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要放寒假的孩子们,这是一份多么棒的新年礼物呀。
8000年前,用鹤骨制作的笛子
中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乐器
古音乐文物全部来自河南博物院,包括精品57套,共计162件,其中14件为一级文物。两件国宝级文物,堪称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其中一件是1990年在河南淅川县徐家岭楚墓出土的青铜神兽,另一件是1987年在河南舞阳市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
这根由鹤类肢骨制作的笛子,是一件七音节乐器,是展厅内最古老的文物,有8000多年历史。更令人惊叹的是,它竟然可以发出7个音节,经过专家测定,这根骨笛发音准,并具备了7声音阶结构——而在它出土之前,人们一直认为7声音阶来源于西方。
虎跑公园表演里有的乐器编钟
原来还有镈、铙两个“兄弟”
青铜编钟这种古代乐器,认知度蛮高。此次展览中,还有跟编钟长得像“三胞胎”的,镈(bó)和铙(náo)两种乐器,这可就有点意思了。
底边微微上凹的,叫做钟;底边扁平的,叫做镈,单个打击乐,主要用于加强乐曲的重拍和主音的作用。这两者演奏时,一般是悬挂、敲击。而铙则更好辨别一点,因为它顶上有一根手柄,是一种手持式乐器,演奏时铙口向上,这种打击乐器,主要被用来祭祈神明,有时也被击于山顶、振奋军心,这次展览中有3个“回”纹铜铙(náo)。
本次展览,可以见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特镈(bó),高92.5厘米,重300斤,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市李家楼郑公大墓。
“河南新郑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国都,它可能是当时显赫人物郑公的随葬品。”官博工作人员方忆说。
玩具手枪大小的石排箫
该怎么演奏呢
有一件超酷的春秋迷你乐器,乍一看,它像一把玩具手枪,仔细瞧,13根如香烟般细长的小管紧密排列,每一根石头管子都是中空的,管壁厚度1毫米都不到。
这么迷你的乐器能演奏吗,不会是装饰品吧?不妨看一眼隔壁展厅唐三彩陶俑好啦,大马上的绿衣女子双手持箫而奏。“演奏用的排箫要两只手拿的。这迷你排箫可能是陪葬用的。”方忆说。
汉代歌舞团
治愈系古陶俑,萌萌哒
如果你因为自己的肚腩而愁眉苦脸,还不快来看看这组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乐舞杂技俑,15个胖瘦高矮各不相同的小人儿各自自在地舞蹈着:有的挺着肚皮,抬脚伸手,身体微微前倾,做出自由泳的姿势;有的扎着马步,双手呈射箭状……圆润的体态配上夸张的动作,逗趣十足。谁说瓜子脸纸片人才是美,这些“治愈系”舞蹈团多惹人爱呀。
怪异的红陶亚腰鼓
是腰鼓还是棺材
展览中,有一件比较有争议性的藏品,叫“红陶亚腰鼓”。
它被一部分考古专家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牙状的倒钩是为了撑开用动物制成的皮膜,而小孔则是方便声音的流动。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陶鼓的形态又特别像一个A字型身材的娃娃,因此,还有一部分考古专家认为,这根本不是一个乐器,而是用来收殓夭折的婴儿尸体。窄的一头刚好可以放入婴儿小小的头部,留出的小孔则是供其灵魂出入。
还有个利好消息,下周,钱江晚报微信订阅号“西湖晓蛮腰”将为此文物展提供免费的语音和文字讲解;另外,“西湖晓蛮腰”微友还可以优先获得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宏老师带来华夏古乐专场讲座《音乐史诗》的听讲资格。
关键字:河南,乐器,出土
内容标签: 河南 乐器 出土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