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后的陶灶,专家认为堪称“中华第一灶”。
“天下第一壕”和“中华第一灶”创两个第一
考古人员经过对顺山集遗址环壕聚落的现场勘探,环壕跨度东西约230米,南北约350米,周长近1000米,其内侧面积近7.5万平方米。壕沟北部地势最高,向南侧逐渐倾斜,最南端为赵庄水库,此处原为一条东西走向的自然河道,与壕沟组成一个封闭的自然空间。
令人奇怪的是,环壕宽窄不一,最宽处位于北部靠近采砂坑处,宽达24米,普遍宽约15米左右,最深处位于最宽的北部,深度超过3米。从东段壕沟解剖情况看,壕沟底部较平坦,坡度较缓,外侧沟壁坡度较大,内侧沟壁呈缓坡状,坑洼不平,沟外堆积往往直接延伸至沟内,与沟内堆积相叠压。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环壕是遗址周边的深沟,相当于护城河,有抵御自然风险和部落进攻的双重功能,相当于后来的“护城河”。古人在8000年前挖掘那么长的环壕,难度非常之大,这是整个淮河下游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可以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壕”。
在出土的陶器中有一样东西同样引起了专家们极大的兴趣,这是一个半圆形的陶灶。在出土文物的陈列室内,有一个高24厘米、宽30厘米的半圆形陶器,经过初步修补,已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用的土灶相类似。
在这个半圆形陶灶的旁边,是一个三个支架做的灶。“这说明那时陶灶在不断地演化,而古人煮饭工具演变,也说明那时人们生活在改善。”李伯谦说,这样完整的陶灶是第一次见到,可称为“中华第一灶”。
专家们认为,顺山集文化遗存在环壕聚落、圆形地面式房址、使用磨盘、磨球等生产工具、种植水稻的生业方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根据其固定的陶器组合、自身独特的文化面貌、明确的时代分期,专家们认为,可以将以顺山集遗址一、二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顺山集文化。顺山集遗址第三期文化还需继续研究。
李伯谦说,泗洪顺山集遗址考古发掘,代表了中国考古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据了解,根据规划,泗洪将对顺山集遗址采用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生产等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方式,在原地建一座遗址公园。
意义何在
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
顺山集遗址是“江苏文明之根”
泗洪顺山集遗址是分布于淮河下游地区时代较早的古文化遗址之一,是目前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江苏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顺山集遗址是一处面积为17.5万平方米的大型环壕聚落,发现的房址、墓地显示出清晰的聚落布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聚落考古的空白。
考古界泰斗、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震旦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老先生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淮河在古代就是有名的四条河流之一,对中国古代文化发源非常重要的。但是长期以来考古学上对淮河流域重视不够,前几年在河南发现了一处八千多年以前的遗址,但那是在黄河上游。
“那么,淮河下游究竟怎么样?前些年在安徽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这一次在泗洪梅花发现顺山集一系列遗址,根据测年,最早的也是八千多年。因为我们追溯淮河流域古代文化起源,现在逐步向前推进的,以前可能直到7000多年,现在可以达到8000多年,将来,随着工作进展,还有可能向前追溯。”李伯谦说,顺山集遗址年代非常早,是江苏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可以说是江苏文明之根。
对于环壕聚落的发现,李伯谦觉得也特别重大。“8000多年前,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是一个环壕聚落,现在的城市是由有城墙的聚落逐渐发展而来的。城,就是从古代的环壕来的。古人就是挖一个很宽的壕沟,把自己围在里面,一方面有一个自然的防御,另外还有聚落的等级,防御动物野兽,还有防御部落之间的战争,保存很完整。”他认为,在那个时候就有这样的壕沟,说明当时淮河流域在文化上是领先的,是一个中心聚落,这个聚落地位非常崇高,生产力非常发达,创造的文化也是非常灿烂。
对于顺山集遗址一、二期遗存被命名为顺山集文化,李伯谦说,这是江苏最早的史前文化,“那我们可以想见,淮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在八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很发达的文化,对泗洪、宿迁、乃至整个江苏,都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关键字:遗址,淮河,聚落
内容标签: 遗址 淮河 聚落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