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月度策展人影响力榜单”是艺术网从媒体角度对当代艺术领域的策展与展览呈现进行全面搜集、记录与跟踪,从专业角度解读“策展人”每月所策划的展览在学术性、策划执行、公众认知及影响力、国际化推广、盈利能力等方面的能力与创新。
11月1日 策展人:周振鹏 半路出家——鲁虹艺术档案展:2013-2019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11月1日 策展人:闫士杰 莎拉·卢卡斯个展 红砖美术馆
11月2日 策展人:马丁· 霍齐克 邱志杰 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
11月2日 策展人:崔灿灿 “退步 1968 - 2019”陈丹青个展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11月6日 策展人: 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 “后窗”(Rear Windows)李青个展 上海Prada荣宅
11月10日 总策展人:张子康 策展人:王春辰 岳洁琼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 北京太庙艺术馆
11月15日 策展人:王春辰 墨与物·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 武汉美术馆
11月15日 策展人:Ludovic Recchia,Christine Shimizu “大地和鸣”白明个展 比利时凯拉米斯陶瓷博物馆
11月23日 策展人:冀少峰 @武汉2019 一意孤行:沈勤 湖北省美术馆
11月23日 策展人:冯博一 贺丹同名个展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11月26日 主策展人:冯博一 策展人:王晓松、刘钢、黄燕、〔日〕金泽韵 无界之归——2019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浙江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
鲁虹
策展人周振鹏
策展人:周振鹏 半路出家——鲁虹艺术档案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发现一个备具“使命感”的艺术工作者的精神世界
2019年11月1日,“半路出家——鲁虹艺术档案展:2013-2019”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由青年策展人周振鹏策划,左正尧、陈晓阳担任展览总监。
通过一场展览呈现一位批评家的学术事业、研究和批评成果,此次展览是对作为批评家、策展人和美术馆管理者鲁虹的个案研究,并探索其进行批评和侧扎的本身,顺着其脉络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生态。
鲁虹工作档案:为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所使用的笔记本内页
2017年2月21日,鲁虹与艺术家徐冰商谈展览事宜
在策展人周振鹏与鲁虹的交流中,他深刻感受到一个关键词是“使命感”,策展人认为:“使命感”是鲁虹始终能够保持生活自律、工作勤奋、成就斐然的力量来源,而这种精神性的力量是需要被展示出来和被更多的人进行思考与延续的。因此,周振鹏谈及此次策展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鲁虹的艺术档案来发现一个以使命感作为源动力的艺术工作者的精神世界,为观众所观看、阅读和思考。
展览空间:135张策划手稿、14本个人著作、212张机票……
整个展览选择了鲁虹自2013年至2019年期间的工作艺术档案资料,并分为策展、写作、出版、工作四个部分:共展出展览策划手稿135页,《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手稿138页,《中国当代艺术全集1978-2018》编写手稿81页,论坛发言手稿143页,个人著作14本,文章发表过的刊物书籍34本,在外策划展览图册20本,合美术馆展览图册15本,合美术馆工作记录98页,参加艺术活动机票212张,个人日志9本等文献资料。
展览位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四楼9号厅,展览中厅展出鲁虹6年来已经出版与即将出版的著作22册,以及6年来他发表过文章的部分刊物、聘书及各类手稿。手稿展台作为一个隐形方向指示,将观众引向第二个空间——展出鲁虹的策展笔记与策展图册的空间,完整详尽的显示出鲁虹这六年的策展工作和策展的重点方向。空间的另外一侧展出了鲁虹参加各类艺术活动往返各地的部分登机牌。
第三个空间聚焦于鲁虹进行武汉合美术馆领导工作的详尽档案,其中有三个鲁虹的工作文件夹供观众翻阅,观众可以从三个文件夹中找到合美术馆建设、策展规划、展览流程的某些线索。
策展人:闫士杰 莎拉·卢卡斯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展览现场
莎拉·卢卡斯 《废话墓志铭》
210x450x245cm
汽车、烟
2018年
莎拉·卢卡斯 作品《米歇尔》
策展理念:百件代表作向中国观众介绍莎拉·卢卡斯
2019年11月1日,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同名个展在红砖美术馆开幕,展览由红砖美术馆馆长闫士杰担任策展人,呈现艺术家30多年来艺术生涯中100余件重要代表作。
莎拉·卢卡斯是英国最具影响力、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展览目的是通过30多年来艺术生涯中100余件重要代表作,向中国的观众介绍这位桀骜不羁的英国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及面貌。
莎拉·卢卡斯 《路人朵丽丝》
359x250x250cm 混凝土浇筑,钢铁
2018年
展览现场:一千个鸡蛋开启的YBAs复古风
一阵阵噼里啪啦的鸡蛋击墙声,夹杂着人们的狂欢声,开启了莎拉·卢卡斯(Sarah Lucas)在红砖美术馆的个展。在“扔鸡蛋”作品旁边的中庭圆厅展示的是《路人朵丽丝》。这双及膝长靴摆出了羞怯中带些诱惑的姿势,体现贯穿于卢卡斯许多作品的一种气度与脆弱的结合,同时又呼应着一些早期作品。
莎拉·卢卡斯 《北京钻石》
展览呈现了卢卡斯1990年代的“自我肖像”系列部分作品、1994年的雕塑作品,展览还从艺术家的多个系列中精选了代表作品长筒袜填充“兔子”(Bunny)雕塑、“NUDs”系列,以及使用石膏和木头创作的“隐秘之地”(Penetralia)雕塑,还展出了艺术家近期使用铜、混凝土等材料创作的作品。此次展览是莎拉•卢卡斯在展览空间使用上最大的一次,她在红砖美术馆现场挖掘、寻找作品和空间的关系,形成新的创作语言,这是艺术家最感兴趣的点。
展览现场文献区
此次展览文献区还特别呈现莎拉·卢卡斯的挚友、摄影师约翰尼·山德·基德(Johnnie Shand Kydd)的35件摄影作品,展出的摄影作品时间跨度25年,记录了从1996年至今的卢卡斯及其友人。
马丁·霍齐克
邱志杰
策展人:马丁· 霍齐克、邱志杰 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追溯全球科技艺术四十年
11月2日,“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展览由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马丁· 霍齐克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艺术家邱志杰联合策划。
这次展览将目光投向过去的40年里,科技与艺术相互发生关系的40年。“在此期间,所谓的‘数字革命’迅速兴起,席卷全球,带给全球社会颠覆性的挑战……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与科技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一轮全新的范式转换正在酝酿之中。迹象之一就是数字本身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的一场独立运动。这次范式转换不仅对工业产生影响,也将作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人之为人的定义。”林茨电子艺术节资深总监、策展人马丁•霍齐克(Martin Honzik)在谈到展览主题时表示。
此次展览是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中西方科技艺术的大型文献类展览。邱志杰谈到:“通过这场深圳实验,中国正在重新成为一种科技文明,并重新面对前沿的人类命运问题。”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进入一场别开生面的属于未来世界的艺术之旅
此次展览通过展出林茨电子艺术节40年来的获奖作品,以及中国本土科技艺术领域重要的代表作。或许观众并不一定了解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但一定会被作品高端的AI技术和对于社会观察的奇巧构思俘获。
同场展出的林茨电子艺术节四十年文献展则是国内首次系统介绍中西方科技艺术的大型文献类展览。文献展回溯了林茨电子艺术节的历年主题,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数字革命、互联网发展到现今的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西方科技艺术在技术与文化的浸润中演化至今。
深圳的风 © Refik Anadol 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例如作品数据绘画《深圳的风》是特意为此次展览创作的委托作品。这组流动变幻的诗意绘画,让我们看见平日不可见的风。拉菲克·安纳度工作室收集了深圳区域整整一年的风速、风向、温度等数据,并开发了一套定制软件,以20秒的时间间隔,读取、分析这些数据,形成了四个优美的动态篇章。每一个篇章都有独特的笔触、动感。
行走的城市 ©Universal Everything 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行走的城市》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城市漫步的体验,探寻我们如何将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转化为情感与觉知。透过对人体运动、情绪设计、建筑和声音的研究,影像中的3D城市人形雕塑在屏幕中央不断行走、变化、重塑,散发着逼真的动感与活力。这些形态也反映了现代建筑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关键美学趋势。
欺骗的艺术 © Isaac Monté (BE) Toby Kiers (US) 图片惠允:中央美术学院、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设计互联
《欺骗的艺术》展出了21颗废弃猪心中的8颗,它们都是被艺术家进行了去细胞化处理,并用各种不同技术进行再填充。它们不再是生物器官,但却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艺术家试图借此探讨:科技能在多大程度上操控人类身体这一极富争议的议题。
艺术家陈丹青(左)与策展人崔灿灿(右)在展览现场
策展人:崔灿灿 陈丹青“退步 1968-2019”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重新看待陈丹青五十年绘画里发生的变化
2019年11月2日,艺术家陈丹青迄今为止的最大个展 “退步 1968 - 2019”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同步开幕,展览由崔灿灿策划。
展览名“退步”取自陈丹青的一本文集《退步集》,它是展览故事中最主要的一个叙事线索,以系列间的“进退”作为一种假设和隐喻,重新看待陈丹青的绘画从1968年至今所发生的变化。
关于展览主题,崔灿灿在文章中谈及:“‘退步’在陈丹青五十年的艺术中,有多种含义,一方面,它是积极的自由,指向个人在创作中的主动选择,选择坚持什么和放弃什么,在这些选择背后,个人对于时代和自我做出的积极的回应。另一方面,它是消极的自由,在绘画今天的境遇中,在个人难以作为的历史中,艺术退回到了它最初的状态,亦如陈丹青在1968年的那几件作品,没有明确的风格,没有说教的成份,只是一个青年人最初的兴趣和热情。只是在今天,讨论‘进步’与‘后退’,讨论这两种自由显得尤为重要。”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二空间外景
《西藏组画》展览现场
《进城(一)》,纸本油彩,52.5 × 78.4cm,1980
展览现场:两个空间里 陈丹青的画作与自述
整个展览全面展出陈丹青自1968年至今的作品,展览现场配合呈现陈丹青的个人自述,呈现了一位艺术家半个世纪绘画的轨迹。
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二空间展出“早期作品”、“西藏组画”、“名画临摹”、“静物”。展览从1968年的15岁时的油画《松江小村》、《第一幅静物画》等等这些“浓郁的个人记忆的作品”展开之后的个人绘画语言形式与时代变革间的交响。
1980年的《西藏组画》呈现了陈丹青专心致志与善良,又洗去二手苏联的影响,艺术重新回到生活的瞬间,成为中国艺术史最为标志性的变化。直到1997年,陈丹青开始了全新的画册系列,退回到多年的临摹和写生经验中。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外景
相对于对较早作品的部分,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第一空间主要呈现了近几年的作品面貌。策展人崔灿灿看来包括“时尚模特”“佛罗伦萨写生”“伦敦写生”“工农写生”的人物群像,所表达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还有观念。这批人物写生中,可见的世界与被描绘的世界,不再是为了展示画家的风格,或是艺术作为工具,陈丹青变成了个人画家,彻底告别了70年代至80年代的目的和想象。
策展人: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 “后窗”(Rear Windows)李青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李青不止于讲故事 他有更大的野心
2019年11月6日,艺术家李青个展“后窗”(Rear Windows)于上海荣宅开幕。展览由杰罗姆·桑斯(Jérôme Sans)策展,展出李青《临窗》《后窗》《互毁而同一的像》等系列绘画,延续了对社会与生活间互动的脉络,展览讲述的故事温暖又伤感。
但策展人杰罗姆·桑斯认为李青绝不止步于讲述故事,他有更大的野心。策展人将此展览描述成“一个通过李青新旧作品系列构思而成的叙事故事,如电影场景般徐徐展开,在PRADA荣宅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它属于一个想象的社会,既存在于昔日梦境中,亦呈现在他今日的个人作品中,不断地发问:如何进一步接近事实真相?”
策展人认为“后窗”被构思为一个特定场域的沉浸式装置,深入探索Prada荣宅的历史与空间,于往昔韶华与摩登都市间建立一种联系。
展厅大门
李青Prada荣宅个展外景
李青在Prada荣宅的最新个展“后窗”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用绘画讲述百年荣宅的故事
这次的展览故事从一盏霓虹灯和一组肖像开始。
展厅正门的《后窗霓虹灯牌》是李青为此次展览特制,上面闪烁着展览的中英文名称。而位于入口处的肖像,则唤起了家族历史与谱系概念。这幅肖像画融合了荣宅前主人荣先生和想象中的孙女的图像。
此次展出的“窗”主题的作品,均是李青从拆迁的房屋上所得。艺术家并没有改变它原有的结构,仅仅是通过改变窗框的颜色及窗内的图案,来展现对建筑与历史关系问题的思考。《临窗》中,李青将实体窗框与窗外风景绘画结合在一起,营造出观众与风景的虚拟互动。
“霓虹灯”是李青近几年常用的表达手法。他认为,霓虹灯是亚洲城市独有的元素,而观众通常不会阅读上面的信息。因此,李青用文字虚构各种故事,并用霓虹灯将其闪现出来。
在荣宅——这个有着百年历史建筑的空间中,展览将荣宅的舞厅、卧室、浴室、练歌房等主要空间进行重置,通过李青一件件静态和动态的艺术品,讲述不同故事。
安尼施·卡普尔与策展团队、嘉宾在展览现场
总策展人:张子康 策展人:王春辰 岳洁琼 安尼施·卡普尔个展(北京太庙艺术馆)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展览现场
策展理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019年11月11日,安尼施·卡普尔 (Anish Kapoor) 的大型个展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顾问,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苏新平担任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总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和北京太庙艺术馆执行馆长岳洁琼担任策展人,并邀请伦敦蛇形画廊总监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Hans Ulrich-Obrist) 担任策展顾问。
安尼施·卡普尔的创作植根于古印度哲学思想,将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与西方文化的现代象征结合起来。在范迪安看来,卡普尔的艺术在观念上连接了古老的东方和非常现代的西方,也在艺术的表达上有发自艺术家内心的真诚。
张子康表示: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卡普尔先生的艺术除了强烈的现场感染力之外,还传递出一种极具亲和力的“东方性”。印度与中国两个古老文明在历史交流中共同沉淀与分享的思想价值,充分体现在卡普尔先生的艺术观念与实践中。正如中国古语所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相信卡普尔先生此次个展将会对我们思考如何将中国丰富的传统思想资源转换为一种现代感的当代形式,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参照。
《S曲线》(2006)不锈钢
《C曲线》(2007) 不锈钢
《狭板》(2013) 不锈钢
展览现场:不锈钢雕塑与古老建筑的对话
此次个展的太庙艺术馆部分,卡普尔通过一系列不锈钢与颜料雕塑对空间的反射和折射,与宏伟的建筑与历史进行前所未有的对话。
卡普尔在概念上最具冲击力的一组相互呼应的作品《S曲线》(2006)和《C曲线》(2007)将被放置在太庙的中庭。《S曲线》是两片大型不锈钢无缝连接形成的“S”形雕塑,而《C曲线》则是一整片巨大的弧形不锈钢。两件艺术品两侧的凸面与凹面,则分别直映与倒映出周围的景象。围绕着这些作品的将是另一组卡普尔的重要不锈钢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皆呈现了颠倒的映象,将观众融于周边的建筑与环境中,挑战观者的感知体验。
《天使》,1990 局部 板岩、色粉
《1000个名字》,1981 综合材料、色粉
卡普尔对颜料的运用是其许多开创性作品的基础,并凭借富有创新性的颜料系列《1000个名字》(1979-1982)名声鹊起。延续此系列的其他颜料雕塑作品,包括蓝色的《天使》(1990)和多形多色的《反射红色的一个私密部分》(1981)都会出现在此次的展览中,绚烂多姿的作品将充盈着古老的建筑空间,不同的形状与突起迷惑着观者的双眼。
策展人王春辰和参展艺术家们在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现场
策展人:王春辰 墨与物·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展览现场
策展理念:将水墨放在更大的场域里解读与延展
11月15日,第二届武汉水墨双年展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展出来自40位艺术家的水墨、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等共100余件作品,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担任策展人。
展览以“墨与物”为主题,王春辰谈及,这一主题的来源受到了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词与物》启发而确定:墨是物质亦是艺术家思想的载体,以物性、灵性为切入点在多文化语境下探讨近当代水墨艺术的创作维度,发现水墨的无限可能。
郭桢作品
《长江》计划一号 宋军生 120x10mx3 2019年 布面 香火 水墨
樊枫作品
展览现场:六个单元 六个水墨的探索方向
展出来自40位艺术家的水墨、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等共100余件作品,展览划分为六个单元:墨与笔、墨与心、墨与墨、墨与物、墨与影、物与物,分别用六个展厅的来呈现,每个单元将介绍利用不同媒介、不同视角进行创作的水墨艺术家,从绘画到影像再到装置,立足当下展望水墨艺术的未来。
“大地和鸣——白明作品展”新闻发布会现场,两位策展人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白明的创作和艺术历程
策展人:Ludovic Recchia,Christine Shimizu “大地和鸣”白明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西方美学观下的东方艺术个案研究
2019年11月15日,白明大型个展“大地和鸣”在比利时凯拉米斯陶瓷博物馆开幕,展览由卡拉米斯陶瓷博物馆馆长Ludovic Recchia与法国巴黎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现法国文化部文化遗产总监Christine Shimizu联合策划。
两位策展人从自身的美学观出发,呈现了一位以陶瓷艺术为主体的东方艺术家的创作路径。“大地和鸣”策展人为展览取的主题,象征泥土与艺术生命的关联,作为一个根源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陶瓷艺术家,策展人为白明的艺术提取的几个关键词为历史、自然、泥土、风景,即使白明的作品与自然中的风景基本上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很多抽象的形式、色彩的表达、肌理的呈现、材料的质地都与这种转换有深刻的联系。
“历史的回响”章节展览现场
“风景的诗篇”章节展览现场
“自然的对话”章节展览现场
“大地的和鸣”章节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200件作品 与大地和鸣
作为回顾展,此次展览共展出白明76组、近200件作品,勾勒出白明从1995年到2019年的创作历程,是其艺术生涯的一次大型回顾和系统梳理,包括陶瓷、油画、水墨、漆画、雕塑、综合材料和装置等多种类型的艺术作品。
此次展览被分成了四个章节:历史的回响、自然的对话、泥土的共振、风景的诗篇。
白明 物语·茶经·知黑,综合材料,220×210cm,1996
白明 管锥篇·隐语,瓷, 装置, 62×11cm, 2011
白明 秦砖·万阅屏风,瓷,17.5×58×38cm, 2018
白明 文化虫洞·席纹如书,水墨,181×98cm,2017
白明 墟——卷轴墙,瓷, 50×45×20cm, 2018-2019
展览现场一进展厅,并没有直接展出白明的陶瓷作品,而是选择了一件他早期的绘画作品,由综合材料加茶叶做成,东方元素特别明显。这件颜色深沉的作品被安置在清水泥的建筑体上。
展览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联排窗户的透光效果,加上照明的辅助,整体展陈效果独特,将白明的水墨、油画和雕塑及漆画整体呈现,是为呈现一个完整的白明的艺术。
冀少峰
沈勤
策展人:冀少峰 @武汉2019 一意孤行:沈勤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展览现场
策展理念:为一意孤行的沈勤寻觅他的艺术领地
11月23日,“@武汉2019 一意孤行:沈勤”在湖北省美术馆开幕,展览展出沈勤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近40余幅,展览由冀少峰担任策展人。
在冀少峰看来,沈勤走的是一个不断删繁就简的艺术之路:“他从工到写,从人物而风景,从色彩斑斓绚烂至黑白灰的纯净纯粹,从繁琐而简洁,题材的变化、形式语言的更替,很显然得益于沈勤观念形态上的改变。正是观念上的嬗变与突破,也使沈勤在看似传统的图式表达中,彰显出当代情怀的情理与韵致及无尽的活力。一意孤行的沈勤,很显然已经寻觅到了属于自我的艺术领地。”
展览主题“一意孤行”概括了沈勤的个人性格和艺术态度,他本人一直对“孤”字情有独钟:“这么多年画画,我一直不太入主流,参加全国美展从未入选过,也不入当代圈,基本上就是一个人这么飘着。”
山纸本水墨设色 96.5cm×170cm2017
村 纸本水墨 38cm×137cm 2019
山 纸本水墨 80cm×175cm 2019
展览现场:“整个展览就是一件作品”
此次展览分为四个展厅。第一个展厅4号厅展出了沈勤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品,第一幅作品就是他创作于1985年的《师徒对话》。这件作品对沈勤意义重大,在由鲁虹担任策展人的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展览上,被放在整个展览的第一张。
师徒对话 水墨设色纸本124cm×151.5cm 1985年
其余的三个展厅展出了沈勤这几年的水墨作品。5号厅中展出了两幅大尺寸的《村》系列作品和一件为展览专门设计的挂画装置;6号厅以沈勤的“园林”系列为主;7号厅是最后一个展厅,展出了艺术家为此次展览创作的大尺幅山水作品,在陈列上,用一幅参加过“89”大展的作品《山》以对话的形式形成了上下文关系。
6号厅
7号展厅
放映厅
整个展览由沈勤好友王野夫总体设计,最后一个展厅中的玻璃展柜设计同样出自王野夫之手。展览灯光由邓宏剑负责。沈勤对整个展览现场非常满意,“整个展览就是一件作品”。
冯博一
策展人:冯博一 “贺丹”个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展览现场
策展理念:重构传统记忆的贺丹
2019年11月23日,贺丹同名个展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北京民生“艺术家个案研究系列”新成果,冯博一担任策展人。此次展览是贺丹在国内的首次大型个展,展出油画、素描作品36幅。
在策展人冯博一看来:虽然贺丹有陕北故土的生活历程又有留学法国生活的双重文化身份经验,却没有影响到他艺术创作的观念、语言的清晰脉络。
对于贺丹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文化思考,冯博一写道:他站到了城市文明的对面,直接表现了陌生而诱人的城市碎片的裂痕处所形成的困惑、木讷、紧张,甚至一时满足的狂欢场景。作品要表现的主题思想也集中于反思中国现代都市的消费文化在这个时代的困境和荒诞性上。
1999年《大风》140x160cm布面油画
2016年《现实生活》200x250cm布面油画
2018年《来来往往》200×300cm布面油画
《罗马地砖》180 x 30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展览现场:从“陕北印象”到“城市景观”
展览从90年代的具有“陕北印象”的乡土“风俗”画为开端,与之后的作品形成对照关系。接着转向留法回国后,带有“城市景观”为背景的群体画面,其间有同一时期的素描画稿与之相呼应。
进入第二展厅光线整体暗了下来,作品整体也由偏冷的蓝色调转向热烈的红色调,这个展厅的作品为贺丹最近几年的作品,群体性的大画面既有以本土事件为背景的,也有以西方发生的事件为背景的作品,指向更加宏阔的视角。
最后一幅《罗马瓷砖》为展前刚刚完成的新作,成为此次展览的终点。
冯博一(右)浙江美术馆供图 摄影:徐伟杰 谢丰毅
主策展人:冯博一 策展人:王晓松、刘钢、黄燕、〔日〕金泽韵 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A学术性:✭✭✭✭✭
B策划执行:✭✭✭✭
C现场效果:✭✭✭✭✭
D公众认知及影响力:✭✭✭✭
E国际化能力:✭✭✭✭✭
策展理念:破局!打破纤维艺术的边界
2019年11月26日,第三届杭州纤维艺术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本届主题为“无界之归”,策展团队包括主策展人冯博一,策展人王晓松、刘钢、黄燕、〔日〕金泽韵,施慧担任艺术总监。
展览主题“无界之归”,意味着纤维艺术在全球化语境的相互交织、相互依存中,于探索多元纤维材料的同时,更开辟出了新颖的创作形式。
冯博一谈及了三点展览思考:一是通过参展艺术家们所具有的时代敏感度和未来预知性,构建纤维艺术在传承传统文化与当代性转化上的新维度。二是扩展纤维艺术与现实社会、日常生活之间的介入关系,以及纤维艺术在消费文化中,对社会时尚生活的超日常的引领作用。三是打破以往纤维媒材的均质局限,包括数字纤维、智能织物、数码编织、生物纤维等新媒体创作在当下以及未来趋势所进行的多维链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间隙中蕴含着的丰饶世界
基于策展的三点思考,展览以“交融的间隔”、“无边的抽离”、“逾界的纠缠”、“第二皮肤”、“工作坊”、“物超所值”六个单元主题和中国艺术家尹秀珍以“七天”为题目的个展。将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位/组艺术家的 78件/组作品布置于浙江美术馆、中国美院美术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三个场地同时呈现。
胡尹萍作品《小芳》
N.S. 哈沙的装置作品《各国旗帜》
徐道获这次带来的《门》
马可的《大地》
如N.S. 哈沙的装置作品《各国旗帜》气势抓人,其由192面铺在同样数量的脚踏缝纫机上的国旗构成,缝纫机之间纵横交错的线形象地表现了各国之间的关系。曾代表韩国参加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徐道获这次带来的《门》用精细的半透明丝绸制成,结构和形状由金属框架支撑,溢出的光和空气使它看来仿佛悬在天空,若幽灵般引起人对家的向往和逝去回忆的哀叹。
马可的《大地》震撼人心,其作中能看到对大地母亲的无限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信心。2015年曾代表日本参加第56届威斯双年展的盐田千春为本次展览量身定制的新作《手牵手》则善意满满。
盐田千春《手牵手》
尹秀珍作品《公社》
关键字: 内容标签:当代艺术,展览,策展人影响力榜单,,现场,美术馆,水墨当代艺术 展览 策展人影响力榜单 现场 美术馆 水墨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