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师范大学校友邱季端向母校捐赠6000件古陶瓷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几乎举国皆闻。
经过媒体披露后一些业内之士的持续质疑,特别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院许勇翔先生接受媒体采访指出其错误,国家文物部门才站出来表示北师大并未履行申请办理博物馆的相关手续。也就是说,经北师大校长之口命名的“京师瓷”尚未经过正式确认,还算不得数。紧接着,捐赠方邱季端聘请的律师就申明捐赠的6000件瓷器尚未确定是哪些,捐赠方要从20万件藏品中挑选确认后才知道是什么物件。捐赠事件闹这么大,居然连基本的捐赠清单都还没有,这玩笑开得委实有点不小。
毫无疑问,在整个北师大捐瓷事件中,首先,北师大作为受赠方的草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时实际上也是受害者。北师大作为国内著名的一所高校,前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启功先生即是该校资深教授。捐赠之前未经过详细调查和研究,就盲目对外宣布接受这6000件尚未有详细清单的所谓古陶瓷。也就是说,究竟捐赠哪些藏品、藏品的年代和形制、如何收藏和保管以及建古陶瓷博物馆等后续事宜都是未知的,如何履行这些相关程序更是尚未列入议事日程,就匆忙对外宣布“京师瓷”的命名。而这种报道恰恰把北师大置于一个尴尬的地步。而在捐赠风波出现后,尤其是此事经媒体报道和业内人士广泛质疑后,北师大非但没有及时地澄清事实,承认己方的行为失范和程序有误,还千方百计地回避此事,甚至推卸责任,以学校放暑假为由不予置评,试图通过拖的方式淡化外界的质疑。然而,在北师大博士生刘昕鹏向学校递交了要求专项调查此事的公开信后,随即以最快速度就约谈了他,并要求他对此事闭嘴。这种两面性的危机公关非但未能平息外界质疑,反而为学校形象留下了负面影响。
当然,这毫不奇怪,这是国内体制下高校的通病:傲慢、草率、封闭,对外界反应尤其滞后,几乎没有基本的危机公关意识。
其次,相关专业知识的不足特别是文物监管机制的缺失是主要原因。从网上流传出的邱季端大量古陶瓷藏品中可见,几乎都是现代陶瓷工艺品。那些标注为“宋官”“雍正”及“郑和后人藏瓷”等大量所谓古陶瓷都是赝品无疑。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件藏品能被确证为属于文物级别的古陶瓷。即便捐赠者言之凿凿,而作为受赠方的北师大也理应事先对捐赠物品做到心中有数,最起码可以稍作了解吧?古陶瓷收藏最重要的就是要到代和包老而不是其他。正是在这些该把关的地方未能有所作为,受赠方才如此被动。可以想见,一旦这些标榜为古陶瓷的现代工艺品被收藏,北师大的声誉一定会受到影响。
笔者从一位曾被邱季端邀请去看过藏品的知名古陶瓷鉴赏专家处得悉,从邱季端库房里所见到的藏品中绝大多数是赝品或仿品,甚至有些是臆造的现代陶瓷工艺品。邱仅有的一些真品那还是从香港等处拍卖行购得,但数量极为有限。哪怕邱季端是个有赤诚之心的古陶瓷收藏者,那也不能保证他的藏品都是到代的,这里面还有个古陶瓷专业鉴定知识的问题。现在看来,他及他的鉴藏团队对于藏品的专业鉴定知识的不足那也是极为明显的。
当然,国家文物部门的监管缺失也是显而易见的。按说,高校创办的博物馆虽然也属于高校全权管理,但也属于国家文化部门正规入册的,首先要申请,藏品还需要经过国家文物部门权威鉴定后方能入库。受赠达6000件古陶瓷这么大的动静,北师大作为责任方居然未提前申请办理相关手续。收藏的这些古陶瓷也根本不是像捐赠方律师所说由他们自己聘请相关机构和专家鉴定就行的,必须经过国家文物部门正式鉴定后才能入藏。当然,基于国内太多类似于此的博物馆乱象,如河北冀宝斋事件和浙师大古陶瓷捐赠闹剧,北师大出现这种事情几乎可以说毫不奇怪。而且,无论是冀宝斋、浙师大,还是如今的北师大,其中为之站台的所谓相关文物专家都差不多是一拨人,如姚政、雷从云、许明等。其中的玄机颇值得探究。
其实,这次北师大捐瓷事件表面看是国家文物监管机制的缺失,但因为捐赠尚在进行,其古陶瓷博物馆建设也还没开工建设,特别是北师大并未主动提前登记、注册博物馆事务,所以,若是一味指责文物部门失察确实有失公允。实际上,这次古陶瓷捐赠并非捐一些陶瓷品那么简单,更不是捐赠方以为的你情我愿就可以。它牵涉的可能更多的是风险转移和背后的名利逻辑。这不由让人想到2012年在内地艺术圈及香港同样闹得风生水起的“乌利·希克藏品捐售事件”。
“乌利·希克捐售事件”是典型的借鸡生蛋、商业获利和风险转移。瑞士藏家希克收藏的几千件中国现当代艺术品堆在他瑞士小岛的仓库中发霉。随着希克年事已高,瑞士有高额遗产税(意味着难以作为遗产留给他的家人),国外美术馆不愿收藏这批艺术品。而国内美术馆若收藏的话,即便不包括收藏费也首先要缴纳约6000万元的进口关税,也就是说,希克这批藏品成了他的烫手山芋,必须在他有生之年妥善处理好,同时希克也要通过在香港的半捐半售部分藏品,再高价拍卖他剩余部分以兑换现金。事实上,通过希克与香港西九文化局的构谋、运作,把他的1463捐赠品和47件出售品,通过“半捐半售”的方式,成功地由港方出资1.77亿港元收藏,M+美术馆为此成立了专馆。过了不久,希克还通过拍卖方式高价出售了他的一些藏品。
我们不能妄断捐赠方也是想采取乌利·希克的某些捐赠方式。但是,有几点可以肯定是:
一、邱季端收藏的号称20万件古陶瓷每年的收藏成本是极高的。他在香港及内地好几个城市都有仓库,这些藏品的收藏放置要占据大量的空间,每年的人工、保险及放置保管的费用显然是不菲的。
二、邱先生今年已经74岁高龄,余生有限。作为港籍人士,香港的遗产税也是不低的。若是这20万件藏品由他认定的都是到代真品的话,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哪怕只有一半是真品,那也堪称价值连城。不久的将来一旦他故去,只要这批藏品未能兑现,他的家人无疑要承受巨大的遗产税。因此,他要妥善处理、安置这些藏品也是可以想象的。
三、即便不谈20万件藏品,只论欲要捐赠的6000件“古陶瓷”。若是捐赠圆满成功的话,对他其余的藏品必然会带来连带效应。即无论是私下出售还是公开参加拍卖,抑或自家收藏,那么,邱氏藏品必然会像安思远旧藏和玫茵堂藏瓷那样增加品牌美誉度,未来会水涨船高。
四、我们无法猜测邱季端总共身家有多少。但是,若以他网上流出的藏品格调,大多是历代官窑、名窑器的话,他收藏的20万件古陶瓷价值至少千万亿。作为国际古陶瓷收藏领域名不见经传的藏家,突然一跃成为潜在大藏家的概率有多少呢?
五、捐赠6000件古瓷对于20万件来说不过是九牛之一毛,况且北师大还承诺建专馆陈列和收藏。因此,这次捐赠北师大,无论从邱氏善举的名声还是潜在的价值都是稳赚不赔的。即便从常规的角度,捐赠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举措。毫不讳言,其中暗藏的风险转移和名利逻辑若是被考虑也是理所当然的。
前不久,邱季端的律师出来澄清说捐赠清单还没确定,究竟是哪一些,是哪个年代的何种品种也未可知。因此,现在质疑藏品真伪还为时过早,以此说法企图来封杀质疑者。那么,既然如此,相关人员言之凿凿,“京师瓷”命名都有了,正式发布会也开了,古陶瓷博物馆也列入议事日程了,这种说辞又算怎么回事?严格来说,这种尚未开始的捐赠是否涉嫌欺骗公众呢?
如今,在“国宝帮”如此招摇,赝品市场如此汹涌以及国际化的洗钱集团如此猖獗的现实情境下,恰当的质疑和合理的分析既能够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又能给北师大的决策提供一些学理参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关键字:陶瓷,北师大,收藏,文物,都是,博物馆,北师大捐瓷事件内容标签: 陶瓷 北师大 收藏 文物 都是 博物馆 北师大捐瓷事件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