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李心峰:中国现代“艺术”概念关键词研究_-概念-明治-一词-日本-意义上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李心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现代“艺术”概念关键词研究科学的概念、术语、范畴,是构成一种理

    NhzKErZU6TNk8GESbatIyPVzQac5e5RTcJWc4zhX.jpg

    李心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现代“艺术”概念关键词研究

    科学的概念、术语、范畴,是构成一种理论、一门学科的细胞和基础,尤其是那些最基础的、核心的概念、术语,对于一门学科、理论的形成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在一种学科或理论中,如果那些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发生了意义上的根本性的转换,也往往会有力推动这门学科或理论的根本转型。现代的“艺术”概念对于现代艺术理论而言,就是这样一个最基础、最核心的关键性的概念。在这里,我们将回顾一下中国现代艺术概念形成的过程,尝试分析一下现代艺术概念的形成对于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型所起的作用。

    如所周知,在汉语中,“艺术”一词,古已有之。《后汉书》卷五《安帝记》:“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卷五十六《伏湛传》:“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注曰:“艺谓书、数、射、御,术谓医、方、卜、筮。”《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其《序》曰:“详观众术,抑惟小道,弃之如或可惜,存之又恐不经今录其推步尤精、伎能可纪者,以为艺术传。”这里所谓“艺术”,大体皆为天文历法、医巫卜筮之类的技艺。这种“艺术”概念与今日所谓艺术,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其外延,均相距甚远。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语言系统中,尚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独立于其他文化领域的艺术世界这一客观现实的必然反映。

    显然,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是在近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型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国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乃至现代艺术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准确地说,它是从国外移植进来的术语。可是,这一概念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引人现代汉语体系的?在引进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具体过程?

    现在,已经比较明显的一点是,现代的“艺术”概念最初是由日本学者从西方引进的。然后,我们又从日语中把这一术语移植到汉语体系中,形成了现代汉语体系中的现代艺术概念。

    一、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的确立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形成的大致过程。

    现代西方语言中的“艺术”一词,英语、法语为art,德语为 Kunst。英语、法语中的“艺术”(art)概念,来源于拉丁语ars,它的原意,是指一种广义的技能、本领。这个词的辞源,可以追溯到希腊语中的 “techne”,它的原意,也是指一种技术、技艺。

    英国现代美学家柯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对古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技艺”一词的含意有这样一段解释:“古拉丁语中的Ars,类似希腊语中的‘技艺’,意指完全不同的某些其他东西,它指的是诸如某种木工、铁工、外科手术之类的技艺或专门形式的技能。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没有和技艺不同而我们称之为艺术的那种概念。我们今天称为艺术的东西,他们认为不过是一组技艺而已,例如作诗的技艺。依照他们有时还带有疑虑的看法,艺术基本上就像木工和其他技艺一样;如果说艺术和任何一种技艺有什么区别,那就仅仅像任何一种技艺不同于另一种技艺一样。”

    3MPx9mvwCasoS79864F1poX84uAdl7Jay2DExNNW.jpg

    德语中的“艺术”(Kunst),根据日本著名美学家竹内敏雄主编《美学事典》“艺术”辞条,它“是从具有‘掌握’、‘会做’意义的‘ Konnen’发展而来,指能够巧妙解决任何难题的特殊的熟练技术。因此,这些词既包括艺术也包括工艺技术(Handwork, handicraft)这类其他实用技术。特别是‘ Kunst’一词,在古代还含有学问、知识、智慧等意义。”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它的起源是相当晚的。可以说基本上是在18世纪才得以形成。美国学者P.克里斯特勒指出:“大写的‘艺术’和近代意义上的‘艺术’[Art]一词和相关的‘美的艺术’[ Fine Arts]( Beaus Arts)一词很可能起源于18世纪。”竹内敏雄主编《美学事典》“艺术”辞条则明确认为:“被限定为美的意义上的 kunst即艺术的观念,在进入18世纪以后才开始流行起来。为了使艺术和一般技术区别开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使用 schone kunst,fne arts, beaux arts(美的艺术)来进行表达。”

    严格地说,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的形成,是以“美的艺术”的概念的出现及流行作为标志的。

    “美的艺术”( Beaux arts)概念早在18世纪之前,已经出现。这一术语最初产生时,专指视觉艺术,但也有一些人喜欢用这一术语指称音乐或诗歌。这样,“美的艺术”( Beaux Arts)这一术语的含义,开始由专指视觉艺术、造型艺术向指称包括诗歌、音乐等非造型艺术在内的所有“美的艺术”的含义转移。例如法国诗人、童话作家和批评家查尔斯·佩罗( Charles Perrault,1628-1703)于1690年,便写过一篇文章《美的艺术陈列馆》( Le Cabinet des Beaux Arts,又译《美术陈列馆》)。他这里的“美的艺术”,包含有八门“艺术”,即修辞学、诗歌、音乐、建筑、绘画、雕塑、光学、机械学。其内涵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的含义已经比较接近了。

    NLNT0MFeYMaW3H2fPS0wvHPfRhsNtrcqZLev0O8A.jpg

    Les Beaux arts reduits aunmeme principe

    真正确立了近代“美的艺术”的概念的是18世纪法国艺术理论家巴托( Charles Batteux,1713-1780)1746年的《统一原则下的美的艺术》( Les Beaux arts reduits aunmeme principe)。这部名著不仅在确立近代美的艺术体系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概念形成的重要标志。因为,他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确立了一个全新的、统一的“原则”,这就是将它们统一到“美”的原则之下,以此来取代古希腊的“模仿”原则。

    巴托所确立下来的美的艺术观念和美的艺术概念,为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作者们所接受下来,并通过他们的宣传,使美的艺术的概念和观念,广泛地传播于整个欧洲。“通过一些出版物,美的艺术这一观念得到普及和稳固,……从前被忽视的术语‘美的艺术’[ Beaux Arts]和‘艺术’[Art],以新的词义进入法语辞典。”

    后来,“美的艺术”( schone kunst,fine arts, beaux arts)概念的含义,逐渐由它的简化形式“艺术”(Art或Kunst)来承载。这样,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便最后确立下来。

    二、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在日本的传播

    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被引入汉字文化圈并得以固定下来,是在日本的明治时代,而最初引入现代“艺术”概念是在日本明治初期。日本作为使用汉字的国家,其古典文献中的概念、术语的使用,深受中国古代文献的影响。在日本的古典文献中,便使用着从中国移植的“兿術”一词,其意义也与中国古代的意义相同,指的是技艺、学术。那么,在日本,是谁,在什么时候,最早将西方近代的艺术概念移植到日本的呢?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在日语中,“现代语中的‘艺术’,并非是从传统中继承下来的词语,而是作为翻译词语被使用的。在这一翻译词语的历史的最初,应予注意的是西周的贡献。他以‘艺术’来作为 ‘liberal arts’(后来日本也有学者译为‘雅艺’——引者)的翻译词语,而以‘美术’来译‘ fine arts’。尽管他了解 fine arts是特指造型美术的词语,但西周在这里却主张它也应包括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因此,其‘美术’的概念应置于同现在的‘艺术’概念相当的类概念的位置。不用说,由于 fine arts本身也被作为类概念使用,所以作为它的翻译词语的‘美术’便在西洋学文献中广泛普及。”西周( Nishi Amane,1829-1897)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启蒙思想家,在把西方近代学术引进日本以推动日本学术向现代转型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他在明治三年(1870)《百学连环》中使用了“藝術”一词;在明治五年(1872)的《美妙学说》中使用了“美術”一词。

    rkWdCsN4GU2TiQqMeA6torEWtJPephiW8YHoX88G.jpg

    西周 Nishi Amane

    另据文献记载,同样是在明治五年(1872)的正月,日本明治政府为筹备参加将于次年(明治六年即1873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而发布“太政官布告”,附有根据维也纳万国博览会规约而翻译的《澳国维纳府博览会出品心得(抄)》,其“第二条”罗列维也纳万国博览会陈列品分类,该分类将全部陈列品划分为二十六区,其中,在“第二十二区”“第二十四区”“第二十五区”共出现了五次“美术”概念,特别是在“第二十二区”首次出现“美术”一词时,还特别加上括号,作了这样的说明:美术(在西洋将音乐、画学、制像术、诗学等谓之美术)。《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7美术》一书的编者在为该史料撰写的“解题”中认为:“在史料中能够看到的‘美术’一词被视为这一词语的首次出现,它不只是作为博览会史料,而且作为显示‘美术”概念的接受一形成的起点的史料,也很重要。”

    “美术”概念作为翻译词语在明治五年的日本产生以后,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普及、使用。但是,应该指出的是,“美术”这一概念自产生之后,便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一是指广义的“美的艺术”,即今天所谓的“艺术”;二是特指今日所谓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即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美术”的上述两种用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约从明治五年即1872年到明治三十年代中期即1902年前后)一直处于混用状态。另一方面,人们也愈益频繁地用“兿術”一词来翻译西文中的Art或 Kunst,以作为现代的艺术概念。今天,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我国,“美术”都是指造型艺术,而不再用它作为广义的“美的艺术”即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来使用。但在日本,以“美術”一词专门作为指称“造型艺术”的概念,而以“兿術”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演化才得以固定下来。日本学者指出:“今日艺术一美术的分别使用得以固定,是明治三十年代后半期的事情。可以认为,这是要消除以‘美术’这一词语既指与艺术相同的类概念,同时又指其中的一种特定的种类这种术语上的暖昧不清,而试图加以区别的结果。”在艺术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美术”术语比较有影响的名篇有费诺洛萨《美术真说》(明治十五年)、坪内逍遥《小说神髓》(明治十八年)、二叶亭四迷《小说总论》(明治十九年)、《学术与美术之差别》(明治二十一年)、大西祝《日本人富于美术心吗》(明治二十一年)、《我国美术之问题》(明治二十二年)等等;相反,使用“艺术”术语比较典型的用例有森鸥外《月草叙》(明治二十九年)、《审美纲领》(与大村西崖合著,明治三十二年)等。不过,到了明治三十九年(1906),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的前身)首任美学教授、日本学院美学开创者之一大塚保治发表《论艺术起源之问题》,明确将艺术的概念由他以往所习惯使用的“美术”改为“艺术”,可视为“艺术”与“美术”术语在含义上的区分大体被固定下来的一个象征性标志。

    三、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在中国的传播

    在近代中国,最早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引进的,并不是“艺术”一词,而是“美术”一词。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郑工研究员的研究,1897年11月5日上海出版的《实学报》(旬刊)第8册,发表过一篇译文《美术育英会之计划》(原载日本《东京日日报》该年9月16日),是目前可查证的最早在汉语中出现“美术”一词的实例。不过,这是在翻译文献中出现的,并且其词义相当于工艺,不是“艺术一般”意义上的“美的艺术”。

    我近日阅读被收入《康有为全集》第3卷的《日本书目志》时,发现了一个对于近代中国现代艺术概念的产生具有重要价值的材料: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中已十分明确地在广义的艺术即艺术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美术”概念。这是在1898年戊戌维新之前,开始使用“美术”术语的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用例。该书成书于1897年,亦出版于1897年。康氏的《日本书目志》共有15卷,将他所搜罗到的日本图书分为15“门”。其中,第13卷即为“美术门”。从“美术门 方技附”的目录看,这一“门”又包括如下一些类目:美术书、绘画书、模样图式、书画类、书法及墨场书、画手本学校用、音乐及音曲、音曲、演剧、体操书、游戏书、插花书、茶汤书围棋附、将棋书、占筮书、方鉴书、观相书、大杂书共18类。在“将棋书”书目之后,康有为写下这样一句按语:“凡美术十四类六百三十三种。”就是说,后四类属于“方技”,只是姑且附在美术门”下,而实际上并不属于他心目中的“美术”的范围。他又认为:“日本三岛,山水秀美,其人民便慧巧智,迥出诸夷中。所制什器,绘画雕刻,神彩生逸,泰西亟称之。日本艺事,皆吾出,而漆器之泥金、描金、漂霞,明郎瑛谓出于日本,《泊宅编》以螺钿器出于倭。近之瓷器亦巧构新意,变态百出,花鸟皆美,而艳夺人目。美术关于文学,盖水地致然也。”康有为对这里所谓“美术”的含义,并未加以明晰的界定,但从这里的“美术门”书目广泛地包括了绘画、书法、雕刻、工艺、音乐、演剧等艺术样式来看,显然是现代广义的“美的艺术”概念,而不只是造型艺术。只是他又将体操、游戏、插花、茶道等也归入此类,甚至将围棋、将棋也包括在其中,表明他这里所谓的美术”已比西方8世纪产生的“美的艺术”概念所包括的范围有所扩大,且明显可以看到日本将花道、茶道等均视为艺术这一惯例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琴棋书画”艺术观念的影响。这些都表明,康有为这里所使用的“美术”概念,正处于由传统艺术概念向现代艺术概念转型的过程之中。

    GJQQkhCsIbH6Xj6t5C1PNRgmSm4nT3pWlTJ2XbD5.jpg

    梁启超与康有为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使用过“美术”概念的还有维新派另一重要代表人物梁启超。他在1902年发表《新民说》时,多次使用过“美术”一词。如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第1号上刊登的《新民说》之“释新民之义”一节有这样一段话:“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斯实民族主义之根柢源泉也。”这也可以视为汉语中使用美术”概念较早的用例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他是在罗列近代已分门别类的各种文化领域时,同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相并列提到“文学美术”的,就是说,他是在近代文化体系中提到文学、美术的,因此,他这里使用的“文学”“美术”,完全可以说是现代意义上的概念。1902年4月8日《新民丛报》第5号上刊登的《新民说》之“论进取冒险”一节两次出现“美术家”一词,且都是在与宗教家、政治家相并列而谈到“美术家”,体现了“近代的职业的专门化”的观念,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美术”概念。只是由于梁启超在这里并没有具体说明“美术”所涵盖的范围如何,我们无法确定他这里所谓“美术”究竟是在广义上指艺术一般还是在狭义上特指造型艺术。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与他的导师康有为一样,梁启超使用的“美术”一词,显然也是从日本移植的。

    根据目前接触到的材料来看,真正明确地把“美术”一词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来使用的,当首推王国维。他在1904年的一系列美学、教育学论著中,开始频繁使用“美术”概念。而且,在王国维那里,“美术”概念十分明确地是在“美的艺术”即艺术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的,也就是说,王国维所使用的“美术”术语,实际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

    1904年2月《教育世界》第69号发表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孔子之美育主义》。据专门研究王国维诗学的佛雏先生考证,该文系王国维佚文。该文中,使用“美术”这一术语共有三次:“故美术者,科学与道德之生产地也。”“呜呼!我中国非美术之国也!”“故一切美术皆不能达完全之域。”从该文“美术”所包括的宫观(建筑)、图画、雕刻、诗歌、音乐五种艺术门类来看,恰与西方近代典型的“美的艺术”体系相吻合,其意义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当无疑义。

    7y88jQaHBZct0Q58K7nCUdSxF0JZgPUibxrSL8Y3.jpg

    王国维

    同样是在1904年,王国维在《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等论著中,也频繁使用了“美术”概念。而且,其用法与《孔子之美育主义》中的用法完全统一,均是在“美的艺术”、艺术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的。

    由于王国维在1904年频繁地、明确地在“美的艺术”、艺术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美术”概念,我们不妨把1904年看作中国现代艺术概念真正开始形成的年。自1904年之后,在“美的艺术”、艺术一般这层意义上使用“美术”这新词语的情况开始增多,甚至可以说已得到某种程度的流行。

    例如,著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906年开始发表译著《美术通诠》,使用了“美术”术语。1902至1909年,严复翻译孟德斯鸠《法意》书,在为之撰写“按语”时,其“按语”九二云:“吾国有最乏而宜讲求者,然犹未暇讲求者,则美术是也。夫美术者何?凡可以娱官神耳目,而所接在感情,不必关于理者是已。其在文也,为词赋;其在听也,为乐,为歌诗其在目也,为图画,为刻塑,为宫室,为城郭园亭之结构,为用器杂饰之百工,为五彩彰施玄黄浅深之相配,为道涂之平广,为坊表之崇闳。凡此皆中国盛时之所重,而西国今日所尤争胜而不让人者也。而其事于吾国则何如?盏几几乎无一可称者矣。自其最易见者而言之,则在在悉呈其苟简。宫室之卑狭,道路之莱污,用器百工之窳拙,设色之浓烈,音乐之曒楚,图画则无影,刻塑则倍真,以美术之法律绳之,盖无一不形其失理,更无论其为移情动魄者矣!《记》有之:安上治民以礼,而移风易俗以乐。美术者,统乎乐之属者也。”这更是明确地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来使用“美术”的典型实例之一。

    鲁迅早期也多次在艺术一般意义上使用“美术”概念。如写于1907年、发表于1908年的《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都出现过“美术”概念。从“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这段话来看,其“美术”概念大于文学,包括文学在内,是相当于今日所谓艺术的概念。1913年《儗播布美术意见书》中所谓“美术”,其含义更为明确地指“美的艺术”。

    著名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在论著中大多使用“美术”一词。如《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1912)、《华法教育会之意趣》(1916)、《以美育代宗教说》(1917)等,均是在艺术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美术概念。只是在1918年4月18日《在中国第一国立美术学校开学式之演说》中才有这样的说明:“美术本包有文学音乐、建筑、雕刻、图画等科。惟文学一科,通例属文科大学,音乐则各国多立专校。故美术学校恒以关系视觉之美术为范围。”不过,后来,他仍常在艺术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美术”,如《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之演说词》(1919)便说:“音乐为美术之一种,与文化演进,有密切之关系。世界各国,为增进文化计,无不以科学与美术并重。”《美术的起原》(1920)指出:“美术有狭义的,广义的。狭义的,是专指建筑、造像(雕刻)、图画与工艺美术(包含装饰品等)等。广义的,是于上列各种美术外,又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等。西洋人著的美术史,用狭义;美学或美术学,用广义。现在所讲的也用广义。”在广义上使用“美术”一词,已经成为蔡元培学术用语上的一种惯例。

    当然,也应该看到,在中国早期使用“美术”一词的场合,也有不少在狭义的造型艺术意义上使用的实例。但从一般艺术理论角度来看,我国最早引进的现代艺术概念,却是“美术”一词。

    四、结语

    如前所述,在西方,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最终通过“美的艺术”(schone kunst, fine art, beaux arts)概念的简化形式“艺术”(Art或Kunst)而最后确立下来。在日本,到了明治三十年代后期,以“兿術”一词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而以“美術”一词专指造型艺术,这种词义上的区分日益变得明朗。那么,在中国,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而使用“艺术”一词起于何时?它与“美术”一词在词义上的分工是在什么时候大体确立下来的?

    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而使用“艺术”一词,不会晚于1904年。王国维在1904年的一些美学论文中,在艺术一般的意义上大量使用“美术”一词的同时,偶尔也使用过“艺术”一词。如在《红楼梦评论》第一节“人生及美术之概观”中,他便说过:“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不过,与《红楼梦评论》及同年王国维发表的其他美学论文中所使用的“美术”这一术语出现的频率相比,“艺术”一词出现频率甚低。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在这同一篇文章中,“美术”与“艺术”意义完全相同,完全可以互换使用。就是说,王国维1904年所使用的“艺术”概念与他频繁使用的“美术”概念一样,都是在现代艺术概念的意义上使用的。

    值得注意的是,到1907年王国维发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时,他使用“艺术”一词的频率有十分显著的提高——该文中“艺术”一词共出现十六次,而“美术”一词出现仅有七次。与1904年以来王国维术语运用上的一贯做法相一致,这里的“美术”与“艺术”是同义词,都是指广义的“美的艺术”即艺术一般。这虽然只是一个个例,但显示出现代汉语体系中由“艺术”一词来取代“美术”一词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的发展趋势。在我国,使用“艺术”一词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而将“美术”作为专指造型艺术的概念,这种术语上的明确分工被确定下来并得到知识界较普遍的认同,大约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这大约与专门以造型艺术为教学对象的专门美术学校、专门以造型艺术为研究对象的学刊和学报开始纷纷涌现有关。例如,在1918年,便相当集中地发生了这样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

    1918年4月,我国第一所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成立;

    1918年9月,我国第一份美术学刊《中华美术报》创刊;

    1918年10月,我国第一份美术学报《美术》创刊。

    这里的“美术”都是指造型艺术,而不再是指包括所有艺术在内的艺术一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的《新青年》杂志第6卷第1号(1919年1月15日发行)上发表了吕瀓的一封题为《美术革命》的通信及主编陈独秀的复信《美术革命——答吕澂》。吕澂的信末署的日期为“十二月十五日”,当是1918年。吕、陈这里所说的“美术革命”不仅明确指的是造型艺术,而且吕澂还特别将艺术和美术作了区别,指出:凡物象为美之所寄者,皆为艺术(Art)。其中绘画、雕塑、建筑三种,具有一定的形体而在空间中存在,可称为美术(Fine Art)。这是一般的区分。但国人对此却非常无知,一切精巧之物均谓之艺术,却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相混,一概称之为美术,甚至还有所谓“图画美术”之类的说法,显得荒唐可笑。这表明,到了“五四”运动前夕的1918和1919年之交,以“美术”指称造型艺术、以“艺术”指称艺术一般,已经基本成为定局,而如果继续以“美术”作为包括所有艺术的概念已显得无知、可笑。

    以《新青年》在当时知识界的巨大影响力,可以想见吕、陈围绕“美术革命”的讨论及吕澂对美术、艺术含义的辨析对此后人们使用这一对词语该有多么大的影响。“五四”以后,在艺术一般的意义上使用“美术”的现象确实大为减少。虽然不能排除在20年代甚至三四十年代仍有在广义的“美的艺术”意义上使用“美术”概念的用例,如黄忏华1927年出版的《美术概论》实际上便是艺术一般这一意义上的“艺术概论”,但这毕竟只是比较个别的现象,而使用“艺术”概念的情形却日益普遍。试举1920至1922年的几个例子:

    1920年3月,宗白华发表《美学与艺术略谈》;

    1920年8月,佩韦(沈雁冰)发表《艺术的人生观》;

    1921年,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理论名著《艺术论》由耿济之翻译出版;

    1922年,日本艺术理论家黑田鹏信《艺术学纲要》由俞寄凡翻译出版;

    等等。

    这些文章、译著及当时各种媒体不约而同地普遍使用“艺术”而不是“美术”作为表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表明在“五四”运动后特别是进入20年代,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而使用的“艺术”一词最终得到了确立,成为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占有核心地位的“关键词”。

    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概念的确立,是古典艺术论向现代形态的艺术理论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其重要成果之一。它作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为现代艺术理论建构在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现代形态的概念,范畴的基础之上,奠定了一块最原初的基石。

    原载:《美学》第1卷,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整理:张心柯。

    说明:文中省略注释;文中四个小标题为整理者添加。

    关键字:概念,明治,一词,日本,意义上,美术
    内容标签: 概念 明治 一词 日本 意义上 美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