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被无数人觊觎的南宋沉船_“逼出了”中国的水下考古!_十大考古发现--沉船-打捞-中国

编辑:梁侨 来源:雅昌
 
5月5日,“2019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历经激烈角逐,最终公布结果。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

5月5日,“2019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历经激烈角逐,最终公布结果。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不孚众望高票入选,成为“十大”中唯一的水下项目。这艘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其考古工作前后历经近三十年,从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到发掘保护和公众展示,是世界水下考古界的经典之作,也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水下考古学科的发展历程。

入选十大万千荣耀,但三十年曲折倍感艰辛。1987年,广东省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一艘17世纪荷兰沉船时,却意外发现了另一艘古沉船。当天,英方一只1吨多重的钢铁抓斗被放下水,在沉船上胡乱抓了一把,举起一看:竟有200多件中国瓷器和金属器具,可惜的是,瓷器全被这“粗暴”的抓斗抓碎了。

IAI0Bk6n8QkGpfQspDzzJB8nuEaUTm31xHCH3CaK.jpg

“南海I号”沉船在水下的原貌

1989年,“中日联合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南海的这条沉船进行勘察,并将其命名为“南海一号”。他们先用声呐仪器进行扫测,在可疑区域投下浮标。当时的中国考古调查队队员张威沿着水面浮标绳拖坠下来的定点标志,潜入海下。在黑暗的海水中,搜索千难万难,但张威成功摸到了“南海I号”的船板,另一位日本队员则摸到了一小块瓷片。但最终的结果日方觉得打捞的希望渺茫,没有继续和中国合作,而中国这边因缺乏相应的资金和人手,无法独立下水作业,已经确定位置的“南海一号”不得不在寂寞的海底继续沉睡……

外国人疯狂盗捞 国宝流离失所

“水下考古”几乎是和“南海I号”同时出现的新名词,在这之前,中国在这一块一片空白。没有人手、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纵然粗略估计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不下2000余艘沉船,但也只能“望洋兴叹”。

不少外国盗宝者盯上了这块“海域”。1984年,英国人迈克·哈彻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找到了“哥德马尔森号”的资料。1752年冬,“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从中国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后,触礁沉没。 哈彻在南海海域探测到了这艘沉船: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总重达45公里,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VOC的青铜铸炮……哈彻将它们悄悄拉到公海,隐匿一年后,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沉宝交给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

bn6TF5DQrZoQlAIdGEQwYcquVmrBUjck2YkO9WLa.jpg

盗宝者迈克·哈彻和他打捞上来的中国瓷器

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片空白。万般无奈下,国家文物局派出了两位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他们携带了当年的“巨款”——3万美元,试图将国宝买回来!然而让人欲哭无泪的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中国人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格,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并且不断有人竞价,怀揣的3万美元形同废纸,20多万件珍贵的中国文物,就在中国专家们面前被人一一“夺走”,这是怎样不堪而悲愤的画面?但这场盗掘远没有结束!

 1999年,迈克·哈彻再次瞄上了南海深处的一艘清代沉船“泰兴号”,这艘满载珍宝的巨型沉船被称为“东方泰坦尼克”,船上载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员,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福建德化的瓷器。这百万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间的中国四大窑系,几乎件件都是精品,打捞上这么多瓷器的哈彻喜不自胜,但为了高价与利益,他在挑选出36.5万件精品后,下令砸碎了剩余的60余万件……在德国为期9天的拍卖中,哈彻收获了3000万美元的暴利。

1tuDjrXm3osyqxYo5QIVxldUiEK60TwCRdQOjyMt.jpg

迈克·哈彻和他打捞上来的数十万的中国瓷器

​迈克·哈彻的盗捞不过是冰山一角,美国退伍老兵费·格雷科、比利时人吕克·海曼斯都曾在这狂热的盗捞中分一杯羹,中国水下考古已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

拍卖空手而回:被逼出来的“水下考古”

3万美元连一次举牌资格都捞不到,眼睁睁看着我们国家被盗捞的文物被外国人拍走,这事深深刺激了中国,所以不久国家召集文物、司法及海事等各部门座谈,着手筹建中国水下考古队伍。中国历史博物馆便承担起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拓荒”的重任,于1987年成立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现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中心),并派人去荷兰、美国、日本学习水下考古。

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不顺利,据原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回忆,他们赴国外学习时一穷二白,没钱没技术没设备,连潜水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欧洲人天生体力好,又把潜水当作日常娱乐项目,所以当时过去的中国学员,刚刚在游泳池里训练了两周,便仓促跟着下海了。那时中国学员们甚至连合身的潜水服都没有,在水下待四五个小时,腿都快磨破了。

198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与澳大利亚阿得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合作,开办全国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由国家文物局召集来自福建、广东、山东、广西以及中国历史博物馆的11名考古人员参训。培训班在青岛开展为期3个月的理论学习和潜水训练,次年,在连江定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水下考古训练。

白礁是定海湾东北一个一二十平方米的荒礁,随潮水涨落时隐时现。上世纪80年代,当地渔民在白礁附近海域打捞了很多古瓷器走私贩卖。参加培训的学员们到白礁一号沉船遗址培训实习、调查试掘,下到水下12米处,发现了在海底散落的瓷器,遗址被破坏得差不多了,沉船只找到一块木板,瓷器已经快被盗完。被打捞出水的只剩下几百件瓷器,多是碗、盏,为宋元时期外销瓷。培训结束后,11名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人员,获得了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联合颁发的毕业证书。后来,他们都不孚众望地成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骨干力量。

1998年5月至6月,国家文物局又在连江定海开办第二期水下考古培训班,自主培养了20名水下考古人员。

“异想天开”的整体打捞

从1987年被发现,到1998年中国水下考古队伍的壮大,“南海1号”依旧静静地躺在它沉没的地方,关于它的传说始终撩拨着考古队员的心,但让它重见天日,似乎又遥遥无期。1999年,香港商人陈来发在香港创建了“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并发起募捐,无偿捐助港币120万元。得益于这笔捐助,2001年4月,12名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再次扬帆出海,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次行动对“南海1号”有了精确的定位。而这次新得出的最重要结论是:“南海Ⅰ号”保存的状况非常完整,大大超出了人们以往的想象。

在随后的几年里,考古队员断断续续下潜,对“南海1号”展开了细致的调查。首先可以肯定这是一艘在中国制造的“福船”,其制作船体的马尾松很可能就来自东南沿海。其次,这条远洋大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在相关的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古代信息,对于开展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贸易中的物质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碰撞研究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时,对于沉船,国外成熟的打捞方案是先在水底拆开编号,出水之后再来安装组合,但这一方案显然不适合保存如此完整的“南海Ⅰ号”。当考古人员正在未此事犯愁时,项目负责人崔勇偶然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画面:1936年6月,安阳小屯殷墟发掘迎来一次重要时刻。H127坑内密集甲骨堆积层被整体切割,运输到工作室内进行研究。现在来到殷墟,还能醒目地见到这个被整体切割带回的窖穴。考古学家李季先生曾称之:”明显居于整个发掘过程的最高点之一,它好像给我们一种远远超过其他的精神满足。“

看到这里,崔勇灵光一闪:为何不将“南海1号”也整体打捞出水?一百年前,学者胡适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如今放在这里真是再合适不过。崔勇这一假设石破天惊,真正实施起来简直千难万难。比如这么重的船用什么工具去捞?在海里泡了这么久的木船,一捞会不会散了?捞起来放哪儿?这样的想法,在整个世界水下考古史都找不到先例。

既然国外肆无忌惮地盗捞已经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地“逼”了出来,那么一艘珍贵的南宋沉船,也许是再次创造奇迹的动力。从2003年到2007年,为实现整体打捞经历了从概念方案到细化方案再到施工方案,也开了多次专家论证会。最后在2005年,整体打捞方案才确定下来。

2006年,打捞的关键——最终将“南海Ⅰ号”沉箱吊出水面、装载到“重任1601”驳船上4000吨浮吊“华天龙”号,由上海振华港机公司正式移交给广州打捞局。这座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浮吊,“上岗”后首个任务就是去整体打捞“南海Ⅰ号”。2007年正式进入打捞阶段,整个过程长达九个月 。至此,沉埋海底23米的古沉船,在被发现20多年之后,通过9个月的打捞,终于慢慢浮出了水面,露出了其真容。

如今,被整体打捞上岸的“南海1号”静静地躺在广东阳江博物馆里,这里坐落在著名的“十里银滩”上,风景优美。由于“南海1号”的存在,大多数人喜欢将这博物馆称为蕴藏珍宝的“水晶宫”,而这一次,“南海1号”再也无需担心被他人觊觎,遭受盗捞、破坏之险。

2013年11月,考古队员对躺在博物馆里的“南海1号”进行了正式发掘。除上部建筑和部分船板受损且甲板以上大部分缺失外,船体甲板以下保存较好,残存的14个隔舱内装满了文物,其中包含了数之不尽的瓷器、钱币、金银铜锡、竹木漆器等。截至到2019年8月,南海I号船舱内货物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南海1号”在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信息。巨量外销瓷、大量手工艺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众多金银铜货币的发现,显示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涉及到海外贸易体系当中。所有这些,都彰显了南宋时期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历史见证。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水下考古,十大考古发现,,沉船,打捞,中国水下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沉船 打捞 中国
下一篇:英华人艺术机构向英国医院捐赠3万个口罩_盖伊和圣托马斯国民保健信托基金会--托马斯-乔治-基金会||上一篇:党辉:用传统语言叙述当下场域_党辉-新派中国画-综合绘画-西安美院-赵振川--艺术-作品-尺寸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