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开始,中国古代文人对菊花都有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在他们的视野当中,菊花早已经成为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象征,毕竟陶渊明就被视为中国的隐逸诗人之宗。
在他以后,还有很多人都写出了咏叹菊花的诗句。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杜甫“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李白“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等等。他们和表达出了菊花的高洁,又或许表达出了菊花不畏严寒的品格,或借助菊花来表示当下的季节等等,赋予菊花多层次的内涵。
为何古代文人百花之中都偏爱菊花?等到我们读到元稹的这首唐诗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到一个结论,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元稹的这首诗歌当中: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首唐诗的题目很简单,就叫做《菊花》。元稹的这首唐诗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后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并非是因为百花丛中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放之后天气寒冷,再也不能看到更好的花了。
就这短短的14个字,写出了菊花开放的季节,那就是在秋风萧瑟的秋天。在这个季节,连树上的叶子都会掉落,菊花却可以迎着寒风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这样的品格如何不博得文人们的喜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文学史上关于菊花的赞颂,影响最大的就是陶渊明,所以在这首唐诗中的第一句,作者也因为菊花,想起了陶渊明。“秋丛绕舍似陶家”,你看那菊花环绕着房屋,生长茂盛,看上去那就是陶渊明的家啊!
因为菊花确实很美丽,而且还有特定的文化意义,所以也就吸引了诗人的目光。“遍绕篱边日渐斜”,作者在这里赏菊,不知不觉天都已经黑了。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偏爱菊花的原因。百花之中菊花凋谢得最晚,能够傲立风霜,如此品格自然博得有精神追求的文人们的偏爱。当然,作者在这里咏叹菊花,其实也咏叹作者自身的品格。
所谓托物言志,就是如此。
关键字:菊花,偏爱,这首,文人,百花内容标签: 菊花 偏爱 这首 文人 百花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