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丁文君:亦师亦友的见证——李苦禅的《菊石图》_-崇德-李苦禅-菊石-雄浑-而不-笔墨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李苦禅菊石图设色纸本,60×59.5cm  李苦禅,名英杰,号苦禅。自幼家贫,少年喜丹青。1919年进京向徐悲鸿学习炭画,后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

    李苦禅 菊石图 设色纸本,60×59.5cm

      李苦禅,名英杰,号苦禅。自幼家贫,少年喜丹青。1919年进京向徐悲鸿学习炭画,后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的同时拜师齐白石学习国画,为齐门第一名弟子,在这一时期同学赠其“苦禅”二字为号。

      他广泛地向朱耷、徐渭、石涛、扬州八怪、吴昌硕、任伯年等前贤名家汲取营养,集古今大写意画派名家之长,故其画风卓然自成大家。

      其作品多以花卉、草虫、飞禽、走兽为题材,亦偶作山水、人物;擅大写意花鸟,尤爱荷鹭、松鹰,重写生,其笔下的花鸟世界浑厚平实而妙得天趣,与潘天寿齐名同被画坛誉为“南潘北李”。

      《菊石图》纵59厘米,横59厘米,纸本。此图取景石壁一角,以勾皴染法画右上方山石,皴法分明,顿挫有力,笔墨酣畅,浑穆古朴,敷色清新,呈雄浑博大之姿。

      石上有竹叶一丛,聚散相依,用笔拙朴,笔墨奔放,生意盎然。山石前秋菊两簇,因山石之阴阳,花枝高低不一,花头顾盼相依,聚散有致。

      以朴拙笔意勾勒花瓣,张力十足,敷色曙红但红而不艳,韵味清幽,表现了高雅纯洁之风。水墨勾点菊叶,墨浓而不滞、淡而不薄,浓淡相宜,不失苍莽,尤显墨韵。

      画面署款:“崇德同志正禅”,下钤“李氏苦禅”(朱文印)。许麟庐曾在《哭苦禅》中对他有精到的评价:

      苦禅,苦心孤诣,禅其艺术,上追宋代牧鹅,学贯青藤、石涛、八大,师承白石先生,而自成一家。形成了古朴、雄浑、厚重的风格。他的字从碑来,如刀劈斧砍,他的画乃写来,融书法绘画于一炉。用且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泼墨浓而不滞,淡抹淡而不薄,世上几个能为?

      李苦禅自己曾经说过:“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苦老以笔写画,以画画书,在深刻领悟传统“大写意精神”的精髓下,继承传统笔墨形式的抽象美,并且饱含丰富的古典文化内涵及哲学意蕴,开启了近现代大写意绘画雄浑豪放之风。

      1958年10月,李苦禅时值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寿崇德在赴北京会议期间,看望画友黄胄,会晤韦江凡,并一同求教于李苦禅并当场示范《红柿图》,解其所惑。他们常书信往来,此件《菊石图》是李苦禅在书信中寄赠予寿崇德。

      黄胄与韦江凡同为徐悲鸿的学生,加上寿崇德同在求学期间受李苦禅诸先生指导,亦如徐悲鸿与李苦禅,只有3岁之差,虽为师生但更像朋友,他们时常切磋画技,互解疑惑,这幅作品也是他们几个人亦师亦友的见证,具有代表性的意义。

      李苦禅立足中国传统,又具有开放、包容的特征,这种精神在艺术的求知道路上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这一批优秀的画家,在绘画领域里各显其才。

      他的艺术成果、艺术思想和美术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中国美术总结前贤、启发后人的宝贵财富;他的艺术实践使我们重新认识传统与现代、人品与画品等范畴。同时,具有新的时代气息,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见地的“李氏”写意之风,对于我们发扬具有鲜明民族气质的“大写意”艺术传统精神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字:崇德,李苦禅,菊石,雄浑,而不,笔墨,李苦禅
    内容标签: 崇德 李苦禅 菊石 雄浑 而不 笔墨 李苦禅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