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烩”这个词可以当名词讲,也可以当动词讲。当名词讲时,它预示着一种策展人的态度或初衷,他渴求《杂烩川美》能成为一道可口的“菜”,当然这道菜实际让品尝者感到可口与否另当别论;而当动词讲时,杂烩牵扯到策展人的“刀工”精到与否,而如简洁明了的说,杂烩=杂凑,而杂凑所得效果如何这里亦另当别论。我们都知道,在蔬菜中,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菠菜等似乎在每个人的饮食结构中缺一不可。而如凭借生活经验,我们可以说,生长、发育完好、出色的“个体”似乎都能自成气候,可以凭借其自身健康的外貌、肉馅的饱满自立门户而得到品尝者的主动垂青;相对的,那些外表或内陷充满瑕疵者,则更多需要厨师地加工。我想说的是,这里参展的艺术家是菜,而策展人是厨师。实际生活经验同样告诉每个人,有些菜是可以生吃的,而绝大多数的菜是需要经过炊煮方能享用,否则便会时不时闹肚子,这使我们每个人能意识到厨子的重要性。而如将艺术与这点浅显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的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可以生吃”的艺术家乃是大师,而“必须经炊煮”的艺术家则没有那种殊荣。但是,让我感到诧异的是,《杂烩川美》这碟菜是“加生”的,也就是说,那群艺术家中不乏有潜力者,但大多属平庸者。
07年的《从西南出发》、《四川画派》都属大型回顾性展览,带有明显的学术梳理目的。《从西南出发》中囊括的艺术作品年代跨度是从1985到2007,而《四川画派》所展出作品的年代跨度是1976到2006。这两个展览能很好的呈现出“西南艺术”的整体面貌,实际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带有“定论”性质,它让人们意识到“西南艺术”另类特色和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分量;另一方面同时也影射出“西南艺术”的危机。相比较而言,对于一个有意义的展览而言,对“危机”地影射似乎更重要,因为它显现了一个展览的问题针对性,昭示出策展人、批评家的水准。危机是什么?这两个展览也展出了一部分西南当前最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但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并不能显现出当代艺术新的倾向,也就是说,那只不过是部分参加展览的作品而已。这能使人意识到,西南艺术是否今日走向衰落?甚至可以问中国当代艺术今日是否已在走下坡路?因为,几乎在所有人的记忆中,我们的当代艺术就是“那些事”。一代人强悍或许能复兴一种文化,但如果强悍者所复兴的文化状态如没有优秀的继承人,那它很快就会走向衰落。在历史与当代的纠葛中,我们可以意识到“新秀”存在的意义跟价值,它也能使人意识到,一种文化的目的是为了建构人格健全、优秀的下一代的。而与前两个展览相比较,就从时间跨度来看,它是当下的,它囊括了部分“新人”(当然充其量只是冰山一角,因为作品局限于架上绘画)。这种对“新秀”地聚焦所产生的时效热量明显要大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者《杂烩川美》可以跟前两个展览并置,因为,它根本上是一个展示性的展览(因为只局限于“展示性”,所以它够不上是一个“大型的”展览,它跟当代中国大多数展览一样,是展示性的,因而并不能很好的凸显出来),也就是说没有学术性(没有学术性通常是由于没有问题针对性所致)。这个展览把川美(西南)做的东西曝光了出来,而具体有那些东西可以沉淀下来,得有人去扎,去阐释(这种阐释当然仅仅局限于真正的“新秀”)。
《杂烩川美》好!说其好那是因为:它“杂”,而杂从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多元,是艺术的民主倾向。54位艺术家、237幅绘画作品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红红火火”的状况下不算什么,但是它却在所有的“新人”数量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那些作品都能明显形成艺术家个人的风格倾向,“技艺”超好。看了所有艺术家的作品,我对一位青年艺术家说,“在川美的艺术家身上的经验让我敢说,中国的艺术家现在不缺技术,缺的是思想、真正的创造力,画面处理都相当完整,但绘画面部普遍缺乏应有的张力”。《杂烩川美》使我们看到,新一代年轻艺术家创作的不同倾向,那里面有我们看贯了的“大脸绘画”,有“意识流”的心灵呈现,有80后们自我标榜的“自画像”,有记忆的歌吟、空间构成探索,也有对艺术家个体生存经验的佐证(在我看来,这种艺术作品比较有张力),更有“现实主义”,等等。而在我看来,这一系列作品并不因为其“杂”就没有一致的倾向,关怀个体生命、关注生存现实和存在境遇、看重内心体验等的地域精神内核传承了下来,这是年轻艺术家身上值得肯定的东西,就因为有这个倾向,我们从这一系列作品中看不到那种具有宏大场面的表现。然而,这种多元的倾向还不能够足以证明川美的架上绘画就能凸显出中国当代艺术创造的倾向,因为在中国当代艺术创造中,架上绘画的表现力不是最强的,装置等更具表现力的艺术样式在此次展览缺失。而那些装置艺术家、雕塑家、综合媒材试验者等亦相当重要,这是《杂烩川美》的不足,即杂而不“宽广”,有点“狭”!因为,川美的艺术家并不只有画家!
在第一次看到展览作品时就根据自己的判断选出了若干其中突出的艺术家,并把他们的作品图片单独作为个案收藏起来,他们是今日川美“有潜力者”(新秀),这些艺术家里面有很多还是在校学生。对他们的期望是,坚持自己的探索,不要去迎合市场,有这种提醒的原因是:很多“艺术工作者”一进入社会中就彻底转型了,彻底“卡通化”、“波谱化”,这种例子身边的艺术家太多了。这些艺术家是:李晓静、肖宇崇、吉昆、金罡、王凯、黄海斌、贝剑环、王春燕、李江、马琼、罗甜甜、曾庆国、王安兵、王琳、王蕾、刘劲松、李杰。总共17位,对他们作品的评论可能会另有其它文章,这里不展开。
2008
关键字:展览,作品,倾向,艺术,意识到,当代艺术,内容标签: 展览 作品 倾向 艺术 意识到 当代艺术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