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2018年10月13日下午3点,在和声(空谷合唱团)的开幕音乐声中,由四川省文联、西南民族大学作为指导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高小华美术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艺术研发创新与影视制作中心主办,王伟担任总监制,穆兰担任总策展,钟熠担任监制,殷双喜、陈履生、格勒担任学术主持,雁西、李树、屈波作为策展人,翟一涛、陈胄、张晓威、汤绍波、王万宏作为展览总监的“2018年第五届和声艺术邀请展”在成都高小华美术馆(西南民族大学武侯校区行政楼三楼)拉开帷幕。
据了解,本次“2018年第五届和声艺术邀请展”共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第二单元“民族的心像:匝嘎利与藏族古代雕版艺术展”;第三单元“学院的履痕:艺术学院师生作品展”,三个单位分别在西南民族大学高小华美术馆、民族博物馆、航空港校区艺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通过高小华文献展,体现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的探索精神以及文献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既是回顾疏理,更是总结和弘扬。通过匝嘎利与藏族古代雕版艺术展,关注传统文化在当下艺术语境中的当代性、民族性,以及艺术的民族性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文化艺术的瑰宝。通过艺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展示学院师生成果,也是一次检阅和汇报展,增进师生交流,提升艺术品质。三个单元,内容不同,但都真正意义上凸显了历史与当代的对话这一主题,是学院艺术与传统艺术奏出的和声。随着艺术的开放与变革,再度反思与突围,我们在策展上更接地气,于是形成了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相互辉映的话语体系。强调东方语境和绘画本身,强调东方文化和民族表达,展出了有东方文化标识的作品。历史与当代的对话,使历史与当代的交汇比重不再失衡,从而上升到一种新的和谐。
第五届和声艺术展总策划、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
对于此次展览,总策展人穆兰谈到,在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驻足回眸来时路,在时间的深处发现星光,让历史与当代对话,让当代在历史中反思且获得精典的力量,基于这种对话产生的和声,对当下的艺术有所启迪和升华,正是本届和声展的目的和价值所在。传统是构筑于历史的诗画,艺术是寄寓于生命的诗歌。以史为诗,以艺为德,以教为传,以学为践。诗画传承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魅力,汇就艺术学院砥砺发展的新篇章。和声艺术展五年的坚持,成为艺术界的盛事和艺术品牌,影响巨大,获得好评,也为推动学院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我们的收获,我们将不断求索,探寻人类文明与精神世界的更高共鸣。
穆表示,今年的和声艺术展是对艺术现场的回归与再出发,依然注重学术与观念、观念与现实、现实与历史的深度切入。“和声”,和而不同,不同又和,意味着冷静、理性地面对艺术处境,坚持理性思辨,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感悟,从历史与当代的视角探寻,彰显个人风格和民族标识。今年的"和声",体现较强的学院学术和民族特色,有使命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体现新时代精神、艺术高品质和民族特色艺术的和之美,展览呈现的作品精彩纷呈,令人感动而深思。今年的“和声”,恰逢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开展。学院一直秉承“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二为”办学宗旨, 努力“彰显民族特色、追求艺术创新、加强国际交流”,立足西南、面向全国、服务民族地区与国家发展战略”。把学院建设成“民族特色鲜明、艺术创新突显、国际交流密切、社会影响显著”的综合艺术学院。经过二十余年的学科发展建设,确定了“现代艺术思维、民族艺术传承、艺术实践创新”的“三维”民族艺术创作高地暨综合艺术学科人才培养目标。仰望星空、诚勤力达。我院师生作品在全国美展中不断获得好成绩,大型油画、版画、国画、雕塑、石窟创研中心已成为世界大画及大型景观创作研究的前沿阵地,西南民族大学高小华美术馆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学术研究平台,学院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历史重大题材项目持续名列全国前列,这也是此次展览、学术论坛想要表达的艺术价值。
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高小华教授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艺术家高小华致辞时表示,作为自己在高小华美术馆的首次文献梳理展览,可以看做是美术馆研究艺术家文献的一个启动。作为艺术家个案研究,大家看到的是一个人的历史,当把这些个案串起来看,有可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这正是文献梳理和研究的魅力与价值。可能今天的展览,离真正的文献展还存在一定差距,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时间,更需要勇气,感谢所有给予支持的人!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殷双喜教授
在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殷双喜看来,和声展自创办以来,正是追求文化理想,力求使作品与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现状、生存感觉和当代文化情境相呼应,运用多样化的历史与当代文化资源,深化艺术的文化内涵,提升艺术在中华民族文化建设中的精神价值。“高小华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非常有影响的著名油画家,创作了众多的大型历史与现实题材绘画,藏族古代雕版艺术和匝嘎利绘画是非常珍贵的藏族文化的结晶,而艺术学院的师生作品多是近年来在全国和省级展览入选和获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展览的结构涵盖了历史与当代、民族与地域,体现出一种从中华文明的角度回望历史,从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观察时代的比较意识,突出了当代艺术教育和创作中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博士生导师格勒教授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格勒认为,藏族民间艺术是一朵盛开在青藏高原上的绚丽夺目的中国民族艺术的格桑花,是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人文孕育的人类艺术的奇葩。“我们推出的藏族匝嘎利绘画艺术与雕版艺术两种典型的藏族民间艺术是藏族民族艺术湖泊里的两湾净波,今天让我们透过这两种艺术共同仰望藏族艺术的雄伟的珠峰、一起恭挹藏族艺术沁人心胸的清芬。”
第一单元 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
第一单元 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
“历史的体温,基于艺术家高小华对历史与当下的双重热情,历史题材创作因此有了丰沛的现实感和独特的个人视角。当观众通过展览提供的丰富文献去回溯与想象作品成型的过程,历史便不再是尘封的过去与抽象的时间,而是幻化为可目视进而可凝想的画面与事件。”在本单元策展人屈波看来,高小华生活于一个中国的大时代,参与、体验过时代的众多大事件,下乡、入伍、习艺、高考、参展、出国……其皆以身而体之。对他而言,今事与故事即使不完全等同,也有相当的交叉与重叠之处。他对历史的感悟之深,非旁观与采风者所及,更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者可以凭空想见。展览中的《为什么》,是高小华的年少之作,也是成名之作。如果说,对历史进行反思是那一代青年艺术家的共同诉求,高小华则因为有对历史事件的切肤体验而更显表达的既直截了当又深刻沉痛。同期创作的《我爱油田》与《赶火车》,皆在依循现实主义的经典方法论之外,融入了自己作为部队军人与火车乘客的体验,以人性去揣摩人性和量度人性。
“历史的体温-高小华文献展”展览现场
“2000年回国后,高小华的历史题材创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红岩村启示录》大型艺术景观与系列油画、《重庆大轰炸》半景画与《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全景画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历史事件发生时间更早,皆关涉中国现代史的转捩点,高小华并未参与其中,但他力图以一种如实而客观的方式去“画”历史,从而在另一个维度传递了历史的温度。高小华最新的作品,是《周易·占筮》和《徐志摩和他的朋友》,一涉中华远古文明史,一涉现代中国文化史。在使作为抽象思想体系的周易获得绘画所需的形、色、像过程中,他数易其稿,反复构思与不断否定,最后才以梦中所获灵感助成创作。而在表现徐志摩丰富的人生故事时,高小华则对其抱以‘同情之理解’,以众多人物表现了徐志摩与其所处时代的复杂性。”从对近事、身边事的表达开始,到中国现代史再到古代文明史的描绘,高小华对历史题材创作葆有一种持续而强烈的激情。历史题材创作之困难,在于即使是历史的当事人“也都只是局部的、微观的参与其中”(高小华语),而欲表现缈缈时空中的远史,更是增添了数重难度。每位艺术家对解决历史题材创作困难的方法不同,诸如详尽的考证、丰富的想象等等,皆是常用之法,高小华则以敏锐的现实感受和鲜明的个性特质,引导观者走近历史,从而感觉到历史的体温。
第二单元 民族的心像:匝嘎利与藏族古代雕版艺术展
第二单元 民族的心像:匝嘎利与藏族古代雕版艺术展
"匝嘎利”,是藏语中对于微型唐卡的一种叫法,源于古印度梵文,是唐卡艺术的源头。“匝嘎利”一词源于印度的梵语,藏语称“详布”,意为插在竹签上的图画。匝嘎利用于藏传秘法诸多灌顶和仪轨当中。匝嘎利几乎都绘在特制的硬纸上,矿物质颜料色彩缤纷,笔法精彩。面积巴掌大,前为画,后为字,匝嘎利还因为面积小而方便携带和保存,在游牧方式的宗教仪轨当中更是快捷方便。它的内容涉及宗教、天文、地理、历算、医学、哲学、美术、书法、心理、占卜、习俗等,内容之深广让人叹为观止。从匝嘎利的每一项可看心灵的正反面,呼唤久违的光明。医学历算的匝嘎利有草本、矿物、脉络、练气、瑜伽术、祛病图、毒药、病魔、忧郁、死神、五行神、九宫神、八卦神、属相神等等。心理和占卜匝嘎利有仪式图,食子图、鬼神、黑白石子、占卜鸟兽、占卜舞者、降神铃鼓等。美术与书法层面的匝嘎利更是丰富多彩,精美绝伦。匝嘎利几乎由唐卡画师创作完成,风格各异的不同画派汇集小小匝嘎利之处,而且手掌大小的匝嘎利之画极难绘制,很能考究画师的技法。所以每一张匝嘎利除了充满想象和修行次第的画面以外,还有画师的功夫。成套匝嘎利是藏文书法的图录集,价值连城。
“民族的心像:匝嘎利与藏族古代雕版艺术展”展览现场
藏族雕版艺术是雪域艺术之珍宝,是中国木刻雕版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其内容之丰富,堪与唐卡与壁画比美。汤绍波先生自2004年起沿南北古丝路沿线进行田野调查,收集了四百余块古代儒释道及民间民俗类木雕印版。这些雕版基本涵盖雕版艺术的所有的种类。这些雕版印出的版画可用于多种民俗及宗教活动中,多系经过大儒、高道、名僧勘定后才刊刻印行的,可称为佛门重宝及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诗人、本单元策展人雁西表示,匝嘎利与藏族古代雕版,体现民族艺术在当代艺术中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对民族艺术、宗教文化的挖掘、汇集和保护,是一份详实的史料和珍贵资料,通过匝嘎利与藏族古代雕版艺术展,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在当下艺术语境中的当代性、民族性,以及艺术的民族性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文化艺术的瑰宝。这些有着宗教信任的微型唐卡和藏族古代雕版,体现了宗教文化的博大精深,画面体现宗教语境和绘画语言,东方文化和民族表达,也可以说是有民族文化标识的艺术作品。
第三单元 学院的履痕:艺术学院师生作品展
第三单元 学院的履痕:艺术学院师生作品展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本单元策展人李树认为,西南民族大学具有深厚民族人文底蕴,艺术教育美术学科深受中华多民族文化熏染,经过二十年的历练,在教学体系和培训学生审美修养上力求建立开放性思维的延伸和民族意识的融合的独具特色之本。
“学院的履痕:艺术学院师生作品展”展览现场
“我们一直坦然地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学院派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继承和改造;如中国传统美术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如当代美术思潮和民族精神与民族图式的延展……正视当今中国美术教学模式中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同时一直积极地在完成这一项现实和未来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一直秉承美术学科办学理念以‘教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为中心,‘民族与当代’为特色推进教学改革,致力于以民族精神、人文精神树人。主张本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基础造型能力,更要注重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思维方式寻找独特的艺术语言,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当代民族精神。有深厚文化传统,并不意味着能够轻松继承并加以弘扬,怎样用民族语言讲好当代故事,依然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学术挑战,这也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民族美术教育的大道上我们一直在努力前行,相信会越走越宽阔,并将努力开创一个民族艺术教育的全新面貌。”
著名收藏家张晓威先生向艺术学院捐赠匝嘎利画册
现场嘉宾合影
开幕式现场,西南民族大学党委常委、校长曾明,第五届和声艺术展总策划、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穆兰,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高小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殷双喜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副总干事、博士生导师格勒教授,中国文联文艺研究院副院长冀彦伟相继致辞。著名收藏家张晓威先生向艺术学院捐赠匝嘎利画册后,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杨敏宣布展览暨论坛开幕。
画承古今,匠心造境。不管是历史的体温,民族的心像还是学院的履痕,都体现出艺术家在当代艺术中的探索精神以及文献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下午4点,高小华美术馆和民族博物馆同时举行传统与当代学术论坛。出席高小华美术馆研讨的嘉宾有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第五届和声艺术展总策划穆兰穆兰,第五届和声艺术展监制钟熠,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高小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殷双喜,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屈波,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本次展览总监陈胄,高小华美术馆馆长、本次展览总监翟一涛,著名艺术评论家张颖川,广汇美术馆副馆长蓝庆伟,麓山美术馆艺术总监田萌,四川省美术馆策展人冯石。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3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高小华美术馆,高小华,和声,,艺术学院,民族,和声,展览高小华美术馆 高小华 和声 艺术学院 民族 和声 展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