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凡达》电影里,虽然虚构的潘多拉星球上的生物与地球生物完全不同,可我们却总能在那些奇特的外星生物身上找到地球生物的影子。例如,这部电影中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被“纳威人”作为坐骑驾驭在空中飞行的翼兽“伊卡兰”和“魅影”,它们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已经灭绝的飞行爬行动物——翼龙,可以说是翼龙和鸟等飞行脊椎动物的混合体。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消息
奇特头饰形态“从未发现过”
“我们新发现的阿凡达伊卡兰翼龙的头骨顶部平直,而下颌腹侧发育为一奇特的刀片状半圆形的骨质脊,并有锋利的牙齿,这些都与《阿凡达》中的飞行翼兽伊卡兰的头部极其相似。不过这次新发现的翼龙比电影中的伊卡兰小很多,它的翼展仅1.5米左右,而伊卡兰的翼展可达12米,与地球上已知最大的翼龙相当。”汪筱林说。
据介绍,新发现的翼龙化石来自辽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共有两件化石标本。一件保存了完整的头骨和下颌,以及部分身体骨骼。另一件保存了完整的头骨、下颌和部分颈椎。而在翼龙化石中,同一属种发现一件以上较为完整的标本非常少见。
中国和巴西两国古生物学家对阿凡达伊卡兰翼龙的形态功能和捕食方式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阿凡达伊卡兰翼龙与其他已知翼龙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只发育下颌骨脊,而没有上颌骨脊。这一奇特的头饰形态在已知的翼龙中从来没有被发现过。
下颌骨脊或利于水面捕食
“目前还无法准确知道下颌骨脊的功能,但我们推测这很可能与飞行和捕食功能有关。”汪筱林说,“伊卡兰翼龙的下颌骨脊呈半圆形,边缘平滑似刀片状,很可能还具有一层较薄的角质鞘。这一结构不仅能降低伊卡兰翼龙飞行时的阻力,也具有切割流体的功能。如果这一推论成立,我们认为伊卡兰翼龙在淡水湖泊捕猎食物的方式可能和现生剪嘴鸥的捕食方式类似,它们会贴近水面飞行,将薄薄的下颌骨脊部分或全部切入水中,一旦发现水面附近的鱼类就迅速将其捕获。”
另外,伊卡兰翼龙发育出的钩状突,说明它们很可能具有类似现生鹈鹕的喉囊。“不过功能略有不同,鹈鹕利用喉囊进行捕食,而伊卡兰翼龙很可能利用喉囊来储存连续捕获的食物。这样的捕食行为能够节省体能,很可能是一种全新的翼龙捕食方式。”汪筱林说。
迅速引起全球围观
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全球民众和学术界的“围观”,美国、英国、法国、印度等国媒体纷纷报道此事。
不少人还忍俊不禁地问道,奇特大鸟有了,那驾驭大鸟的蓝色纳威人呢?对此,汪筱林认为,恐怕没有人或生物能够真把阿凡达伊卡兰翼龙当成坐骑。
巴西国家博物馆古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克尔纳开玩笑说:“拜托!白垩纪可没有蓝色的原始人类,像影片《阿凡达》中那样骑着大鸟遨游天际。”
延伸阅读
最早飞天
爬行动物
翼龙是恐龙的近亲,它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是最早飞向蓝天的爬行动物,有时也被误认为是“会飞的恐龙”。翼龙起源于约2.2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称霸着陆地时,翼龙控制着天空。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翼龙的个体大小和形态差异非常大,大者翼展约12米如一架飞机,小的翼展仅25厘米如燕子般大小。
翼龙有两大类,早期的喙嘴龙类比较原始,个体也较小,有一条很长的尾巴,主要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翼手龙类个体相对较大,尾巴很短,主要生活在白垩纪,牙齿也退化消失。翼龙的前肢高度特化,第四指加长变粗成为飞行翼指,它由四节翼指骨组成,前端没有爪,与前肢共同构成飞行翼的坚固前缘,支撑并连结着身体侧面和后肢的膜,形成能够飞行的具有类似蝙蝠翅膀的翼膜。翼龙的腕部发育有一个特有的向肩部前伸的翅骨,对翼膜起支撑作用。第一至三指生长在翼膜外侧,变成钩状的小爪,第五指退化消失。翼龙和其他爬行动物一样是卵生的,具有和某些现生爬行动物类似的“软壳”的蛋。
关键字:翼龙,捕食,飞行
内容标签: 翼龙 捕食 飞行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