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间以来,观众习惯于在一个由展览组织方提供的光源下,对展出的艺术作品进行审视,却从未对这种提前设定的“清白”产生过质疑。事实证明,光可以直接对人的神经系统产生影响,继而改变我们的判断、行为甚至认知。
“夜问”展览现场
9月10日,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翰·艺术中心举办的当代艺术项目展“夜问”大胆采用去除展厅照明光源的方式,在几乎接近于全黑的空间里,由观众自持光源摸索观看。
项目展共展出80多件中央美院在校或业已毕业的优秀年轻艺术家作品,各具风格的作品在空间内被安放在一个专为本次展览打造的装置当中,它们摆脱了绘画必须被“墙”体控制的传统模式,在新的系统当中作品相互作用、影响,从而衍生出新的关系逻辑并形成完整的叙事。
在黑暗的展厅里,观众需要用自己手机的光来照亮作品观看
展厅中光源时隐时现,没有光源时观众需要打开手机的光源,用游离的“自由光”的介入和群聚效应,使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大大增加。策展人徐赫认为,这样的模式会迫使观众更为主动地近距离观察作品,作品的寓意与观众的立场在不确定中随时遁逸,好奇心驱动的搜索会使展览更像一场参与性极高的游戏,由此,观众得以在自主选择下逐一寻真当代艺术的“秘密”。
“夜问”展览现场
徐赫告诉艺术网,“对于展览我一直有一个探索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展览,群展的意义又是什么,我们要在其中看什么。从这个展览的角度出发,我觉得群展可以看作一个微观社会。此次参展艺术家很多是90后,从他们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思考,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态度。同时因为展览空间不能改造过大,所以我考虑到做一个特殊的展览,用搭建展览框架的方法,力图呈现一个进程性的观展体验,绘画通过框架分组,根据不同的方位呈现,并呈现了一种新的关系逻辑。”
策展人独家导览,请识别二维码:
“夜问”展览现场
李思奇是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他说:“此次展览的空间对于策展而言是相当有难度的,徐老师能在这样的空间中搭建展览框架,并用黑暗观展体验还是挺让我震惊的。这种方式将展览层次进行了切分,并将规整的白盒子空间打破,让同学们的作品在其中有序又无序的穿插,能让观众看到作品相互之间打破时间和空间概念的表达。”
艺术评论家沉默在前言中写道:“《夜问》艺术展不论是从策展人大胆且新颖的立意角度还是从青年艺术家作品的丰富呈现来讲,都显示出中国艺术家对中国当代艺术探索的态度和热情,必将为参观者带来一场回味无穷的艺术探险。”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29日。
展览作品欣赏:
蘇莘媞,五元一束,50*65cm,pp输出纸、墨水、水粉颜料,2019
文瑞然MoonSeoyeon(韩国),Oneto Zero(一至零):Prōtrahere,120*100cm,综合材料,2019
李思奇,星球大战时刻想着春风沉醉的夜晚-1,60*60cm,布面丙烯,2019
项恺阳,红通通,104.2*175.2cm,菲林片,亚克力,2019
殷童,濡犬,80*70cm,布面丙烯,2019
刘佳,阻隔,30*30*45cm,综合材料,2017
孙逸飞,游乐园,20.5*13.5cm,丙烯,油画棒,2018
关键字: 内容标签:夜问,当代艺术,翰艺术中心,,光源,艺术家,空间,丙烯夜问 当代艺术 翰艺术中心 光源 艺术家 空间 丙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