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冀少峰:新时期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_-争论-当代-文化-中国-艺术-新时期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2016年5月,《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正式与读者见面。此书于2014年立项,经过作者两年时间反复推敲、修改而成书,内容分为“立场&rdq

     

      2016年5月,《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正式与读者见面。此书于2014年立项,经过作者两年时间反复推敲、修改而成书,内容分为“立场”、“品图”、“品书”三个部分。采取多学科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方法,并把问题置于历史的进程中,从艺术史上下文关系中发现问题,对当代艺术不同门类,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为“立场”部分的第十篇文章。

      更多内容尽在[冀少峰专栏]

      内容提要:传统水墨不仅仅使水墨艺术日益边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失衡的民族文化心理,在“文明的冲突”中的一种文化的自省与文化的自觉。而尴尬的现代水墨则需要找到突破传统与现代进退两难的有效 方法,当代水墨则顺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表达出了当代社会中人们的当代思维,当代水墨这种新的实验维度也是作为民族本土艺术走向当代的必然。

      关键词:新时期    当代    水墨    艺术

      中国思想界习惯于把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这段时期称为新时期,新时期又被思想界分为三个阶段,启蒙时代的 80年代、启蒙后时代的90年代和2000年以后的后启蒙时代。之所以要对新时期在概念上和时间上进行确认,也便于更能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维度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有一个清醒把握。

      事实证明,每当社会政治发生大的巨变时,势必引发艺术界的震荡。新时期不仅使整个中国社会的宏观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式的变化,另一个重大变化则是悄然形成的市场时代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激烈的改变。面对社会的巨变和激变的自我,中国当代艺术需要承担怎样的使命,而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分支的中国当代水墨就面临着用怎样的方式来回应这个社会变化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段,中国当代水墨不断地适应这个变幻不定的社会现实,不断寻找新的话题、新的符号,以期迎接社会的挑战。

      中国当代水墨亦如新时期的三个阶段那样,也分为三个阶段:失落的传统水墨、传统中的前卫和前卫中的传统—尴尬的现代水墨及日益走向开放和多元的当代水墨。

      一、失落的传统水墨

      (一)四次关于中国画的争论

      一个世纪以来,曾经有四次关于中国画的大讨论,一是“五四”前后,陈独秀他们把改造中国画当作改造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争论多围绕中国画的命运、传统与现代、革新与保守等一类大题目,其争论的主题庞大 而沉重,争论的视点高远而宏观。第二次大讨论是在1957年前后,以美术史家王逊和著名画家秦仲文为代表,其讨论的话题是怎么画中国画,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笔墨于是为了争论的焦点。第三次争论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是一个出现了持续的“文化热”的年代,“文化热”在本质上是由改革开放所引起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一次重要反思。这次争论以李小山的《当代中国画之我见》为导火索,迅即演变成了一场全国大讨论,这次争论给水墨艺术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把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纳入到了国际参照系和国际视野中,中国水墨艺术不再仅仅是中国文化内部的事情了,把中国画的创新问题从笔墨技巧的层面一下提高到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反思的高度,这无疑扩大了当代中国画如何创新的视野,为它树立了一个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历史的文化坐标。第四次争论即世纪之交的“笔墨等于零”的争论。它突出地反映了90年代末沉寂的中国画坛和理论界在思想上的贫乏。针对纷纭变幻的社会现实和新的社会问题,在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上的严重不足,无论是吴冠中的“笔墨等于零”还是张仃的“守住中国画底线”都是新瓶装旧酒,其间并没有发现有价值的新思想。而要不要笔墨的讨论已完全蜕变为枝节性的技术问题了。难怪有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画争论的主题一回比一回弱了,事实也的确如此。

      由四次争论不难看出中国画俨然已成为了代表中国文化观念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表达方式,水墨艺术的发展被赋予了关乎中国画的未来的使命,特别是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中,更成为关乎中国文化跻身世界文化之林的一种文化战略。问题是究竟哪种水墨艺术才能承担起如此沉重的文化担纲呢?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争论,当代,文化,中国,艺术,新时期,当代水墨艺术
    内容标签: 争论 当代 文化 中国 艺术 新时期 当代水墨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