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张祖武与湖北雕塑教育_雕塑-张祖武--创作-志愿军-中国-教育-铲刀-训练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张祖武是我的老师,是我系的教授,是湖北雕塑教育的创办人,是一生奉献给湖北雕塑教育事业的终结者。张先生为了湖北雕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

      张祖武是我的老师,是我系的教授,是湖北雕塑教育的创办人,是一生奉献给湖北雕塑教育事业的终结者。张先生为了湖北雕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顾张先生创办雕塑专业时筚路蓝缕的历程和高瞻远瞩的目光,一生待人接物的大家风范和学术操守的高尚人格,以及他在雕塑创作和教学中展现的横溢才华,在教学工作中表现的严谨与宽容,在广揽人才时显现的宽广胸怀,总能令我和后学者们心中升起对老人家的敬佩和赞叹。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建于1958年。当初称为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教研室,1959年首届招生,1997年独立建系。原为重点对中南五省招生,自分出部分人员去广州后,招生主要面向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和河南,2002年后面向全国招生。在1959年底,时任北京国防部总政治部文学艺术创作室和中国军事博物馆美术创作组创作员的张祖武先生转业来到湖北,首任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教研室主任。

      1958年前湖北的雕塑教育事业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随后的数十年也是步履维艰。中国的雕塑教学是以选择引进法国写实的雕塑教学体系作为开端的。杭州国立艺术院以及杭州国立艺专时期,初期雕塑教学基本上是拿来主义,由于先生在杭州国立艺专接受了6年严格的法式雕塑教育,抗战时期又在中国雕塑大师刘开渠在成都的工作室做了两年助手,所以说湖北雕塑教育是以引进法式雕塑教育为开端,之后又有前苏联现实主义雕塑教学体系与中国的审美需求相融合。如果不引进国外雕塑教学体系,凭中国自古师傅带徒弟的“雕塑教育”自身的发展逻辑,它可能是无法如此快速地在自己内部产生出“本民族”雕塑教育体系的。当然,引进国外雕塑体系以后,如何处理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雕塑艺术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其境遇是不同的,形式上可以照外国的做,但文化背景搬不来。雕塑教学还不仅仅只是引进国外雕塑教育体系就可以完事的,西方式的雕塑艺术在中国如果得不到中国文化的认可,它势必是一个空中楼阁,这种本土化磨合的过程是长期的。湖北雕塑教育正是采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逐步发展,成长起来的。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在办学初期阶段的实践中,张祖武先生带领一班人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教学环节,制定了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编写了一套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建立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积累了比较系统的雕塑教育办学经验,在掌握雕塑教育工作规律、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雕塑教育办学道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院雕塑系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办学经验在全国雕塑教育领域中也颇有影响。  

      1以雕塑造型基础教学为本

      造型基础课教学是雕塑教育的基础。张先生一贯主张以人物为主的严格的泥塑基础训练,并坚持忠实于对象形神兼备的写实精神。他认为:泥塑是雕塑造型艺术最主要的训练手段,有了坚实的泥塑造型功力和塑造的技巧,在创作上才有可能达到随心所欲、得心应手的程度。他主张以人为主的泥塑训练,目的是为了能够反映人民生活,塑造时代精神的需要。由于张先生在杭州国立艺专接受过刘开渠、王临乙等先生六年的严格雕塑教育的训练,又具有与刘开渠先生一起工作两年多的经历,特别是从1950年起的九年军旅创作生涯,练就了先生严谨、科学的造型艺术观。记得有一次在泥塑胸像课上,班上一个同学把胸做成一个三角形,上面顶着一个头,张先生认为如果是创作,你可以“玩”点形式,但一定要赋予她思想。习作训练时你就应该尊重客观对象,因为习作训练是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塑造能力,不然无法达到习作训练的目的。

      张先生常常告诫学生,雕塑如同建筑一样,需要把握垂直关系、水平关系、重心关系,以及各部位与各部位的衔接结构关系等等,所以他一直主张大刀做小雕塑,即大体大面,不拘泥于琐碎的细节。记得张先生有一把铮亮的不锈钢铲刀,手感舒服的黄杨木柄角度组装极佳。低年级易抠细节的学生最怕张先生拿着这把铲刀进教室,(因为怕作业快结束前而被“铲”)对于提醒过几次而还沉湎于局部的同学,这把铲刀就发挥了作用。这把铲刀的重量是既容易当作利器削减体积,又易当作钝器拍出大的平面。铲下的泥巴拍打到需添加泥巴的地方,不偏不倚,大块大面几下就把大关系确定了下来。多数同学都是在这“怕”了几次之后才领悟到雕塑造型的真谛。

      当我们今天回首再读先生于1957年创作并耸立于朝鲜人民共和国志愿军烈士陵园纪念碑上的志愿军无名英雄铜像时,这座高4米的志愿军无名英雄战士,双手握紧冲锋枪,站姿稳健而坚定,面部表情刚毅。特别是志愿军的着装棉衣、棉裤、毛帽及披肩和披风的雕塑表现,棉衣裤质感的表现与刚毅神情的表现是极为矛盾的,自然主义表现棉衣棉裤及毛帽的质感就会使雕像在视觉上产生臃肿、软绵绵的感觉。不如此着装又不符合志愿军的真实形象。张先生凭他坚实的雕塑基础功底,高度概括和处理棉衣裤的整体效果,去掉不必要的衣褶细节,使之透过厚重的棉衣也能感觉到内在的形体结构,厚实的志愿军毛帽里能看到头骨的走向。再加上胸前坚挺的弹夹和加强披肩的垂直线,一尊既不“洋”,又不“土”,真正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无名英雄雕像,永久地耸立于朝鲜的国土上。这时我想起先生曾告诫我们:“不要油滑,不要投机取巧,否则就易矫揉造作。这像一个水果,太熟了就不鲜脆了。”

      张先生在塑造这尊丰碑式的雕像之前先找到一位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做了一个头像习作作为练习与探索。头戴棉军帽的志愿军头像,至今在美术院校一直作为素描教学石膏教具,是为数不多的中国人自己塑造的雕塑石膏教具。  

      2以雕塑技能培养为本

      张祖武先生的教学思想不仅重视泥塑造型基础训练,更重视培养具有现实主义创作能力的雕塑家,他认为改进教学方法实质上是要以提高雕塑技能培养为本。

      雕塑技能的培养包括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艺术性与技术性,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的各种关系。通俗的说法就是:想到 → 手到 → 做到。雕塑的创作与制作涉及到金、木、水、火、土,当然今天还涉及到各种现代技术与材料。先生早期学习雕塑是两年预科,四年本科,现在雕塑专业是五年本科,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和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推行雕塑专业本硕联读为七年。为什么雕塑专业比其他美术专业学制要长,这是因为雕塑创作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更需要创作观念,同时需要制作的动手能力。

      技能的培养,先生主张首先是学会利用各种工具。当年在张先生不足2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除了没有车床、刨床之类的大型设备外,各种雕塑工具是琳琅满目。先生在训练低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时,他是首先看雕塑台是否水平。因为雕塑台如果不水平,雕塑在上面转到这个角度就往这边偏,而转到那个角度就往那边偏,学生始终不容易把握雕塑的重心。每当这时,张先生会拿出一个十分笨重的铸铁水平仪让学生自己测量。而当一尊一米高的雕像重心偏离在一公分左右是往往不太引人注意的,甚至低年级学生都检查不出来,这时张先生又会拿出泥瓦匠常用的吊锤,让学生们从各个侧面用吊锤检查,直到校准雕塑的重心为止。

      技能的培养,先生主张重在观察能力的训练。观察能力包括训练对生活的观察,对塑造对象的理解。曾经在创作一组群雕时,我塑造了一尊英姿的女电工,张先生围着雕塑转了一圈,提出电工腰间宽大的皮带其功能是挂上一个皮袋夹以便携带电工工具,并不是为了束腰,皮带工具夹是为方便操作时工具的取出与放入,同时工具是有重量的,在雕塑塑造时,装工具的工具夹由于工具的重量而使皮带逐渐向下倾斜。经过先生指导和自己的领会,改动和调整后的女电工着装和形象豁然鲜活起来,此经历也是我在后来的现实主义创作及教学中得到的举一反三,受用一辈子的体会。

      张先生的雕塑技法是超群的。在“文革”下放劳动时期,实在没有雕塑可做,先生竟能凭随身携带的一把自制的,作为解决日常生活之方便的小刀,在喂猪之余,在煤油灯下自制各种样式、各种型号的雕塑工具,如铲刀、刮刀等。之后全国雕塑界都知道先生的雕塑刀不但好用,简直可说“刀”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包括像钱绍武这样的大师级雕塑家,都以有一把张先生的雕塑刀为自豪。也正是在先生的雕塑技能的感染下,使我们晚辈们一直沿袭着自制各种雕塑工具的传统。

      雕塑专业教育的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今天仍是十分重要。近年来各美术学院雕塑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缺陷,逐渐增加实践课,纷纷建立各种材料工作室,尽可能让学生涉足石、木、金属、陶瓷及综合材料,甚至开辟更为广泛的实验性制作实践。

      “点燃自己,照亮湖北雕塑教育”可能是张先生后半生的追求。熟悉张先生的人,都会知道先生是在部队总政文学艺术创作室,之后又筹建军事博物馆创作室,在创作生涯最鼎盛的时期来到了湖北。1953年创作《警觉的哨兵》,1954年为西南军区国防剧院创作《国防军》,1956年为朝鲜人民共和国志愿军烈士陵园创作和制作的大型纪念碑雕塑《志愿军无名英雄像》。虽然40多年过去了,今天重新观赏总是有耐人寻味的感觉。虽然后期,先生也创作了高州水库纪念碑《夯歌》、《毛泽东坐像》等,但比起来湖北之前年年出力作的高产雕塑作品却少了许多,可能是遗憾,也可能是欣慰,因为先生以湖北为基地培养的学子已继承先生的艺术事业,在雕塑教育和雕塑创作领域已是硕果累累,繁花如锦。。

      作者简介:#FormatImgID_11#

      项金国: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原雕塑系主任,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研究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

    关键字:创作,志愿军,中国,教育,铲刀,训练,湖北 雕塑 张祖武
    内容标签: 创作 志愿军 中国 教育 铲刀 训练 湖北 雕塑 张祖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