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之间(Dazwischen)
——斯特凡·普伦克斯的艺术世界
Dazwischen,
the art world of Stefan Plenkers
【展期 Duration】
2018年9月22日-10月8日
【策展人 Curator】
孙周兴 Sun ZhouXing
【学术助理 Artistic Assistant】
余明锋 Yu MingFeng
【展览总监 Director】
王俊涛 Wang JunTao
【地点 Venue】
朗艺美术馆
Langyi Art Museum
【主办 Host】
青岛德华文化研究中心
【协办 Co-organizer】
山东大学青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山东大学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艺术与文化产业系
朗艺美术馆
很 荣幸向大家宣布,德国当代知名艺术家斯特凡·普伦克斯(Stefan Plenkers)的个人画展【恍惚之间(Dazwischen)——斯特凡·普伦克斯的艺术世界】将于9月22日——10月8日在朗艺美术馆举行。
——【前言 Preface】——
▽
斯特凡·普伦克斯(Stefan Plenkers,1945—),德国当代知名艺术家,出生于德国班贝格的埃伯镇,1967年起在德累斯顿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学习,后师从艺术家格哈德·克特纳。此后一直作为自由艺术家居住在德累斯顿。
德累斯顿是著名的革命和艺术之城。普伦克斯在这儿求学、创作、生活,经历了民主德国社会主义的后半段历史,直到1989年。众所周知,德国在这一年里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重新走向民族国家的统一。城市火车站入口处的纪念碑显示,德累斯顿正是这场重大变革的主要发源地,让人感觉这个城市尚存瓦格纳时代的革命精神——想当年,作为萨克森王国的宫廷乐队指挥,在巴枯宁的领导下,理查德·瓦格纳曾在德累斯顿打过巷战。
而正是在1989年11月份,普伦克斯遭遇了一场严重的车祸,差点丢了性命。所幸这位艺术家终于奇迹般地挺了过来。经历生死劫难的普伦克斯重新开始艺术创作,而画风大变,令人惊奇。
促使普伦克斯艺术风格转变的动因似乎部分地来自中国。1988年,普伦克斯先生第一次到访中国,参加《东德12个画家展》。在中国,普伦克斯陶醉于中国书法和水墨,从此与中国、与中国艺术(东方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这位艺术家多次来到中国。2003年,普伦克斯作为由当时德国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先生率领的德国代表团成员访问中国。
在东德时期,普伦克斯的艺术创作偏于具象和写实,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民主德国社会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创作观和创作风格的影响;而在东西德统一以后,普伦克斯画作上的“形”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偏向于几何抽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在“有形”与“无形”之间,普伦克斯实现了一次突变式的风格转换。另一方面,因为与中国的关联,在普伦克斯的后期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汉字符号,也经常带有中国水墨的痕迹和神韵。在西方与东方之间,普伦克斯同样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高难跨越。
虽说人总归是一种“之间”(Dazwischen)的动物,人总是处于不同的过渡、交替、两难、对立、背逆之中,但对于20世纪的人类文化来说,“之间”特性尤显突出,人类前所未有地落入多维纠结的困惑之中。恍惚之间,成了我们时代的基本处境,也成了我们今天人类标志性的精神性格。
德国艺术家普伦克斯的艺术经验和艺术世界可以为我们见证这一点。我们时代的艺术与思想,恐怕必得对时代处境和精神性格做出反应,因而本身也难得定位,也难免恍惚——恍惚之间,终有一种重启和升起的心灵力量。
孙周兴(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关于艺术家 Artist】——
▽
▲ 斯特凡·普伦克斯(Stefan Plenkers)
1945年:生于班贝格的埃伯镇(Bamberg)
1951年-1963年:在格尔利茨(Görlitz)上小学、中学。作为排字工人在格尔利茨的版画作坊当学徒。
1967年-1972年:在德累斯顿艺术学院学习版画,师从京特·霍尔贝克(Günther Horlbeck),格哈德·克特纳(Gerhard Kettner),赫伯特·孔策(Herbert Kunze)教授。
1972年:大学毕业。民主德国造型艺术家联合会会员,在巴特穆斯考(Bad Muskau)与科特布斯(Cottbus)从事自由职业。
自1975年起:回到德累斯顿,作为画家和版画家工作。参加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的艺术家讨论会。在前苏联进行学术旅行,此间还去往中亚以及波罗的海。
1980年-1982年:在德累斯顿作为学徒跟随格哈德·克特纳教授。在格哈德·克特纳教授的班上授课。
1981年:参加列宁格勒(圣彼得堡)的展览“兄弟联盟”。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购买了其中两张绘画加以收藏。
1982年:第一次到联邦德国旅行。
1986年:第二次联邦德国之行。在巴符州的拉文斯堡(Ravensburg)参加展览(主题“今日德累斯顿”,德贝勒画廊Galerie Döbele)。到伊拉克巴格达旅行,参加绘画,版画,雕塑国际三年展。
1988年:到中国旅行,参加民主德国在北京和太原的艺术大展。后期作品受到这次中国之旅的强烈影响。
1989年:与雕塑家彼得·马科利斯(Peter Makolies)一起在法国波尔多艺术博物馆(Museé des Beaux Artes)及总统画廊(Galerie Présidence)同时进行展览。在波尔多、蓝色海岸(Cote d Ázur)和巴黎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柏林墙倒塌之后不久,在德累斯顿附近遭遇重大交通事故。
1991/1992年:开始最为紧张的一段创作时期。参加芬兰拉普兰的艺术家研讨会,强化了对符号的运用,了解萨满教符号。出于对艺术性游戏的乐趣,在日常事物上作画,比如镜子,家具,抽屉,甚至包括房子和花园。
1993:第二次中国之旅。
1994年:首次美国之旅。德累斯顿的友好城市俄亥俄州的哥伦布邀请斯特凡·普伦克斯、莱纳·齐勒(Rainer Zille)和法伊特·霍夫曼(Veit Hofmann)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术访问,在此期间到芝加哥与纽约旅行。
1995/1996年:再次美国之旅,参与俄亥俄州的哥伦布的展览。意大利之旅。
1999年:第三次中国之旅(上海)。
2000-2002年:多次到北部和南部西班牙进行学术访问。
2003年:与摄影艺术家科琳娜·瓦斯穆特(Corinne Wasmuth),雕塑家斯特凡·巴尔肯霍尔(Stephan Balkenhol)一道作为联邦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带领的国家代表团成员访问中国与哈萨克斯坦。
2005年:应法国友人和赞助人之邀,做为期数周的印度之旅。乘船游挪威北角。
2006年:电影“珍珠母之光——来自德累斯顿画家斯特凡•普伦克斯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品[导演迪特尔·贝格尔(Dieter Berger),制片人斯特芬·施密特(Steffen Schmidt)]。
自2007年起:再次法国之旅,在波尔多展览。再次西班牙之旅。
2011年:挪威之旅。每年到波罗的海和北海进行学术访问。
艺术家在他德累斯顿的画室作为自由画家和版画家生活与工作。
——【艺术家部分作品一览 Works】——
▽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斯特凡·普伦克斯,恍惚之间,朗艺美术馆,,斯顿,艺术家,斯特,艺术斯特凡·普伦克斯 恍惚之间 朗艺美术馆 斯顿 艺术家 斯特 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