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前往金口镇,在距镇政府不远的池塘边,看到横七竖八堆放了数百块红砂石砖。这些长条形砖看上去颇有年头,多数残损,整砖长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厚约20余厘米,石砖一面有人工雕凿的波浪纹。
汪桂元年届六旬,为金口当地村民,热衷收藏。他介绍说,这些红砂石砖曾是附近居民老屋的基石,此地拆迁,它们被挖出来,集中堆放在此处,用来围填池塘。
汪桂元带领记者来到离池塘约1公里处的文子港社区。在一片小树林里,他指着一块破旧的石柱础说,这是他一个星期前在此处种树时,从地里挖出来的。石柱础上圆下方,直径近50厘米,表面附有古代糯米灰浆残留物。老人推测,这块石柱础与红砂石可能是已经消失了上千年的古汝南郡城墙砖及遗件。
据1991年版《金口镇志》记载,金口始名沙羡,后称涂口。公元376年,此地设立汝南郡,安置为避战祸从颖州汝南(今河南汝南县)流寓至此的“侨民”。2年后,汝南郡改为汝南县,属江夏郡,郡、县治所同在涂口。至隋代,汝南县改为江夏县。公元589年,江夏县移迁至郢城(今武昌)。古汝南郡城遗址历经战乱兵火消失。
清乾隆《江夏县志》所附的一幅《古镇金口风景图》,明确标示“古汝南郡”城墙及地理示意图。根据此图,古汝南郡位于今金鸡山、淮山一带,中山舰博物馆文化旅游区域属于古城范围。汪桂元回忆说,2003年,博物馆动建时,从这里挖出的土填在他所承包的这块林地里,当时这里还是水塘。他说,挖出的石柱础来自古城所在地域。
江夏区博物馆馆长刘治云带领工作人员对汪桂元的发现进行了勘测,初步认定,从石柱础的规制来看,可能为古代庙宇或殿堂建筑构件,年代在清代以前,目前尚不能断定与古汝南郡城有关联。而红砂石砖疑似明代之物,不可能是古汝南郡城墙砖。
据悉,距今1600多年前始建的古汝南郡,目前仅现于文献记载,尚未发现与之相关实物。古城规模及格局,至今仍是谜。(记者蒋太旭)
关键字:汝南,汝南县,砂石
内容标签: 汝南 汝南县 砂石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