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索福尼斯巴:在男权至上、大师辈出的时代,她的创作之路灿如夏花_女性艺术家-文艺复兴-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自画像--作品-创作

编辑:于晓伟 来源:雅昌
 
1624年,巴洛克艺术三杰之一、佛兰德斯画家凡·戴克拜访了一位意大利画坛的前辈,并为她创作了一幅肖像

1624年,巴洛克艺术三杰之一、佛兰德斯画家凡·戴克拜访了一位意大利画坛的前辈,并为她创作了一幅肖像画。当时,这位已是耄耋高龄、双目近乎完全失明的老人半是指点、半是玩笑地道:“不要用顶光,这样我的皱纹就不会太明显。”

这位幽默可爱的老太太是文艺复兴时期成就最显赫的女画家。她才华横溢、敏锐慧黠,用她的巨大成功为更多女性从事职业艺术家之路开拓了先河,且一生活得明明白白,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成熟与理性。

她有个长长的、但应为我们牢记和敬仰的名字——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

eJ5QpnNB6fN9DNCJMkJ8NIZKktZTL1G6jlW5c7HW.jpg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肖像》,凡·戴克,1624年,布面油画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一个小贵族家庭,良好的家境使她无需为稻粱谋,且有幸接受了良好教育。在她13岁时,父亲还特意把她和妹妹艾琳娜送到当地一位名叫贝纳蒂诺·坎皮的画家那里学习绘画。

这开启了男老师带女学生的先例,索福更是从13岁一口气画到了93岁。天赋、勤奋加长寿,使索福在16至17世纪那样一个男权至上、大师辈出的时代,脱颖而出。

GQifbsfX0AGembvibuvW3zE1IIz7MRcnlVoOB1ns.jpg

索福尼斯巴作品:十三四岁时的索福与保姆

她的作品以肖像画为主,其中自画像又占了大部分,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即使与艺术史上的自画像大师丟勒、梵高、伦勃朗等人相比也毫不逊色,这些作品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女性自画像作品。

0kzIYvdVf2Di0VriQevIyOXNBv9zFWH1DQPwpDrJ.jpg

索福尼斯巴作品:《自画像与画架上的奉献图样》,1556年,现藏于波兰兰库特博物馆

这幅《自画像与画架上的奉献图样》,创作灵感来自被誉为“自画像之父”的丟勒在1500年所作的《穿皮毛领子外衣的自画像》,丟勒为这幅画题词道:“我,来自纽伦堡的阿尔布列席特·丟勒,以此方式,在28岁时用持久的颜料画成”。而索福这幅自画像上也有类似题词:“我,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单身,比得上缪斯和阿佩利斯,演唱我的歌和操作我的颜料。”

索福对自己的绘画才华的高度自信,可见一斑,而这种自信也并非盲目骄傲——此时她刚满25岁,已经在欧洲闯出了自己的名号,其作品被公认为可与提香相提并论。

C4MIJW1I8esQyWUJVfZpZ90ETTN3OTl8XTGdnRZt.jpg

索福尼斯巴作品:《自画像》,1556年,羊皮纸油画

索福之所以选择肖像画、尤其是自画像作为创作主题,是因为当时的女性不被允许进行解剖学研究及裸体模特的写生练习,从事宏大的宗教和历史题材创作也几乎不可能实现,只能禁锢于镜子前的自我摹写,或是静物画创作。幸运的是,这种性别歧视没有成为索福的绊脚石,反而成就了她的创作之路。

vx8Kc6uJR9ph3K27Gg8nOKlUFUmxHaCKJm3uFQME.jpg

索福尼斯巴为母亲所画的肖像

比如,索福有很多写生作品是为家庭成员绘制肖像。在她笔下,这些为她作模特的家人都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状态,使得索福的作品自然而生动。要知道,当时的肖像画大多拘谨呆板,比如儿童多是僵硬、恭顺的姿态,或是作为天使的形象出现,而索福轻松愉悦的创作,催生了一种新的绘画风格。

uoAyGkhaDcjIBYL8spziZCoJx1yJp7fLfKl65FxQ.jpg

索福尼斯巴作品:《被螃蟹咬到的哭泣的小男孩》

《被螃蟹咬到的哭泣的小男孩》,描绘的是一个被螃蟹咬到手指的小男孩正在哭泣,旁边的小女孩一手搭在他的肩上,微笑着安慰他,两人面前有一个装满螃蟹的篮子。

这是索福根据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意愿所作——16世纪50年代,她在罗马期间,时常得到大师的指导。索福在这幅画中,着重描绘了她那正在哭泣的弟弟。这个可爱、可怜又可乐的小弟弟形象,穿越到五百年后的今天,依然生动而接地气。

BP8xqsRHGTMTf3sRB3feKAO6fETJTbIIjXQ3E4eC.jpg

索福尼斯巴作品:《捧书的自画像》,1554年

再比如,索福在自画像中,或许也在生活中,从她的服饰和发型上,把自己塑造成一位高贵、庄重、冷静的女性:黑色或接近黑色的短上衣,里面搭配有白色蕾丝边的高领衣服;发型通常是中分,发辫整齐地盘在脑后,简朴而高雅。

在她的时代,奢华的服装和珠宝是贵族女子炫耀的资本,但索福有意避免了这些在传统上被认为是与女性密不可分的东西。从两性在服饰方面的偏好来讲,她更接近于这一时期的男性——那些直立在颈项下的白色衣领,意味着永不满足和旺盛的精力,暗示着她的贵族地位,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掌控。

LENuAuQD3YIUowAFChXrkhl3MrEPGHyJEKeJtZir.jpg

29岁时的索福巴斯巴自画像,左边的模糊人像是已去世的保姆

即使在今天,未婚的成功女性也容易引起男士们的焦虑,何况是500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索福在自画像中的庄重、独立、沉着、成熟的形象,无疑为她带来了某种危险,而索福的慧黠之处在于,她在“没有女人味”和“像男人”之间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平衡点:与其说有太多阳刚之气而有冒犯之意,不如说她是借此传达对艺术的坚定追求。

面对这些自画像,男性评论家们会迷惑、会迟疑,进而观点模糊,这使得索福获得了两性之间的安全空间——她成功规避了社会体系的制约,然后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才华发展到最佳。

xcxCZdYIvQaIdpZMjXAGCc5dp17KYMPpPM0X0LtF.jpg

索福尼斯巴为家人所作的肖像画

更难得是,即使只能局限于肖像画创作,索福笔下的形象却都有某种典型的社会隐喻,记录的是那个时代的某个剪影,这正是一个严肃艺术家的直觉与使命。

J9suGEx0PaWaARh23jp0vLTd82Vr2qGYtCGaVmhU.jpg

索福尼斯巴作品:《下棋》

这幅《下棋》被看作是早期风俗画的范例:安圭索拉三姐妹正在下棋,右边的密涅瓦举起右手,承认自己输了这场游戏,妹妹欧罗巴有点幸灾乐祸地看着她,姐姐露西亚从容不迫地微笑着,看向画布外的某位观者,一旁的家庭女教师温柔地看着她们。无论服饰的细节,还是人物的表情,都恰到好处,每个人的个性、心理活动和彼此之间的互动,都跃然纸上,生动有趣。

这幅作品还有更深一层的喻义——国际象棋的主要规则在15世纪后期发生变化,至16世纪初固定下来,即现代国际象棋的模式。其中,王后在棋盘中成为最有权力者,无论水平、垂直还是对角,在任意方向上可以任意行走。这种新的游戏规则赋予王后比国王更崇高的地位,从而把游戏中隐喻的权力争夺带入了两性博弈的意味。

何况,《下棋》中的参与者和观看者都是女性,因此,索福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表现女性的智慧。

jISdeHWrx9n86x5MazDliValfzVYDFtHsOGftORM.jpg

索福尼斯巴为家人所作的肖像画

在索福为父亲和弟妹所作的这一幅肖像画里,一家之主阿米卡尔·安圭索拉坐在正中间,女儿密涅瓦站在他的侧后方,他面对着儿子阿斯德鲁巴莱并搂抱着他。三者的位置和互动昭示了那个时代典型的家庭关系——密涅瓦被她的父亲和弟弟忽视了,她只是这对亲密父子的陪衬和附庸。阿米卡尔并非不爱女儿,但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儿子阿斯德鲁巴莱显然承载了他几乎全部的希望——他将传承家姓并继承家产。

rZvM0w1hH7QnuZg18hzjJdbsxmTwixAtFzJA0S6D.jpg

七十八岁时的索福尼斯巴自画像

有趣的是,在那个男权至上的环境里,索福竟没有承受大龄剩女和舆论逼婚的尴尬,奇迹般得到那个时代的厚爱,以及异性的尊重和包容。她在西班牙王室做了12年宫廷画师,成为享誉欧洲的画家,名利双收,然后直到39岁,才嫁给了一个西西里的贵族。她的老板——国王菲利普二世不但主持了她的婚礼,还慷慨地送了她一大笔嫁妆。

可惜,这位西西里老兄9年后死于肆虐欧洲的黑死病。而索福也没有就此抱着贞节牌坊当烈女,她爱上了一个意大利船长,大大方方地追求他,于48岁时再婚,从此快乐地与他生活在一起,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L1zTuBReE3YllgdKq2WV9Hf3GephY8XRtgjC6P4f.jpg

八十八岁时的索福尼斯巴自画像

1625年,索福去世,享年93岁。在她诞辰100岁的纪念日,丈夫奥拉齐奥·罗梅利诺为她撰写了一篇深情的铭文——

“索福尼巴斯,我的妻子,世界杰出女性之一,她在描绘男人形象方面表现很出色。失去这样一份伟大的爱,奥拉齐奥·罗梅利诺很悲伤,1632年,他以此向这个伟大的女人献出一份小小的敬意。”

结语:

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对艺术的追求更为“路漫漫其修远兮”。但索福没有怨天尤人,她对自己的才华有清醒、理智的认知,知道如何在社会规则的藩篱下,为自己争取最有利的创作空间,就像她的自画像——如此谨慎敏锐,又如此慧黠活泼。在生命的任何一个时期,她始终目光坚定,仿佛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从来不需要张牙舞爪,而是基于不断突破自我的温和、自信与从容。


关键字: 内容标签:凡·戴克,女性艺术家,文艺复兴,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自画像,,作品,创作凡·戴克 女性艺术家 文艺复兴 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 自画像 作品 创作
下一篇:2019年3月AAC艺术中国月度观察报告之年度艺术家:章犇_看不见的城市-章犇-艾米李画廊--作品-艺术家-黄山||上一篇:115万艺考生必过帖上线_速收!_艺考-中国美术学院-校考-统考--文化课-美院-高考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