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纸上性情——三十年代民国文人那些事儿_民国文人-胡适-蔡元培--周汝昌-红学-大师

编辑:刘龙 来源:雅昌网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大师林立、大师辈出的年代。那时的国家积贫积弱,有识之士负笈留洋,为了国家与民族

EjwMM9zUV3fnatHoFD0Ux0j6r7AcU2q4djs7QlV1.jpg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大师林立、大师辈出的年代。那时的国家积贫积弱,有识之士负笈留洋,为了国家与民族,变法图存,发愤图强。文人受传统诗书的滋养,他们有着非常深厚的国学功底,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其时西风东渐,或出国留学,或苦读西洋经典,故而才涌现出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大家。

不管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绘画、音乐)、教育、实业等各个领域,都有如雷贯耳的名字永载史册,像严复、辜鸿铭、康有为、张元济、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独秀、弘一、鲁迅、沈尹默、陈寅恪、胡适、赵元任、顾颉刚、梁漱溟、钱穆、潘光旦、傅雷、钱钟书等等。他们一个个都是风标独立、个性粲然之人物。他们的道德文章、他们的传奇经历以及他们的轶事逸话,都成了后辈心口相传、书之不尽的永恒话题。

但在这个璨若星河的时代里,究竟谁才最有资格被称为“大师”,当时人们对大师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看看陈寅恪在王国维墓碑上题写的《王静安先生遗书序》中所说的一段话:“自昔大师巨子,其美系于民族盛衰学术兴废者,不仅在能续先哲将坠之业,为其托命之人,而尤在能开拓学术之区宇,补前修所未逮,故其著作可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以规则也。”其中提出了衡量大师的三点标准:

第一,学问是否具有开拓性。

第二,如果没有开拓,但如果能弥补前人没有达到的境地,也很了不起。

第三,由于你的著作和思想改变了一大批人,转移了一时之风气。

陈寅恪认为只要能达到其中一项,就可以称之为大师。

“中国唯二好人”蔡元培

OpNEmkJDDVw9yf1djxA0qiJaNjzRlhVkmyDDJKdp.jpg

蔡元培

如果以这个标准,蔡元培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大师。蔡元培以北大校长的身份而被我们熟知,但实际上他在北大担任校长的时间并不长,从这张任命状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是从1917年1月正式上任,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就提出辞呈,真正在北大的时间不到两年半。但他给北大带来的影响,和给北大定下的基调,绵延百年一直影响至今。

7W39vhmSmfVdeI3J4VdQCdDPGEuk1IECiFULFo96.jpg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的委任状

可以说蔡和北大是相互成就。北大因为有蔡元培,从此确立了现代传统的风格,而蔡元培也因为北大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最早是晚清系统中的文人,17岁考得秀才,22岁中举,25岁殿试中进士,被点位翰林院庶吉士,在科举仕途上非常顺遂,不像康有为、洪秀全这些科举的失意者,蔡元培是科举制度的获益者。往往像这样比较顺的人,是没有改造社会的动力的。而蔡元培却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先觉者,他反对清政府,毅然决然投身于革命,很早加入同盟会,跟孙中山成立了民国。

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由于大量官二代和富二代聚集,学校里乌烟瘴气、学风不正。最初很多人不看好蔡元培的改革,但是他根据“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之意”的方针,第一时间请来了陈独秀,陈独秀的作风非常得泼辣,敢作敢为,是一个优缺点都非常鲜明的人,蔡元培想让大改变北大乌烟瘴气的风气。

h87p5KkYPVPzAuibov7HEf3vvtvf6BFo1Wx9C2Mt.jpg

陈独秀

陈独秀当时在上海办《新青年》,经蔡元培三顾茅庐,才同意北上,并把《新青年》带到了北大,这本杂志后来改变了北大的青年学生,才爆发了后来的五四运动。蔡元培虽然不是五四运动的旗手,但他却是这场运动的支持者。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对蔡元培曾有这样的评价:“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等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以外,找不出第二个人。”蔡元培就是这样一位转一时之风气的人。

thqdJdD5QdWXI28zT3DgNjuJ1x8r9dMVt3jVcm0A.jpeg

ElELUxmIpbKmd09ScUqXeGdXmI6lZYX5KlMsmSFG.jpg

五四运动景象

而且蔡元培在当北大校长时,只问学问高低,不问政治背景和倾向,只要对年轻人有益,就会请来当老师,而且还会用一些非常手段。比如陈独秀,他虽然曾经留学日本,但是没有过硬的学位。为了让他能到北大教书,蔡元培还特地为他伪造了文凭,像今天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又比如梁漱溟,梁早年考北大失利,但是他的一篇文章《究元决疑论》被蔡元培看中,于是替他写信让梁漱溟到北大做教授,连梁漱溟自己都不敢相信,后来成就一番佳话。

BSFCPNFp0RLSngiLCaEDinKJ7AJ22aL0XsBDqLpH.jpg

辜鸿铭

还有辜鸿铭,他从小生在南阳,12岁时被带到苏格兰读书,此后还留学法国、德国,精通9种语言,先后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回国后,辜鸿铭成为张之洞幕僚,还娶了一个日本老婆。所以辜鸿铭概括自己的一生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

在晚晴时代,辜鸿铭学问很大,最早把论语、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翻译成英文。但是他的思想非常落后,非常迷恋清朝的种种制度,比如一夫多妻、小脚、皇权等,所以他到死都留着辫子,令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不齿与他为伍。但即便如此,蔡元培还是顶住压力请他到北大教书,所以辜鸿铭才说“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是我。因为蔡先生点了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的官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WvMCqz8Bs8TJQHESbjKHE7qGBcutDtRvslpof8I4.jpg

辜鸿铭的中文是中年回国后恶补的,所以他的书法,看似略显生疏,从风格结构上也无流派渊源,但线条苍茫而凝练,章法行气间,有一种烂漫天真的韵致。

释文:“宫保大人阁下:遵示奉上梅译函,惟鄙见不如径晤正使,以免别生枝节为妥。肃复。敬请 均安!汤生 谨肃(初三)”

胡适与周汝昌的红楼情结

说到蔡元培和陈独秀,不得不提到的还有胡适。陈独秀答应去北大之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当时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博的胡适,陈和胡在新文化文学改革上理念相同,三个人在北大联手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

ukzcWIDBhEBXdRb19tj4kedM0kIT6fBq9FIMpMOt.jpg

胡适

胡适最初来到北大,工资是260块大洋,这笔钱在当时可算得上一笔巨款,因为当时就算是一套北京的四合院也“只要”一千多大洋。而且毛主席当时在北大做管理员时,工资只有8块大洋;一个黄包车工人一个月工资仅有3-5块大洋。可见那时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推崇。

胡适不仅人帅,人缘也很好,因此与很多人有过通信,也产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1947年,一个名叫周汝昌的学生在燕京大学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书。顿时,这位学生热血沸腾,就像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的遗址。书是本诗集,作者是郭敏——曹雪芹的好友。这本诗集中,有六首诗直接咏及曹雪芹,因此,很多红学研究者都钟情于这本书。殊不知,已取得一定红学成就的胡适,就对这本书垂青已久,只是一直没有找到。

fhrMN6yw4LdEMPahCSldYSLRQa9BWRKQl0wOdClZ.jpeg

周汝昌

得到这本珍贵的诗集后,周汝昌依据书中的内容,写了一篇红学文章,并很快发表在当时的《民国日报》上。这篇文章引起了小小的轰动,吸引了诸多红学人的目光,其中的论点既有新意、也有让人怀疑的缺漏。四方红学者纷纷著文或支持,或质疑。终于,胡适也忍不住了,主动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胡适对周汝昌的考证同意了一半,批判了另一半。接到胡适的信,周汝昌激动万分——大学者胡适竟然给一个小辈写信。很快,这封信也发表在报纸。

BrJgB6erlmuwKgn2NMyTPbdjMpY5zldYEpyOWTN8.jpg

胡适与周汝昌的通信

收到胡适的信之后,周汝昌及时地写了回信,在信中,他系统地解释了自己的观点。胡适很快也有了回信,从各方面分析自己的考证,并批驳周汝昌不合理的论点。当时,周汝昌年轻气盛,不知言语轻重,收到胡适的信就回信与之辩论,同时,对于他们认同的观点则做深入的探讨。就这样,一来二往,两年间,胡适一共给周汝昌写了六封信。胡适写给周汝昌的六封信,进一步激发了周汝昌对红学的兴趣,他在心中默默承诺:一定要把这些红学中不解的问题搞清楚。

不久,鉴于研究,周汝昌冒昧地向胡适借甲戌本的《红楼梦》。此时周胡虽然书信往来,却从未见过面,可胡适毫不含糊地把自己收藏的极珍贵的甲戌本,托人带给周汝昌。收到胡适托人带来的书,看着包裹书的纸上写着“燕京大学四楼周汝昌先生收”,周汝昌甚为感动,当时胡适已在文坛享誉四方,对一个学生如此尊重——这不但是尊重一个年轻的学生,更是对学术的崇敬,终成一代红学大师。

“南社”文人相轻的朋友圈

ipPqv0P7s7H2NMwPPmUqYEI2m1SZwkawMe3bGVlL.jpg

范烟桥、周瘦鹃和陆澹安​

除了这类比较正式的信外,书信里还反映了当时文人社交圈子和喜怒哀乐。比如这封“南社”成员范烟桥写给陆澹安的新就记录了这样一场闹剧。1964年5月16日,朱大可、朱其石兄弟与平襟亚等老辈文人,在上海酒馆为周瘦鹃、陶冷月、郑逸梅举办70大寿的雅集。

陈巨来从朱大可、朱其石处得知雅集的举办,便表示也要来参加。这话传到周瘦鹃耳里,不乐意了,并说,有他无我之类的言语。没办法之下,兄弟俩只能对陈巨来撒谎说,雅集取消了。

W2CSSZaZqar42kCX3PdR5RERqsuUl6Ylep9AuwkM.jpg

范烟桥给陆澹安的信

1年之后,陈巨来在陶冷月的家里看到了当天的合影,才恍然大悟。而在陈巨来后面的回忆文章里,对周瘦鹃也说了很多不痛不痒的话语。由此可见文人相轻的传统在何种时代都在不断上演。

今天回望这些书信,从书信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到流淌其中的友情和人与人的温情,这在语音、动图回复的今天来说,极为有温度。

更多内容请收看完整视频:

an3Y6gqDhWenSyR1VXX70akPoS8MuZYV2G3koGhK.png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法,民国文人,胡适,蔡元培,,周汝昌,红学,大师书法 民国文人 胡适 蔡元培 周汝昌 红学 大师
下一篇:大都会出展马远_赵孟頫_董源作品_让您“近距离观察中国书画”_古代绘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董源-观看方式-赵孟頫-近距-观看-近距离||上一篇:缔造历史:《寄生虫》获奥斯卡最佳影片_最佳影片奖--美国-小丑-影片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