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毕加索《亚维农少女》:驱邪或是与马蒂斯相杀相爱?_毕加索-面具-马蒂斯--马蒂斯-创作-巴黎

编辑:陈小利 来源:雅昌网
 
1956年盛夏,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尼斯的一间画室里,面对难耐的酷热及聚光灯的强烈辐射,毕加索光着膀子

1956年盛夏,在法国南部海滨城市尼斯的一间画室里,面对难耐的酷热及聚光灯的强烈辐射,毕加索光着膀子,从容不迫地在已创作好的画上不断地叠加上新的色彩、新的笔触,我们的心随笔尖划过画板而跳动,你无法预料到他下一笔画的是什么,一笔一笔地叠加并颠覆之前的创作,不到最后一秒,你不会知道它是什么~:一朵花先是变成一条鱼,接着变成一个美人,然后变成一只公鸡,最后变成了牧神——这是纪录片《毕加索的秘密》中的一幕,他那旺盛的创作精力令人惊讶,尽管毕加索早已享誉世界、已是暮年,整个作画过程好似悬疑电影一般,扣人心弦。

KMWhP8v2aS07oLZgOWSZWW1AGdGPU3i9bAL2cRgi.jpg

毕加索《女人头像》,1962年

本次展览展出作品

纪录片中的这件毕加索《牧神》目前正在参展由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联合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巴黎毕加索美术馆举办“毕加索与纸的艺术”特展,展览将持续至4月13日。展览展出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约300件作品,包括绘画、拼贴画、剪纸等。其中,重点展品还包括画家的立体派纸本拼贴画、为《亚维农的少女》绘制的草稿、《格尔尼卡》创作初期的研究手稿、部分油画作品以及纪录片脚本等相关文献资料。

8qoXfXEWRnOeSnTfi03Bv3kqP9ZukmmN7yut8KJn.jpg

毕加索《自画像》1918年

本次展览展出作品

毕加索,天才、疯子、二十世纪西方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在他8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毕加索风格多变、创作数以万计的艺术作品,从蓝色时期到玫瑰时期,从立体派到新古典,继而走向超现实、走向抽象,他如同现代主义的魔法师、艺术史的概括者。

不过,毕加索的艺术生涯,从来就不是平滑上升的曲线,而是只有一次阶梯跳跃的直线。这次跳跃,让他从武林高手,一跃成为一代宗师。

这个转折点,就是所谓的“立体派时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毕加索风格的转变呢?

7E1KICOc3vVQhvEMYRWvAtbcceISrkilBkaJXPrt.jpg

毕加索《静坐的女人(朵拉)》 1938年

展览现场

在毕加索情人之一多拉·玛尔(Dora Maar)看来,有五种因素决定了毕加索的绘画风格:他热恋的女人,作为催化剂的诗和诗人们,他生活的地方,一个提供羡慕和理解的朋友圈,以及他形影不离的爱犬。

或许,我们很有必要重访20世纪初的蒙马特区,因为那个地方闪耀着艺术家的梦想。

CvAbkTIYY2Na1dKGc04G8XZqfaGMMFLz12sQWEtz.jpg

展览现场

那时,毕加索刚刚来到巴黎,没有名声,生活贫困,居住在拉维尼昂街13号的“洗衣船”。 在“洗衣舫”岁月里,毕加索与费尔南德·奥利维尔(Fernande Olivier)坠入情网,他与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等人讨论文学与艺术,随即又将话题扩展到哲学、数学、科技、政治及其他方面。

1AKTgDbOTMyuKNvdfRFytTK7XmqtaF0m5gj9sc2p.png

葛楚‧斯泰因(Gertrude Stein)

毕加索自从十九岁到巴黎,结交的大多是作家而非画家,最直接的影响是,他们为毕加索在法国文化圈迅速拓宽人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比如阿波利纳尔和萨尔蒙主编先锋文学期刊《诗歌与散文》,在一次杂志晚会上,他们就将毕加索介绍给法国诗人和艺术评论家莫里斯・雷纳尔、法国作家亨利·皮埃尔·罗谢等人,而后者又将毕加索介绍给美国著名文学家、收藏家、二十世纪巴黎艺文盛景的推手——葛楚‧斯泰因(Gertrude Stein)和李奧‧史坦兄妹。斯泰因兄妹初次造访毕加索的工作室就购买了价值800法郎的作品,对于当时需要烧掉自己画稿用于取暖的毕加索来说,这着实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认可。

马蒂斯

1906年,在葛楚‧斯泰因的介绍下,毕加索与马蒂斯在她家沙龙上初次相见。毕加索情人费尔南德・奥莉维埃回忆起这次会面: “一派艺术大师的风度,相貌端正,生着茂密的红色胡子。同时,在他那副大眼镜的后面,似乎隐藏着他的话语的确切含义。他开口讲话时,总是要细心地选择词藻…那次会面时,他潇洒自若,而毕加索在这种场合总是有点沉闷拘束(刚到法国,法语不够流畅)。马蒂斯却气派十足。”我们可以想见,马蒂斯给人留下了沉稳、内敛、思路清晰的良好印象。这让好胜的毕加索一直耿耿于怀。

1KChnL6jgbVKlCJXjU18EDgFiZ8rwE8PrebFbZFG.png

毕加索的静物《水瓶、碗和柠檬》,马蒂斯收藏

关系微妙的两人,他们还是遵从了艺术家们互换作品的传统。据说在挑选作品时,双方不选自己觉得好的作品,而是选择对方最乏味的作品,以证明对方的平庸。马蒂斯挑选了毕加索的一幅水罐与柠檬的静物画,而毕加索则选择了一幅马蒂斯女儿的肖像。

iI9pXGGPdrjZg5xvJoi2vXwFaLrJEQ63XJDmQmHf.png

马蒂斯的女儿肖像《玛格丽特》 ,毕加索收藏

从此,两人长达一生的“相爱相杀”就此开始。艺术才华势均力敌的马蒂斯和毕加索和各自代表的‘野兽派’和‘立体主义’,正是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关系和唯恐被超越产生的危机感中,他俩的艺术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很多创作都成为对方新作的一种回应,毕加索《亚维农少女》便是一例。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亚维农少女,毕加索,面具,马蒂斯,,马蒂斯,创作,巴黎亚维农少女 毕加索 面具 马蒂斯 马蒂斯 创作 巴黎
下一篇:“隔离”在家的策展人:写作、反思、调整计划_孙振华-新冠状病毒-王春辰-策展人-隔离--艺术-线上-武汉||上一篇:马美玲:疫情之下_如何在“危机”中寻找提升良策_马美玲--市场-艺术网-影响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