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何伊宁:摄影与神圣——关于仪式、身份认同与空间的影像_穆斯林-萨瑟兰-伊宁-摄影师-伊斯兰-天主教-仪式

    分类栏目:当代艺术

    条评论

    时隔一年,当我再次拜访位于上海花园路内的瑞象馆,如愿以偿的看到了由英国摄影师、人类学家尹黎(LizHingley)所创

    时隔一年,当我再次拜访位于上海花园路内的瑞象馆,如愿以偿的看到了由英国摄影师、人类学家尹黎(Liz Hingley)所创作的《上海 ·神圣》(Shanghai Sacred)。在瑞象馆并不宽敞的展厅中,尹黎的作品以“地标”、“复体”、“私域”和“水路”的主题被分别陈设在四面墙上,这是一组纪录上海文化和宗教多元性的纪实作品,从佛寺到天主教堂,从道馆到烈士陵园,再到私人空间,摄影师通过对上海的宗教场域进行不同维度的探索与实践,向观众展现出“神圣空间”的丰富内涵。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与尹黎就《上海 ·神圣》展览展开讨论之时,他提出宗教实践和摄影都是根植于表演的“互涉的艺术形式”,在魏明德看来,“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的语境中,能够支撑仪式发生的特定时空的构建正是一种’神圣领域’的群体经验。这些在宗教际遇与仪式过程中所拍摄的照片记录下了这座生机勃勃的大都市中宗教生活的视觉本质,也体现出摄影行为是如何置身于一种空间性与精神性的连续体之中的,而这一连续体已超越于信仰者社群的边界之上。”(1)

    宗教,自诞生之日起便是艺术不可代替的主体,从绘画到雕塑,再到音乐,艺术用具象的表现方式使抽象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得以表达,宗教用其丰富的而又多样的题材为艺术提供素材。于此同时,宗教仪式本身便可以被视作一种艺术形式。伴随着摄影术的发明和发展,宗教的仪式、信徒和宗教的空间被真实地纪录下来,成为人们思考自身与周围世界沟通的桥梁。

    天主教佘山修院教堂 Sheshan Seminary Chapel,2013 © Liz Hingley

     纪录仪式

    作为对具有宗教或传统意义的活动的总称,宗教仪式作为纪实摄影的主题之一,从摄影术诞生以来便吸引着实践者无数。而魏明德从三个维度来引导我们认识和讨论仪式:“第一个维度是身体,无论你参与的是佛教仪式、弥撒还是私人的冥想,这都是一种身体的体验,你通过身体来经历、体验那种精神性的转变;第二个维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仪式我们或许会觉得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亲近,我们会不断地构建一个群体中人与人的联结;第三个维度也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核心,就是仪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必须是美的,它有它美学的养成和要求,仪式所带给人的感受、它的展开方式都和艺术形式如出一辙,它传递给参与者以美感和满足感。”(2)

    正是被仪式的庄严所吸引,玛格南女摄影师克里斯蒂娜·加西亚·罗德罗(Cristina Garcia Rodero)长期以来致力于拍摄西班牙以及世界各地的宗教仪式和世俗节日,作为土生土长的西班牙人,她通过对这个天主教国家中所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动和仪式细节的描绘,去理解和认识自己国家的精神世界。《西班牙的节日与仪式》(Festivals and Rituals of Spain)一书完成于1989年,其中包含了摄影师从1973年开始拍摄的有关西班牙神圣与世俗(Sacred and the Profane)主题的影像,黑白照片表现了她对于宏大主题的关注——生命、死亡以及灵魂。

    来自伦维耶尔的朝圣者,西班牙 Pilgrimage from Lumbier,Spain,1980 Cristina Garcia Rodero

     正如摄影师所言,“我想要谈论人类——关于生命的双重性和矛盾性、古老的传统和新的仪式、自然和超自然现象、宗教与异教、痛苦与欢乐、以及生与死。”而经由Magnum In Motion所制作的幻灯片《在天堂与大地之间》(Between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则收录了克里斯蒂娜在过去几十年中,在世界各地拍摄的宗教仪式和节日的经典照片,前半部分的影像充满了宗教的神圣感,突然音乐风格改变,主题落入大众世俗的一面,接着则是反映死亡与爱,以及朝圣者与信徒的百态众生。

    与此同时,来自墨西哥的女摄影师佛洛尔·嘉多娜(Flor Garduño)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周游中南美洲的偏远部落, 记录印第安人从上千年前一直保存到现在的古老仪式。而她随后出版的摄影画册《时间的目击者》(Witnesses of Time)中则收集了嘉多娜在墨西哥,危地马拉,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旅行时所拍摄的照片,带有神圣性和象征性,又揭示印第安人日常生活中的非凡的图片,其中体现了印第安人独特的世界观与看待时间的方式。从风景到建筑空间,从庆典到剧照再到人物肖像,嘉多娜镜头下的影像成为通往印第安人灵性宇宙的一条路径。

    《梦中的女人》选自《时间的目击者》系列,from the series Witnesses of Time,1991 Flor Garduño

     同样是纪录仪式,有着人类学背景的英国摄影师、学者帕特里克·萨瑟兰(Patrick Sutherland)则使用了田野调查的方式,在过去二十年间对北印度偏远的的斯碧提山谷(Spiti Valley)中保留的古老仪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据资料记载,在雪豹和西伯利亚山羊的栖地,拉达克的玛尼巴卜谦(Manipa-Buchen)是十四世纪大成就者当通嘉波的主要弟子,数世纪以来,这里的瑜伽士都在不间断地传承并执行着伟大圣者的仪式和戏剧。而现在,斯碧提山谷的寒冷沙漠地带是这一传统唯一存续之处(3)。萨瑟兰先后大量收集文献以及唐卡中对斯碧提这一古老仪式的服装、活动的描述和绘画,并参考了一位名为约翰·科德斯特里姆(John Coldstream)的英国殖民行政官在20世纪初拜访此地时所拍摄的黑白照片,以此来考察斯碧提仪式在百年间的变化。

    然而,萨瑟兰却发现他十几年来精心捕捉的黑白影像不但没有赢得这些瑜伽士的表扬,反而被他们嘲笑为“丑陋”的照片。于是,萨瑟兰把主动权交给他们,让圣徒们自己在镜头前摆出满意的姿势。《疯狂圣人的信徒:斯碧提的卜谦》(Disciples of a Crazy Saint: The Buchen of Spiti)于2010年底在牛津大学皮特河博物馆(Pitt Rivers Museum)首次展出,从黑白的仪式纪录到彩色的肖像照,从有关仪式服装、法器以及唐卡上相关的细节到大量的文字资料,桑德兰突破了传统摄影中对宗教仪式的单一纪录,用丰富的摄影语言来讨论仪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话题。

    《疯狂圣人的信徒:斯碧提的卜谦》内页 Patrick Sutherland

     信仰与身份认同

    在美国文化研究学者于连·沃尔夫莱( Julian Wolfreys)看来,信仰是身份的记号,刻写在主体精神上的看不见的记号,它们决定着主体的主体性或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而在当代摄影中,亦有很多摄影师通过图像创作来表达信仰、民族与身份认同的主题。

    选自《妇女真主》系列,from the series Women of Allah,1993-1997 Shirin Neshat

     伊朗女艺术家希林·内夏特(Shirin Neshat)的影像中常常出现以穆斯林妇女和枪械的主题,并通过挪用波斯诗歌和书法,来检验如殉难,流亡的空间,身份和女性气质的问题。在内夏特早期完成的作品如《妇女真主》(Women of Allah)系列中,她探索了在涉及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背景下伊朗女性气质的概念。在该系列中,一张张黑纱下美丽、庄严的伊朗女性的面孔被写满了阿拉伯文的书法,讨论妇女在当代伊斯兰社会中女性在社会、政治与心理层面上的经验。年复一年,内夏特的作品无不在探讨并认识到构建穆斯林女性身份认同复杂的智力和宗教势力。

    而另一位来自伊朗的年青报道摄影师默罕默德·侯赛因(Mohammad Hosseini)则通过一组名为《生为穆斯林》(I was born Muslim)的作品来反思当下宗教、民族与他个人之间的联系。侯赛因出身在设拉子的一个中产家庭,在西方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促使他不断思考自己的穆斯林身份,并尝试用摄影去重新认识并挖掘伊斯兰文化在东西方不同语境下的意涵。“伊斯兰教一直被看作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不相同,我想并没有简单的方法去谈论它,更不消说每次这样的对话往往带来更多的仇恨。而在西方社会中,人们对伊斯兰信仰的看法特别有趣,这就是为什么我决定用我的纪实照片来回应这个有趣问题的原因。”

    选自《生为穆斯林》系列,from the series I was Born Muslim,© Mohammad Hosseini

     侯赛因的作品纪录了生活在英国的四个穆斯林家庭的日常生活,这些年轻第二代移民早已在西方生活中自由地拥抱自己的伊斯兰身份,他发现,这些年轻人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其中有些人仍然严格遵守着信仰准则,而另一些则折中地适应伊斯兰教的方式。通过对这些年轻人生活的纪录,侯赛因尝试去探讨伊斯兰教的日益持续的限制,以及人们不同方式去面对“我是谁”这个问题。

    而在中国,年轻摄影师贾朔在过去四年中持续地关注开封犹太后裔族群的故事。信仰的坚持和认祖归宗的挣扎一直贯穿在这组名为《以色列的后裔》(Fully Jewish, Fully Chinese)中,贾朔通过纪录金广忠一家人的生活点滴折射出这个群体的独特和纠结。在开封,作为犹太人后裔的金广忠一家过着虔诚的犹太教徒生活,每个周五黄昏之后,金广忠都会主持逾越节晚宴这一犹太教的习俗,庆祝上帝创造天堂和地球的第六日,而他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儿Hadassah也已经开始了希伯来语的学习。而在贾朔照片的背景中,金家电视机上插着中国和以色列的国旗,墙上贴着的戒律以及餐桌上的烛台都展现出他们作为开封两千名犹太教后裔的缩影。

    伏在哭墙上的金广忠,选自《以色列的后裔》 贾朔

     “金广忠伏在哭墙边上,默默地念着祈祷文。那里是两千多年前古犹太国第二圣殿唯一遗留的一面西墙,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周围的犹太人用有些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个黄皮肤的祷告者。”贾朔跟随金广忠来到耶路撒冷,将故事延续开来。

    包容的空间

    宗教空间可以被概括为城市中作为宗教活动用途的、具有神圣性质的特殊场所和地段,其内涵涉及宗教的传入、融合,及本土文明的包容力。在中国,不同信仰的人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在历史的变迁中留下了不同的宗教空间,很多城市的市中心在几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堂,有些场所沿用了历史建筑,而有的则是通过新建和改建而来的城市空间。

    《宗教空间北京城》一书的作者金秋野总结道:“宗教活动并非仅限在宗教建筑内部进行,有时候,附属的场地可以用来聚会或祷告,甚至宗教建筑临近区域因为聚集宗教商业和信众人群而带有宗教色彩。”(4)),这就好像但凡提到北京的雍和宫或是牛街,或是天津的西北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代表了某一种宗教信仰的商业的群落。

     

    马格南摄影师马克·鲍尔(Mark Power)在2013年出版了一本名为《弥撒》(Mass)的画册,这本精妙的作品采用了跨页上下对折的设计,翻开这本画册,读者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物件的细节,却不知是何物,然而将折页打开,迅速进入视线的是一间正在举行弥撒的教堂内部,其装饰庄严且奢华。待多翻几页,读者方能发现《弥撒》整本画册便是运用了同样的策略,鲍尔机智地拍摄了他所拜访的每间教堂中的捐款箱投钱口的细节,再将其与庞大的建筑本身作为对比。

    选自《弥撒》系列,from the series Mass,2012 © Mark Power

     《弥撒》项目是马克·鲍尔及其家人于2010—2011年冬天在波兰克拉科夫度假时完成的,早前鲍尔在波兰所拍摄的《两首歌的声音》(The Sound of Two Songs)因其具有代表性的观念、纪实的生动语言,获得一致好评,而后鲍尔一直想拍摄主题更具体的项目,而《弥撒》系列正是摄影师探索波兰当下的天主教堂中的氛围,并发现波兰百姓对天主教的虔诚已跨越阶层和年龄的界限。用鲍尔自己的话说:“这些投币口与教堂美丽和恢宏内饰作出了对比,在波兰有很多关于教会权利和财富的争论,尤其在克拉科夫,而这也正是我想通过该项目所探索和暗示的。然而,我原先反对天主教的长篇大论很快就转向了一种羡慕,那是一种我看得到,理解却无法达到的信仰。”

    另一位英国摄影师大卫·斯佩罗(David Spero)曾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学习摄影,他于千禧年初拍摄的《教堂》系列揭示了那些看似不可能,却被伦敦迅速增长的福音派基督徒群体重新规划和重建为礼拜场所的建筑。福音派是西方基督教新教的一个运动,而非一个教派,福音派恪守新教传统教义,信仰强调信徒个人跟基督之间的关系。在斯佩罗的彩色照片中,那些外表看上去原本像是购物中心、民居、停车场、电影院、酒吧和商业场所的建筑实际上都被来自全世界各地的福音派基督徒所占用。这些被挪用为福音会教堂的建筑即不是历史建筑,也没有明显的标示,只有建筑前的一条横幅上写着的几行文字方可辨认出它的真实面目,这正符合了福音运动反对世俗物质的理性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信仰。斯佩罗正是通过《教堂》来讨论城市空间所有权、宗教认同等互相交织的主题,然而摄影师所观察的现象并不仅仅只出现在伦敦。

    Alive Chapel International ‘Soar with us to the next level’,Green Lanes

    选自《教堂》系列,from theseries Church,2003,© David Spero

    United Church of the Kingdom of God‘Help Centre’,Finsbury Park

    选自《教堂》系列,from theseries Church,2003, David Spero

    来自意大利的年轻摄影师尼科洛·德乔治(Nicolò Degiorgis)去年以一本名为《隐秘的伊斯兰》(Hidden Islamic)的画册进入西方摄影主流世界。意大利如今有135万的穆斯林,他们大多来自中东和非洲国家的移民,然而全国上下仅有八座官方的清真寺。频频拜访意大利东部地区,拍摄这个区域被挪用作礼拜堂的公共或私人空间。德乔治作品中黑白的建筑外观和彩色的仪式照片产生鲜明的对比,成功地用观念的摄影语言反映出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

    在马丁·帕尔(Martin Parr)为此书撰写的序言中,他这样描述道:礼拜场所的短缺在意大利东北部尤为严重 ——在摄影师尼科洛·德乔治所生活的地区发生了许多由右翼政党北方联盟为首的反伊斯兰运动。这些被用作临时清真寺建筑的沉闷形象被印在折叠的页面。而当你打开折页时看到的却是全彩的,清真寺内的场景……德乔治为观众提供了这个隐藏世界中迷人的一瞥,并将关于这个项目的结论完全交由我们自己去理解。

    选自《隐秘的伊斯兰》,from the series Hidden Islamic, Nicolò Degiorgis

     在文章最后,提一个或不切题的例子,我在写此文时联想起在911事件中,被新闻界一而再提起的一张照片, 新闻摄影师香农·斯特普尔顿(Shannon Stapleton)拍摄了一张神父迈克尔·朱迪(Father Mychal Judge)被几名消防人员从世贸大厦的废墟中抬出来的的照片,神父垂下的头靠在消防人员的身上,让人不禁想起圣母怜子像(La Pieta)的场景,作为舍身踏入世贸大厦为灾难祈福的神父,朱迪的死为整张照片添加了神秘的色彩,而这张抓拍的新闻照片也反映出宗教、摄影和艺术之间复杂且互相对应的关系。

    注释:
    (1)(2)摘选自《摄影与仪式:作为互涉的艺术形式——尹黎与魏明德谈“上海·神圣”》讲座对话,引自瑞象文献。
    (3)Atsuki Nakagami, 《玛尼巴卜谦(MANIPA-BUCHEN): 复兴北印度的一个古老传承》,引自钦哲基金会网站
    (4)金秋野,《宗教空间北京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字:穆斯林,萨瑟兰,伊宁,摄影师,伊斯兰,天主教,仪式,摄影
    内容标签: 穆斯林 萨瑟兰 伊宁 摄影师 伊斯兰 天主教 仪式 摄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