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做有根有气的真学问_有气-学术-学问-都是-研究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学术报国、科研强国,须从有根有气的真学问做起,这是人文研究树立学术自信、理论自信的根本途径中国文化讲究境界,做学问大致也有三重境界:下者照着讲,能自圆其

      学术报国、科研强国,须从有根有气的真学问做起,这是人文研究树立学术自信、理论自信的根本途径

      中国文化讲究境界,做学问大致也有三重境界:下者照着讲,能自圆其说;中者接着讲,对研究课题有切实的推进;上者延续历史根脉,解答现实问题,影响后世发展。无论处在哪一重境界,前提都是要做有根有气的真学问。

      所谓有根,就是探究问题根本,接续研究根脉。孔子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老子称“深根固柢”,《晋书》说“正本清源”,讲的都是“根本”的重要作用。此外,学术研究或多或少受到前人影响,是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往前推进,因此必然要置于一定的坐标系中考镜源流,才可能在解决真问题上有所进展。无视根本甚至“自本自根”、凌空蹈虚,则是学术发展一大障碍。当前之所以不时出现一些伪命题,并引来跟风炒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研究没有根柢,抓不住真问题,正确判断更无从谈起。“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势必不能长久,却会在短时间内营造热络假象,以新名词新概念遮蔽真正的研究,增添学界浮躁之气。

      所谓有气,就是学问有生气,研究接地气。曹丕称“文以气为主”,管子称“有气则生,无气则死”,刘师培说得更详细:“文章有生死之别,不可不知。有活跃之气者为生,无活跃之气者为死。”无论是有生气还是接地气,都根源于学术对于当前问题所做出的创新性解答。创新是学术的生命,现实社会则是学术得以创新的土壤。当已有研究不足以认识和改造世界,无法阐释新的社会现象,不能应对现实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的理论观点即应运而生,这就是学术创新。所以,创新是追求,更是学术发展的水到渠成。脱离社会现实,把创新学术而非解答现实理论问题当作目标,为创新而创新,制造新名词,跟以古证古、从概念到概念一样,都是研究的歧途。

      做有根有气的真学问,关键在学者。用传统文化术语说,大概就是以“虚静”求“自得”。老子所谓“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所谓“深根宁极”,张载所谓“合虚与气,有性之名”等,说的都是“静”和“根”、“虚”和“气”之间的紧密联系。史上关于“虚静”的论述很多,其本质就是要以清静无功利的态度把握事物本原。关于“自得”,则涉及如何治学以及学术如何发展。对此,当代讲得最多的是融通,融合古今、学贯中西。古代也看重融通,“才高博洽为通儒”。融通主张的是不同学问之间的相通融合,自得更注重主体的能动性,更突出精神自由的方面。戴震认为:“学不足以益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学犹饮食,则贵其化”,要“求十分之见”“去私”“去蔽”,尤具启示意义。仅强调融通却未能“虚静”“自得”,就会逐渐失去学术的主体性,对各种理论生搬硬套,这是一些学术研究收效不大却弊病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做有根有气的真学问,是人文研究树立学术自信、理论自信的根本途径。坚持做有根有气的学问,方可成为名家、大家;将有根有气的学问做到极致,即是所谓的“集大成”。集大成,是历史对于一个学者的最高评价。“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是孟子对孔子的评语。此后史上公认的集大成者,在诗歌方面是杜甫,理学上是朱熹……这些集大成者,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人,是顺应社会发展而为民众代言、替时代发声的人。他们如星云灿烂,辉耀于中国文化的时空;又如同历史潮流中的水库,前代发展汇聚于此,再经由他们发挥创造,奔流散去,泽被后世。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步入新时代的中国,迫切呼唤名家、大家,呼唤集大成者。学术报国、科研强国,须从有根有气的真学问做起。

    关键字:有气,学术,学问,都是,研究
    内容标签: 有气 学术 学问 都是 研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