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启封的佉卢文木牍上的封泥
抑印于泥,封缄之物
封泥的发现与甲骨文一样,都是偶然之间为农人首先采集到的。清代道光二年(1822),四川一位农民在田间挖掘山药时,发现一个坑窖,从中起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这些泥块上都有隆起的文字,看上去十分古奥。农人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遂一一拣出带回家中。消息逐渐传开,在当地走门串户的古董商贩将这一百多枚泥块携至京师,当时著名的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以及山西阎帖轩等人首先敏感地看中了这些有字泥块,认为这是一种前所未见的金石文物,便各自从商贾手中买回若干枚,珍藏赏玩。
这些由农人偶然发现,被金石家们郑重著录的所谓“印范子”,其实并不是古代铸印的泥范,而是抑印于泥,用以封缄的遗迹,称作“封泥”或“泥封”。作为起到信验作用的主要凭记之一,封泥与玺印同时俱来而又先行废退。它作为古代所使用的印章,从先秦一直流行到南北朝,其后才转变为如同今天这样以印泥钤印于纸的方式。因此,中国印章史按照用印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封泥时代和钤朱时代两个阶段。
随着晚清以来封泥的不断出土,一百多年来针对封泥实物中所传递的种种信息的研究,使人们对古代封泥的使用范围及使用的方法有了比较具体、清晰的了解。在春秋战国以后长达千余年时间里,官私印章的使用及其征信、标记功能主要是借助封泥这一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可以说,玺印的使用与封泥不可分离,以印封泥,也即是玺印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实用意义。
封泥的艺术价值
光绪二十九年(1903),著名学者罗振玉在《郑厂所藏封泥》一书的序中有一段话,道出了封泥的价值所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古泥封于金石学诸品中最晚出,无专书纪录之,玉以为此物有数益焉:可考见古代官制以补史乘之佚,一也;可考证古文字,有裨六书,二也;刻画精善,可考见古艺术,三也。
印证古代官制、考释古代文字、考察古代艺术,这是当时罗振玉认为封泥研究的三方面的意义所在。封泥文字对古代文献记载的官制、地理资料的订正和补充,是封泥的主要价值所在。除此之外,封泥同时又是一份丰厚的艺术遗产。它留下了秦汉时期印章艺术的真实遗迹,成为秦汉魏晋印章艺术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封泥出土之前,明清文人篆刻主要借鉴秦汉宋元印章作为审美和创作的规范——唐宋以来钤朱方式所表现的阴文样式。封泥的发现无疑填补了古玺印艺术风格体系在秦汉阶段上的一个薄弱的环节,这在客观上为近现代印人开辟了一条借鉴秦汉“朱文印”的蹊径。
这样,连同我们钤朱抑印所获得的形态,同一时代的同一艺术品出现了两种相反相成的线条样式。白文印章线条较粗实,表现为朴茂、敦厚、雄强的风格;封泥相对显得疏朗、细劲、含和。方起方收的阴文笔画在封泥中似乎蜕变为藏锋敛锷而仍见力度质感的线条形式。细而不致纤弱,圆而不致疲沓,可以说是封泥线条的妙处。
数以千计的封泥遗物,贯穿了自战国而秦汉而魏晋的时代跨度,各个时期所留下的封泥也体现着从印文体势、布局到线条风貌的不同特性。秦代的官印封泥“参川尉印”“博昌”“皇帝信玺”,圆活而畅达,工稳而不呆板,由于施加界格而获得整肃的效果,在此类封泥中分外清晰。以“御史府印”等为代表的盛汉时期印章趋向齐平工致的布局,凝练遒劲的线条。东汉晚期的封泥又趋方折峭厉,冷峻的气息全由笔形、笔意的细微变化而得来,“西平令印”即属此类。
值得注意的是,封泥所独具的艺术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附加而非那个时代人工所赋予的。这首先体现在封泥边框的形态上——随意揉搓的泥团,按抑时用力轻重不同,挤压突起的边沿就各具形态。同样地,封泥文字布局和线条所表现的审美特征,也很大程度上缘于自然造化之功。“博昌”一印印文篆法和构图本属平平,但封泥外框饶有粗细、委婉的变化,为严谨浑穆的格局增添了几分生动活泼的妙趣。“遂久右尉”篆法原本宽舒灵动,封泥的挤压导致印文形变,更具若无其事的逸致。
封泥独特的印文形式引起了篆刻家的重视:清代金石家陈介祺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汉印少朱文,近来出泥封之多…真足为朱文之矩镬,松雪(赵孟頫)不足道矣。”晚清的印人徐三庚、吴昌硕和当代的赵古泥、邓散木等人也都先后模仿过封泥的艺术样式。在吴昌硕的多处印跋中可以看到他自注“拟古封泥”的字样,他曾说“方劲处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又说“刀拙而锋锐,貌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
封泥在线条形态、边沿样式等方面为后世篆刻家的取法提供了丰富的参照。经过艺术家的体验和提炼,融形质特点于各自的个性创作中,最终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新的表现语言。■
(本文摘自孙慰祖《封泥:发现与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1月版,有删减,题目为编者所加)
关键字:线条,秦汉,古代,艺术,泥封,官制,封泥内容标签: 线条 秦汉 古代 艺术 泥封 官制 封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