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余友涵:画“圆”的过程_抽象绘画-香格纳画廊--作品-表现主义-丙烯

编辑:罗书银 来源:雅昌网
 
今年春季,香格纳画廊将推出余友涵在北京空间的第一次个展“循·游”,呈现其创作于2010年代的代表

今年春季,香格纳画廊将推出余友涵在北京空间的第一次个展“循 · 游”,呈现其创作于2010年代的代表性抽象作品。

这位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和政治波普风格的重要开创者之一的艺术家,对各种视觉手法的持续探索,曾对当时的文化情形带来了较大冲击,影响并感染了一代年轻艺术家。

9v19bnzKXcb0k6bLNbSohHUsNg1MwDCiITy60DFE.png

艺术家余友涵,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余友涵可以说是最早自觉进行“先锋艺术实验”的中国艺术家。

早在70年代初开始,其绘画就已呈现出表现主义风格。

虽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20世纪初,但直到80年代,才开始盛行。

而在国内,直到70年代末的“伤痕美术”,才在一些艺术家的画面中看到“表现主义”的特点,至“85新潮美术”运动时,国内才有真正意义的表现主义绘画出现。

与所有“艺术大师”一样,余友涵从小就热爱绘画:住的弄堂墙壁上画“飞机打仗”的图画,上学之后“承包”学校的黑板报等等,大概从这时开始,他就已经展现出了绘画方面的过人之处。

但余友涵的学艺之路并不顺利,他没有顺利考上美术中专学校。

​高二,他去参军,在这段时间里,他几乎利用所有的休息时间来画人物写生,风景素描等等。

1965年,从部队退役之后,余友涵决定重新报考大学,这次,他顺利考上了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但在当时为数不多的可选择专业中,他只能选择陶瓷,而且在当时环境下,他并不被鼓励继续画画。紧接着“文革”到来,他上了一年美院之后,真正的在校学艺生涯便从此结束了。

nA3CDRuEZe3ISSsUYq0gBpJ6rmyge8BIQChYzPvy.jpg

余友涵 | 沈蓉 | 1973 | 纸上油画 | 38x33cm,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因此余友涵没有一位严格意义上可以称之为绘画老师的人。但是早期印象派大师,以及中国二十世纪大师林风眠、刘海粟和吴大羽等,都曾在他学艺路上留下烙印。

1973年,余友涵被分配到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担任老师。也是从这时开始,余友涵花了很长时间对梵高、塞尚、莫奈等大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在1973年至1985期间,画大量的风景和人物写生,这样的训练为他的绘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他训练自己绘画的方式是通过将自己的作品与大师作品相互比对:有机会找到大师的高质量画册时,他画完一幅画,将作品放在地上,便拿出画册进行比对,观察两者的区别,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因此当时的作品大多呈现出塞尚的“表现主义”风格。现在看来这些早期的作品虽然透露出艺术家不太成熟的构思、笔触等,但却记录了他最早学习艺术的宝贵过程。

gWm64rzWGSrQVvSlACr9vIYq2uw8wnvgjo4RjaHw.jpg

余友涵 | 湖南路 | 1977 | 纸上油画 | 39x44cm,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学习过程之后,余友涵开始试图在创作中加入一些自己的东西。

大约80年代初开始,其绘画风格从早期的“印象派”,“表现主义”色彩的风景、人物写生,开始往抽象主义转变。

受《道德经》的影响,“老子思想”逐渐成为余友涵的精神导师。并内化成其抽象绘画的主导核心。而画风的转变则与一次观看吴大羽展览的直接经历有关。

在经过四、五年的探索之后,余友涵终于找到了其最早的抽象作品“圆”系列。这批作品首次于1985年的一次联展中得到呈现。

yfgf9kSy8jiShcWHdEAgqiMWNNzvcWtTUYSRNb0Y.jpg

余友涵与其创作于1986年的抽象“圆”绘画,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余友涵表示:“老子的自然无为的主张,与我的个性比较合拍。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智慧:朴素、含蓄。从而使得中国的艺术呈现出优美、典雅、自然的特点。既反对自然主义,也反对装腔作势和过火的炫耀技巧。”

长时间对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研究,使余友涵深刻意识到:绘画作品“不能仅仅只有一个直观的形式美,或单一的浮躁的情绪,必须寻求能把高度概括的情感与理念结合起来的形象。”这在很长时间里成为余友涵抽象绘画追求的目标。

VYSKML7pWFiQMp49wj56t85nAAuZz74nSDp0gcdZ.png

80年代余友涵位于上海长乐路的工作室,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因此“圆”成为了他的抽象表现的主要形象:“圆”的安定感——它既可以是“始”,也可以是“终”;既寓意“一瞬”,也表达“永恒”;它可以被看作一个“点”,也可以看作无穷大的面,同时代表着微观与宏观;它象征着循环运动,也暗示收缩与膨胀的运动。从80年代开始,画“圆”成为余友涵艺术创作历程的关键点。

K8w1SpmkE7q9nV3dm15CmJa7DpGFNoyuRNhOjES8.jpg

1993年余友涵代表中国首次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抽象艺术中间的波普实验

最早余友涵的抽象实验,对他而言,是一种“出世”,他希望作品与世界是脱离关系的。进入80年代后期,受社会变化的影响,余友涵开始转向波普艺术。在其波普作品中,常常会出现两个对立的元素。比如东方与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画是将“毛”的形象与西方其他一些形象,如影视明星惠特尼·休斯顿并置等。

在余友涵看来,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人文政治环境总是存在对立的势力。所以他采用这样的符号形式来表达他对于世界的认识。

某种程度上,这是余友涵“出世”的一种表现。他谈到:“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形态都处于一种转变中,我感觉自己再继续画‘圆’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就停止了。”

在这段时间,余友涵画过很多“毛”有关的肖像:《毛主席像》、《后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和惠特尼》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是:在“毛”的肖像上加上一些花的形象。这在他看来,是尝试在人的“神性”上增加一种“人性”的色彩。

WGpSVgEDnOiPspJHSu6S8C6bjJrIAX6aSKxomW3Q.jpg

著名收藏家乌里·希克(Uli Sigg)家中的余友涵作品,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很快,这一系列符号式的有趣绘画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比如著名的瑞士收藏家乌里·希克就收藏了他这个时期的一幅“毛肖像”作品。

QQhfGSYJ5ROb8o83qSVngMZuoKy08MwC1BSdB48h.jpg

余友涵 | 2011-5 | 布上丙烯 | 172 x 142 cm | 2011,图片由香格纳画廊提供

大约在2010年前后,余友涵重新转向了抽象绘画的探索,再次回到了他的“圆”系列。

然而,时隔二十年,当年具有先锋性,观念性的抽象系列“圆”,退而转变成对更加成熟的纯艺术探索过程。

一个最大的转变则是:他的画从早期的“黑白圆”开始过渡到“彩色圆”。余友涵多年的挚友及长期观察者薄小波认为:这样的过渡体现出一种“文化意识”向“绘画意识”的转变。

go4lOlcHrFunz0kWi84am3tqu64h4HqbFLg4mnGq.png

余友涵 《2013.06.12》 2013 布上丙烯 166x180cm

如果说早期余友涵画黑白的“圆”时,主要还是出于文化方面的考虑。是对国门打开后兴奋的“西方”热情的一种冷静的反思。显示出余友涵艺术气质中的理性成分。至“彩色圆”,他的表现显得更加自信与成熟,他不再需要“黑白圆”所表达的文化含义来支持他的绘画,而更加迷恋于绘画专业语言所表达的更纯的感觉。

AFvri3uyUtqPWkLxUF2o3OoP0ph1exhISW8YZ0ed.png

余友涵 《2015.1.25》 2015 布上丙烯 120x120cm

如今,“圆”对于余友涵而言,已经退去了最初赋予它的多重文化含义,似乎又再次回到了最初学画时塞尚等艺术家的道路上。但已经内化成属于他自己的有关绘画语言的纯粹探索。

而再回首,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余友涵的艺术创作历程似乎也是一个不断画“圆”的过程。


关键字: 内容标签:余友涵,抽象绘画,香格纳画廊,,作品,表现主义,丙烯余友涵 抽象绘画 香格纳画廊 作品 表现主义 丙烯
下一篇:通知!鲁迅美院2020年本科艺考调整方案公布_鲁迅美术学院--缴费-组织-辽宁省||上一篇:为什么卡拉瓦乔爱画小鲜肉半裸写真?_卡拉瓦乔--蜥蜴-罗马-红衣主教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