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以“述”为引_从六件经典作品进入胡一川及其时代_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肖珊珊-胡一川--广州-创作-煤矿

编辑:周欣欣 来源:雅昌网
 
2019年12月12日下午,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太行干部纪念学

2019年12月12日下午,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太行干部纪念学院支持的展览《以‘述’为引——胡一川六件经典作品的‘现场’》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该展览是2019年十大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项目之一,亦是美术馆从口述史角度切入胡一川经典案例研究的尝试。

37H2jmVJrxzESwJETo1Z2d4lL2iaEd8vtgqfZEvO.png

开幕式嘉宾合照

展览以“口述胡一川”为出发点,围绕贯穿胡一川一生、体现其人生关键点的六件经典作品——《饥民》《到前线去》《军民合作》《攻城》《开镣》《见矿》展开。通过梳理胡一川的日记、文章、手稿、历史照片、革命文物、文献出版物、画稿、速写等,以及围绕作品背景编辑整合的口述视频,尝试采用视听叙事的展览方式,尽可能地还原六件经典作品的“现场”。

2LPTa06P7OZEjNakRNMHWfqVVuTwwZVB0jzuQyBE.png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与策展人现场交流

策展人肖珊珊谈到,“年轻人看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并且重读他们故事,只能简单地阅读画作与文字,很难进入当时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果能采集和整理出那一段珍贵的历史图像和声音,也许能给年轻一代更立体的情境解读。而且很多历史材料如果再不去采集整理,许多真实宝贵的故事便会流失。因此,从2013年到2019年,我们以‘胡一川及其时代’为主题,采访了80多位胡一川‘朋友圈’里的前辈艺术家和研究者们,并进行录音、录像,收集第一手口述历史材料。”

h5KIMgvP5fLEObU7PvaUUdMdVwSStAlUl4wJZPWi.png

Wqv6CXtoTpFeIt51uCaN3J93LOSmb9sZShElAl5a.JPG

XXoXGS4Ng0Z8b6ZpLla7BGQiy6JFj4b8X0Y9HGj6.png

xnmX6yHU47yRsnbWO2Why6RFoVxi5pIBRk8Y2VNL.png

M2ckd15P2ohJ5iOuLYiHotRw7R4ozw6zNMC9cpBb.png

展览现场

2013年,胡一川研究所拟定采访名单和项目计划,并负责胡一川的文本整理工作。7年间,团队走访了北京、广州、杭州、上海、印尼、山西,先后采访了杨筠、廖静文、贺敬之、邓澍、冯真、侯一民等80位曾与胡一川共事的学者、朋友和艺术家,搜集口述文字资料70万字,影像资料90小时。

      此次展览是口述项目初步的成果,也为2020年胡一川诞辰110周年纪念展进行预热。

kXmH2EO5CvtqrC55Rl64F46fFnGmELgMKwnPrWxm.png

uPDVza98jD4oqo6tdhMPYzBVpKePB9gRUSA1cbM5.jpg

开幕现场

waCBnWKsMMWxotdCJuZjcGCBdv5ZH4rntk7qKYaC.png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主持开幕式

开幕当天,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范勃,武乡太行干部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姜向东,广州美术学院老教授代表,各处室领导,胡一川先生子女代表胡珊妮、肖景涛、胡丹妮、胡川妮、肖珊珊以及广美师生、媒体等出席开幕仪式。开幕式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胡斌主持,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武乡太行干部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姜向东及本次展览策展人肖珊珊先后发言。

tcTp0wmIU5Yhmi4UIOAZPPOy2e7rOuaXjQsnsj9z.png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致辞

“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秉持学术优先、教师优先、研究优先的理念,策划一系列研究性展览,并以美术馆为中心开展现场教学。今天的案例既是学校的校际课题,也是青年策展人的课题。

胡一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艺术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中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他在延安时期接受革命洗礼,发挥和传播了中国文艺在革命年代的独特影响力。同时在中国美术教育体系构建中,他也曾是数个重要学院的筹建者,因此这个展览,为研究现代美术学院如何启蒙、组建、发展提供一个非常重要的材料。”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致辞时谈到。

lDpzEUkjygCdRETMY4f9z4HdDRrFIWDsjAU66U4U.png

太行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姜向东致辞

面对采集的海量材料,展览如何呈现才能更好地与青年观众交流?策展人肖珊珊说:“我们从胡一川艺术生涯众多作品中挑出六件作品,而这六件作品也恰好处于中国20世纪美术史的几个最关键的节点上。将与作品相关的口述内容做成六个视频合集,同时展出相关文献、图片、物件等,尽可能地为观众还原当时创作的历史语境。”

PxTV35TnCAJ5YYdvFMSRe0hsJy27WpxL8jfKfpI5.png

策展人、胡一川家属肖珊珊发言

展场以胡一川六幅经典作品——《饥民》《到前线去》《军民合作》《攻城》《开镣》《见矿》为主题,分为六个单元。

《饥民》 ——“当时鲁迅倡导木刻,我认为有意义”

tDPbt8LMqHhAvFAYjMczBbUYPQKIaONNIRnhiXUM.png

《饥民》的现场

1929年,胡一川进入杭州国立艺专,与革命时期很多进步青年一样,在艺术思潮跌宕、流派纷呈的时代,他们热衷学习先进观念和讨论社会问题,并把鲁迅先生奉为偶像。

1930年,他响应鲁迅先生号召,开始尝试做木刻,《饥民》便是他第一张木刻版画,也是新兴木刻运动的最早的版画实践。

tZxHmVt62jFvmOD6fWzJDbMcFREmZXNDNaq0lCtZ.png

《饥民》 1930年,杭州,黑白木刻,尺寸不详

这里展出了与这幅作品相关的资料,如珂勒惠支版画、当时鲁迅推荐给青年的书、一八艺社成员合照等。邹佩珠、李允经、肖峰、陶咏白、江文的口述视频、以及包括《饥民》在内的《一八艺社1931年习作展览会画册》和相关资料,构建起《饥民》创作前后的历史语境。

VgyozJPFGbC6cDl3eRGnBTAqxx9c5eYmA4jxn3Dy.png

邹佩珠、李允经、肖峰、陶咏白、江文的口述视频

PizyXSjthhCmI5kkhSExR9iamNuE1OiB0J5Iq2fh.png

3FwvF5VHFMMy3bM5Otw9LkLh0JKkFbhKk5lv7raE.png

一八艺社成员合照

《到前线去》——“以撰”到“一川”:美术家身份的确立

Yktc12txiSgJqeGAYdMkxZ8AjvTEQBGm9cqi7daq.png

《到前线去》的现场

      1932年1月28日,胡一川带着作品到上海,正遇上一二八事变空袭,他亲眼目睹了闸北街头惨案。此后,他便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开始真正以美术家的身份为革命抗战创作,从上海回杭州后,胡一川以不容置疑的态度,创作了《到前线去》及一系列作品。

      伍必端、袁浩、肖峰、李允经、江文关于《到前线去》创作前后的口述,以及带有“一川”签名的作品《闸北风景》和在当时创作的《怒吼罢!中国》、《失业工人》,试图把观者带入《到前线去》的创作现场。

OcTrd15qpmCfzn2ImDHy7M5qNUqdv5fSvUS25z2R.png

《到前线去》,1932年,上海,23.2×30cm,黑白木刻

jDmKxsErmHcZPpmSd3qtRL5RJsbVX8xxd97W6a1S.png

胡一川初恋女友夏朋照片及书信

7pG1SsuVVRjkPweBt5nsnRUbN4VwmvGKfRnFyidq.png

胡一川妻子黄君珊书信及合照

《军民合作》——木刻风格走向大众化

第三部分《军民合作》是胡一川1938年从延安到山西抗战前线,深入抗战前线进行抗战宣传的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鲁迅先生引介现代木刻样式是西方的,带有西方典型的表现手法和图式特征,前线的普罗大众不一定看得懂,对革命宣传工作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胡一川作为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带学员华山、彦涵和罗工柳到山西抗战前线,以抗战记者的身份,参考传统年画的样式,从黑白木刻转到色彩、单线的形式,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boSS2IxYNbqbErOrwdXZQHLh0KaqC1j2RIsJMFwB.png

《军民合作》单元

kQNyoJsIWZawKDwlExYCfMcBjV08i1u53RVobgxD.png

《军民合作》,1939年,山西,36.8×32.3cm,水印套色木刻

《军民合作》部分,展出杨筠、贺敬之、王德魁、李允经的口述视频,以及当时的年画和刊登在报纸上的木刻作品、报纸。这些受根据地群众欢迎的抗战年画和木刻作品,是从“欧化”到“民族化、大众化”的木刻创作实践,也是“为大众的艺术”的经典代表。

tm8iWNUwYScdsEZwqNLxdbg56qNZTIicfKZ0eNi1.png

抗战年画

《攻城》——色彩的回归

当抗战胜利,祖国逐渐解放,形势趋于缓和后,他便放下木刻工作者的身份,重拾油画。这是胡一川盼望已久的时刻,他在日记曾谈到:“我像从石头中跳出来,终于能画油画了!”“一个画家如果不能掌握颜色,如一个将领不能掌握他的军队,那前途也是很难想象的。”

iJB1RhtnmtsFd643DhbO1nTNOL1planGUwuus2tv.png

《攻城》单元现场

《攻城》部分展出胡一川1946年作于张家口的套色木刻《攻城》,以及侯一民、伍必端、闻立鹏、冯真、林岗有关这件作品的口述视频。1948年创作的《攻城》,是胡一川第一张主题创作油画。

P6jgekNMRSZhzKxR6m6XcjX0pJoMdCrr2G84EM9H.png

《攻城》,1948年,河北正定,尺寸不详,原作已佚,留存黑白照片

IhP88f8f9uUL8m27SxxK5tG2OxNEexTryiwajSNf.png

《攻城》素描稿及《攻城》水彩稿展品

《开镣》——“多好听呵,多美好呵”

1933年,胡一川曾被捕入狱,在牢房里他被钉过脚镣,他深切体会过开镣是一种怎样的解放、喜悦和激动“胡一川毕竟是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激情一直不减,对于祖国解放、新中国成立特别兴奋。胡一川常说,《开镣》中的人物造型、细节他都在牢里观察过,把手放进裤袋里默画过。”肖珊珊谈到。

4JWFccOmSUMlAPzRLNskJG0AZKe0wmGN3LcURybT.png

《开镣》单元

KSCJqgxf8fg7WxbWMvbdRKa4pfVInKuNaIZ9uHv9.png

《开镣》,1950年,北京,174×264cm,布面油画

徐悲鸿推荐《开镣》去苏联展览,展览后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现场展出侯一民、闻立鹏、谢秀英、林岗、袁浩的口述视频,以及胡一川留下手稿的旧照片等。

8g2PkO9gKCQnFehrpjqpMO8fYUN9F247llWdNF0s.png

《开镣》手稿旧照和他复制油画

《见矿》——最后一张主题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建设成为胡一川主要关注的创作题材。展览最后一部分以《见矿》为中心,展出邹佩珠、陶咏白、袁浩、郭绍刚、蔡克振、曾松岭口述视频,从胡一川的日记中梳理出“见矿”创作的思路历程,并展出“见矿”题材相关的文献和作品。 

86O2IcVT6xTt8RitQVmnTQKFloCYE2BKNEC3nEqn.png

《见矿》单元视频

QC1vyAcTQonIdDLYWoU0mb6quznBN0LQsRRaUya4.png

《见矿》,1994年,广州,140×186cm,布面油画

 《见矿》从1949年开始构思,最终完成于1994年。为创作这件作品,胡一川专门到唐山开滦煤矿去体验生活,在那创作了《开滦煤矿》《炼钢工人(<开滦煤矿>创作画稿)》等画稿,四十年后,《见矿》才最终完成,成为其创作历时最久的一幅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胡一川1992年画的两件《见矿》小稿和1982年创作的《青年矿工像》,呈现了《见矿》的创作历程。

RTVqoV0wyUMMfk6hUoKyqNokut56s7S70dU8N09t.png

《青年矿工像》及创作手稿

OlTzrlBvvpMbLOTSwOscX75dk7U9oOlNru0jqjd5.png

《开滦煤矿》(复制)现场图

为向八十余位参与“口述胡一川”项目的老前辈表达谢意,现场的一面展墙以胡一川认识这些老前辈的时间为轴列出口述者的名字,以这种方式向他们致敬。另外,除了老一辈的口述,展览给观众也设置了视频留言区,让青年参与口述活动

fudx6QMPEfhP0akS5etE4xfUOWJYsQIQRHEDrri8.png

致谢墙

      展览“以‘述’为引”配合相关历史文献和口述视频,以多元角度立体诠释“经典”,重构历史现场,尽可能还原胡一川个人艺术追求与家国命运相互交织的情境,让新青年走近胡一川及他的时代,并提供重读革命美术经典的多维观展体验。据悉,展览将至2020年1月10日。

以“述”为引——胡一川六件经典作品的“现场”

展期:2019年12月12日至2020年01月10日

时间:每日09:00-17:00(逢周一闭馆,节假日不休息)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1号展厅(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口述史,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肖珊珊,胡一川,,广州,创作,煤矿口述史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肖珊珊 胡一川 广州 创作 煤矿
下一篇:马奈的《音乐学院》很色情吗?_油画-西方绘画-马奈--针叶-音乐学院-女性||上一篇:第七届“金拴马桩”大学生影像艺术节:迎来国际化进阶_第七届“金拴马桩”-西安美院--美术学院-第七届-初评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