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18年10月13日,艺术家冰逸在墨斋北京的第二次个展“冰逸:不可能的仙山”在墨斋画廊开幕,展出了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两个全新的水墨绘画系列,分别是《波相考古学》和《不可能的仙山》,此外,还展出了冰逸于2015年至2017年拍摄的电影三部曲《废墟》,以及她最新的大地艺术作品《峨眉飞瀑》。
冰逸,1975年生于北京,15岁考上复旦大学,18岁拿到全额奖学金就读美国著名的文理学院,曾攻读生物医学与电子工程。2005年,冰逸取得耶鲁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博士学位,她的论文《重读马王堆:从楚到汉》在次年全球近七万篇博士论文中获列“十大最受欢迎论文”的美誉。
艺术家冰逸
展览现场
展览嘉宾合影
作为一位博学的创作者,冰逸身兼艺术家、建筑设计师、作家、诗人、电影导演、策展人、文化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丰富多元的艺术实践融合了她对生态学、科学、哲学、史学和美学等领域的兴趣,这些艺术实践涵盖了大地与环境艺术、特定场域的建筑与装置艺术、音乐与文学创作、水墨绘画以及行为表演艺术。
2015年冰逸国内首次个展举办后,接下来的三年是她在创作中的繁盛期。2015年至2017年,冰逸以日渐消失的北京胡同为主题,拍摄了电影三部曲《废墟》。这部电影在复杂的人物关系中,以现场激发和即兴方式进行创作,前后进行了十七次反复循环的现场拍摄。剧本来源于冰逸撰写的一首1600行的长诗,名为《废墟的十二种哲学》。“之所以以‘废墟’为主题,是因为‘废墟’是诗歌和美学的生发之处,是自然和文明的原初形态。”
在这期间,冰逸还写了一本名为《山水论》的山水画理论书籍,同时,她还完成了一件名为《峨眉飞瀑》的大地艺术作品,这也是她在中国名山上创作的系列作品中的第五件。
峨眉飞瀑系列 (过程图) 2018 纸本水墨
2018年夏天,冰逸将工作室搬到了四川省的佛教圣地一一峨眉山。经过对多个地点地质、温度、湿度、降雨和对流方面的研究,最终选择了两个地点。一处干涸的瀑布,用来研究水的运动;和一条山道,来研究当地的地形地势。
在第一处进行创作时,她用大约100米的白色帆布覆盖在干涸的瀑布上,用酒精稀释的墨水记录了水沿着天然、垂直的地质结构而下的痕迹。在第二处的创作地点,冰逸先用订制的巨幅宣纸铺满了山道,在之后的几日里,以墨、水和一种独特的材料进行多次涂刷和渲染。受重力、风向、蒸发、湿度、气压、冷凝、雨水、阳光和地形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天然的物质相互作用。冰逸通过这种方式,在大地艺术作品中展现了艺术家与特殊自然地形(或分水岭)以及天气系统之间的真切共鸣。
从2009年开始,前后历时近十年,冰逸先后完成了四件大地艺术(包括:2009 - 2011黄山《大水法》 、2012富春山《风的形状》、2010 -2013龙虎山《万物》、2010-2013三清山《地心之旅》)。到《峨眉飞瀑》时期,冰逸已然形成了完整的方法体系,把水墨转化为呈现自然废墟而非自然景观的语言形式。在此过程中,她对自然场域的物理学、地质学、气候学等科学细节的控制,也成为关键性的创作方法论。
地质波相:物种起源 (局部), 2018 纸本水墨 122x245cm
海洋波相(局部) 2018 纸本水墨 | 1000x278cm
黑洞波相(局部) 2018 纸本水墨 | 1000x278cm
除了《峨眉飞瀑》外,冰逸的全新水墨绘画《波相考古学》系列也首次向公众展示。这件作品中,艺术家重新调整了作品的创作形式,由巨幅大地艺术向工作室内可实现的创作倾斜。
“2015年到2018年,我在绘制《波相考古学》系列的时候,意识到山水必将波及万物,它是世间一切的律动的化身。如果今天我们还局限在画山和水,画树和石头,那是对世界的整一认知的背离。” 冰逸在其著作《山水论》中这样写到。
所以,冰逸把世界分成了9个层次:第一:引力的波相。第二:星辰的波相。第三:地质的波相。第四:山川的波相。第五:生物的波相。第六:微观的波相。第七:量子的波相。第八:心念的波相。第九:黑洞和空的波相。
也就是说世界万物在表象之外,可以以声音、波动或函数态被我们的深层感官系统感知,这时万物对我们来讲已不再是简单的“图像”,而是“波相”。当我们放弃表象,进入到波相世界的最深层,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的所有事件和律动竟然如此一致与和谐。
与此同时,“水墨是最适合表现‘波相’的媒材。” 因为墨是充满诗性的黑光,而水是一切有机生命体产生的基础,墨和水的结合,是万物化形、万物化身和万物化相的经典模型。
不可能的仙山:光之洞天 2018 纸本水墨 70x139cm
不可能的仙山:光之洞天 (局部) 2018 纸本水墨 139x70cm
《莲朝》系列手卷(局部), 2018 绢本水墨 35x200cm
《莲朝》系列手卷(局部), 2018 绢本水墨 35x200cm
对世界万物有所认知后,冰逸试图通过对真实世界的超越和幻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整个世纪和朝代。此次展览首次推出的绢本水墨《不可能的仙山》系列中,艺术家以“后现代文人”的身份,创造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朝代,冰逸将其命名为“莲朝”。
在冰逸的设想中,莲朝的河流没有水流,只有香气。莲朝的树木生生不息,五脏六腑尽致。莲朝的昆虫富有情感、可以变形,如蝴蝶因伤心变成了枯叶。莲朝的战争没有武器,只有诗歌。国与国之间用比赛诗歌来进行战争,用诗歌最终换来和平与凯旋。莲朝的权贵,能够理解世间云泥无别,因为心中只有霄壤。“这个世界你可以叫它理想国。”
一尘千山(局部), 2018 绢本水墨 500x140cm
在这个“理想国”中,一粒灰尘里就有无穷无尽的山水。对此,冰逸花了三年时间创作了《一尘仙山》,“这幅画里,每个角落的山都是不一样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宇宙,一尘而有千山,一沙而有无穷世界。由此引发出我们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悟:作为宇宙中渺小的人类,只要你能感受到生命中每一天、每一分时光的变换,体会到生命真正的爱意,就连灰尘都可以变得伟大。” 冰逸解释到。
纵观冰逸的创作,无论是正在消失的北京胡同,干涸了的自然形成的峨眉山瀑布,已成化石的声音的考古,还是诗人和哲学家的虚构王朝,它们都是艺术家所感知到的世界。
冰逸认为,艺术家将身体和神经系统的波动、循环圈或声音,与世界上所存在的声音产生共鸣。在这气韵、能量的共鸣之中,艺术家可以感知世界并被世界感知。
为了加强共鸣,被世界所感知,冰逸邀请音乐家叶蓓根据作品的波动谱写了一曲乐曲,开幕现场,艺术家与众多音乐学院的学生一起在展厅中吟唱,与她所创造的世界互动。与此同时,她还邀请大提琴家宋昭在三楼展厅《不可能的仙山》作品前演奏,似乎在昭示虚构王朝“莲朝”的亮相。
随后,伴着音乐,艺术家冰逸与搭档在装置艺术《峨眉飞瀑》上,为大家即兴表演了行为艺术。“选择以音乐作为艺术的链接,是因为只有音乐是连接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分的尘埃。我在‘仙山’中等你们!”
展览自10月13日起将持续至11月25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冰逸,墨斋,水墨,,创作,不可能,世界,飞瀑冰逸 墨斋 水墨 创作 不可能 世界 飞瀑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