青铜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熏炉
唐 7-8世纪
炉:高29.5cm 口径24.8cm
座:高20.8cm 口径43.5cm 银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铜阿弥陀三尊坐像
唐 公元618年-907年
总高24cm 宽20cm
1977年西安土门李家村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鎏金“裴肃进”双凤纹银盘
唐 7-8世纪
直径55cm 高3.5cm 银
西安市北郊坑底村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螺钿花鸟纹平脱镜
唐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
直径25cm 铜、贝壳
2001年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唐李倕(712-736)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玉樑金筐宝钿珍珠装蹀躞带
唐 公元646年
复原后长150cm 软玉、金、宝石、珍珠
1992年长安县南里王村窦皦(597-627)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彩绘陶女俑
唐 公元664年 高36.5cm 陶
1985年长武县枣园乡张臣合(592-664年)墓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三彩釉陶卧驼
唐 公元618年-907年
高29.1cm 长45cm 釉陶
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唐墓M31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胡人备马图
唐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尺寸114×176cm 白灰
1990年礼泉县唐太宗(626-649年在位)昭陵韦贵妃(597-665)墓出土 昭陵博物馆藏
岩树图壁画
唐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
114×105cm 白灰
1995年富平县宫里镇节愍太子(?-707)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颜真卿《颜勤礼碑》拓片
唐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
268×92cm 纸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关键字: 内容标签: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展览,文物,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藏,陕西,西周,陕西省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展览 文物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馆藏 陕西 西周 陕西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