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导语:从《遗石》唐陵系列到《寻石记》固石》系列,杨杰的创作母题始终围绕石头,其中的变与不变线索渐渐清晰。
从历史的荒凉之美到原石的朴素孤单,从观念到情绪再到观念,杨杰在现代水墨的探索中独行多年。2019年秋天,他的第二次个展《寻石记》结束之后,他开始试图转向新的趋势。
何去何从——远方120x70cm
何人何地何时-何去何从120x90cm
何去何从--远方120x90cm
唐陵系列:...最后,我只能寂寞地瞪视着你离去...160x180x3=480cm
唐陵系列:岁月石化的过程160x180x3=480cm
2015唐陵系列之一97x76cm绢本
风在动 它未动72x93cm
唐陵系列:历史的苍凉
2010年,杨杰在西安美院上学期间,行走在西安周边的帝陵墓冢。这似乎是西安学术圈的约定俗成,师生们总要考察这些迷人的、伟大的历史遗存。所谓寻找本土文化符号。
也许他本人性格就有着孤独、孤寂的个性,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及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国画该怎么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理念和表达。
犹如批评家王林所言:“在权力和资本左右一切的中国,知识分子早已退居边缘,其唯一地盘只剩下了历史领域——考据、见证、纪录与阐释。所以,捍卫历史记忆成为中国民间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艺术家最重要的责任。”对别人,也许是这样的。对杨杰,不仅仅如此。这些弥漫历史气息和安静力量的野陵、石刻,是杨杰心灵深处的归途。
这要追索到杨杰的成长历程。他出生地在周原扶风,家乡的周围有很多古朴的庙宇和石刻,隋隋文帝杨坚的墓陵也在离家不远。幼年,他便在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石人石马身上攀爬仰卧,是生命中最初的景致和美育启蒙。等到上大学的时候,“它们突然都不见了、或已面目全非。”这让敏感的杨杰感到失落的同时,更多有一种情感记忆,
但,这些陵与石刻早与杨杰息息相关,似乎是宿命的密码。等到某一天,他再次见到它们,便找到归途,“找到内心的声音”。可能那些景致完全打动了他、或者符合内心深处的世界。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 内容标签:唐陵系列,寻石记,杨杰,,何去何从,归途,似乎是唐陵系列 寻石记 杨杰 何去何从 归途 似乎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