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坪山美术馆年度大展“共时:七个倒叙的个人故事_坪山美术馆-李振华--作品-艺术家-现场

编辑:梁侨 来源:雅昌网
 
1969年,瑞士艺术家罗曼·西格纳决定用火药将创作推向一个瞬息变化不可控,灿烂而危险的境地。作品“当

1969年,瑞士艺术家罗曼·西格纳决定用火药将创作推向一个瞬息变化不可控,灿烂而危险的境地。作品“当态度成为形式”的呈现,构成了之后艺术的又一次转向,如一道闪光,久久不能消逝。

在85新潮中,艺术从现实主义的线索中逐渐蜕变成每个个体需要作出的某种选择。1952年出生在山东大鱼脊山村的吕胜中从传统中找力量和存在感,从传统和民族中找到当代的可能性;

1957年出生在上海的胡介鸣的切入却是从现实主义的绘画中,剥离出现实和技术兴起的线索,新兴的技术带来的担忧和反思,构成了其媒介图景(mediascape)的构建;  

1958年出生在四川的汪建伟则从写实绘画的变体中,找寻现代性、城市化、人的异化之联系。

1969年出生在福建漳州的邱志杰,从90年代开始,从维特根斯坦哲学到录像艺术,知识和手段可中可西,历史有渊源,又能拥抱未来。新的媒介、展览、体制搭建,如何在顺向艺术创作的类型研究中脱离,邱志杰和一群艺术家共同发起的“后感性”系列,是对那个时代所有新的呈现。

而1982年出生在瑞士圣加仑的芭芭拉·西格纳如何在父辈的光芒中脱颖而出?1984 年出生在西安的徐文恺如何从计算机科学中获得力量,如何转化为艺术上的“共情”?

就是这七位看上去毫无交集年代跨越巨大、各有自己艺术发展脉络的艺术家,却曾因缘际会相聚一堂。1980年代末期,罗曼•西格纳凭借着出版物和录像,被介绍到中国的艺术学院,并广泛地被接受。而2011年始,由李振华策划和推动,并在卡塞尔文献展文献库、Helmhaus艺术馆、瑞士文化基金会、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等机构的支持下,罗曼•西格纳的作品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巡回展览,其中首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由邱志杰、李振华联合策划。

C3iAJeRO36MevVnGwRFRpxYfc1VtonzR5eQBlQxf.jpg

坪山美术馆展出的罗曼 • 西格纳:录像与电影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九和现在

项目的行进之前,徐文恺、胡介鸣、吕胜中、邱志杰、汪建伟等艺术家曾于2011年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场讲座联系在一起,看似因缘际会的背后,艺术家们都在各自的时间线索当中,不断地追问其创作变革的原动力,探索着自身与外界相接连的方式。

而时隔八年之后,七位艺术家再次相聚。11月30日,由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坪山美术馆承办的跨年大展“共时”将在坪山美术馆一楼展厅拉开序幕。此次展览是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上任以来推出的首个大型展览,由著名策展人李振华担纲策划,徐文恺、胡介鸣、吕胜中、邱志杰、芭芭拉•西格纳(Barbara Signer)+ 麦克•波登曼(Michael Bodenmann)、罗曼•西格纳(Roman Signer)、汪建伟受邀参展。其中,罗曼•西格纳被誉为瑞士“国宝级艺术家”。

RCooItusdoINTEk8ES5Fju8WgJPdGNUAsCU68l0C.jpg

坪山美术馆“共时候”大展

本次在坪山美术馆的展览,被李振华视为“对2011年项目的一个总结”。他特别邀请了这批共享同一时刻的艺术家参展,并择选每个人在特殊转型期、或是特殊历史事件下的创作,在彼此创作交错的共性和特性之间,继续延展并深化当代艺术史进程中新的现实和新的问题的讨论。

策展人李振华形容这个展览就像“七个倒叙的个人故事”,于“共时”的主题之中,勾连起七位艺术家在各自的语言、地缘、知识的时间经历之下不断推进的创作逻辑。

mPkAd802PKh6H0yaKQ9HW0OXgKsMDbIb9Q5Ul1kq.jpg

展览开幕式现场

罗曼·西格纳的作品经常被称为“时间的雕塑”,他经常使用日常的物体和经验,通过改变重力、尺度和介入,令其改变。在展览现场,作品“蓝色球”,用蜡烛烧断绳索,缓缓下落的木球,从大烟囱50米高空下落,球体自重 200公斤,包括蓝色颜料(无毒害),触地瞬间如焰火般灿烂四射,尤其体现了时间作用于空间和作品运动的每个瞬间。

vRzHKrCfJHNnX7MTIZi0pjCVpmvqKN4ELFma7nG3.jpg

罗曼 • 西格纳导览现场

rAMSTRbVH96je3oVTcwJNxfr5XsChXcdyQq4okVs.jpg

罗曼 • 西格纳作品《蓝色球》

吕胜中走过的村庄和中国的山河,汇集成了《山水书房》空间中的书与物,自人文精神的层面上关联到吕胜中过去在民间美术、实验艺术和教学上的实践,从传统和民族的力量中找到的当代可能性。“这件作品 2003 年为参加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而作,策展人范迪安希望我拿一件与中国山水画有关的作品,这其实是一个半命题,让我的思维必须进入主流文人传统的轨迹。我对水墨画无大兴趣,但对中国的山水观颇有向往,我愿意顺路探去。”

rqWXtLeq75E6hUrvgfzusD5rcosXFCeWTPxyOuco.jpg

吕胜中作品山水书房

胡介鸣的《一分钟的一百年》,通过现代多媒体的柔性空间,勾勒出一段与我们过去认知迥异的当代艺术历史动画。胡介鸣的创作永远是作用于艺术和文化史学的,尤其关注在这一百年来人类新兴文明创作的结果,什么是被记录到艺术和文化历史中的。胡介鸣的工作也提出质疑和反思,那些没能进入历史的,是否就应该被遗忘和放弃。对历史的改变和幽默的创新,构成了这个作品视觉和声音上的主体,你看到的艺术史不再是静止的,而其动作却因循着现代人幽默的习惯,创造出一个个轻松的历史瞬间。柔性材料,投影的光和音响的形态声音,构成一个熟悉而惊奇的空间。

kXHC61BVrwFbeeqHjM6JjJXCFxXlr4dZ19KuehR0.jpg

胡介鸣作品《一分钟的一百年》

汪建伟的作品《生活在别处》关注人和建筑自然共生的结果,探索者人如何理解主体和变动之间的粘连。这是汪建伟一直关注的城市化进程中,生存和发展关系之一种。作品为4:3格式录像,全长140分钟,展出版本为40分钟。汪建伟采访了四组住在此地的人,他们分别为已经无以为继的房地产项目,提供了更真实的创造出来的生存空间。汪建伟关注人和建筑自然共生的结果。通过纪录片的方式,朴素的采访。艺术家已经在考虑传播(电视频道)和艺术时间性(durational)之间,单视频和空间观看的变化。

735iMHdNsh3ExSRUvDLEVsxZaiDQETxsRAbi3oTJ.jpg

汪建伟作品《生活在别处》

徐文恺关切算法和个体痕迹,他的作品《柱》中那些不断被截取的算法瞬间,从可见却不可即的数据真身中获得力量,转化为艺术上的“共情”。“身份的焦虑促使我们找到了新的角色——用户,以此身份为背景,利用图形学编程软件在桌面上绘制一座柱,每绘制一块就修改一次电脑系统时间,既可以前往未来,也可以回溯历史。虽然计算机的系统时间看似无限,但实际上却被开发者出于整体考虑做了限制 (OS X, 1969–2038),一种无限又有限的矛盾状态,正是我们处于身体和媒体交融瞬间的现实心境。

9DwFZEfthNAlSFfe93JUtZViYulDGed7GKjxOyAT.jpg

徐文恺作品《柱》

qRi9XJrIwDj55431gvH0uZ79S2w9bMBVIF1ACEyQ.jpg

艺术家徐文恺现场导览

芭芭拉·西格纳与麦克·波登曼合作的《胶囊珊瑚》中,演奏夏威夷吉他的日本音乐家,一块来自海底的红色珊瑚;而“我不会让你的太阳落下”是一个立体的风景画,一个有温度的空间作品,模拟太阳和隔扇的室内场景,通过揭示室内外变化的空间呈现出来。在椅子上的雕塑,一个多纳圈,也可以被理解为蜷缩在那里的猫或一个人身体的抽象。

SWrD9yQXGETkroXRIZOp38dGi1LkJWCAerUO9gZ2.jpg

芭芭拉·西格纳“我不会让你的太阳落下”

在谈及此次展览的主题时李振华表示,“共时”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展览中所展现的情感和诗意的联系,要远远大于这个项目本身。这个展览一方面是关照我们共同面对的时间,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展览中的作品承载并释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七位艺术家相聚坪山美术馆,回望几十年各自前行交错的脚步,能让大家感知到作品的温度、力度和重量,它们随着时间,因为相遇,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xoPZxeqF4aLZAnyZ6iTCdMnf2n9kMFB0dRzIQTl7.jpg

策展人李振华导览现场

30日的开幕现场人头攒动,朝气蓬勃,来自展览“共时”的参展艺术家、全国各大美术馆机构负责人、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设计界的嘉宾均到场参与。展览开幕式在坪山美术馆副馆长李耀的主持下进行。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表示,此次展览是坪山美术馆团队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当代艺术的国际大展,也是坪山文化聚落的一个新起点。坪山是积极、包容、给予人希望的地方,坪山美术馆愿意借助文化这条不寻常的路,成为一个能够给人带来想象的场所。刘晓都进一步表示,这个展览为坪山美术馆提供了很好的路径,也启发了他未来以展览“共时”作为美术馆学术方向的标准,将美术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艺术生态当中的重要角色,直面当代,关注当下的发展目标。

3tqm9QavDfTCmmqWGtd0Jl6XwVCQzMge8tyNFPdG.jpg

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在开幕式上致辞

​策展人李振华在发言中提到,此次他参与坪山美术馆展览策划的工作,和美术馆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时间能给予人的延伸,是精神上的——有所得。有些事和人是通过等待来慢慢理解和认识的,这就是「共时」展览的另外一个时间的维度,一种累积的人类世逻辑。”此外,他还对展览“共时”作出了解读,“共时”是这个展览不是关于理论建构的,可以交由理论学者的是这个展览的研究线索,以五十年的时间切入瑞士和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个展览产生的对话是艺术家之间的,也是历史的回响。“感谢吕胜中、邱志杰、胡介鸣、徐文恺、罗曼•西格纳、芭芭拉•西格纳、麦克•波登曼,因为没有艺术家就没有这个展览。”

uuLvZX2StQD0eHI1hrmSuRjS6e2KawhtON136Akp.jpg

罗曼·西格纳在现场骑着车冲入空间

fkbQK4udHW82iy34QPa1suQWpdnaLZGjS5w1llTx.jpg

罗曼·西格纳准备骑车冲入现场的气球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开幕的现场,罗曼·西格纳和邱志杰同时进行现场创作。在坪山美术馆二楼中庭处,罗曼·西格纳骑车冲入现场的气球空间,再次通过运动改变视觉和体感的物理状态。从美术馆二楼到五楼的楼梯上,挤满了前来观看的观众,自行车、运动、蓝色气球、爆炸一直都是罗曼·西格纳创作当中无法被忽视的重要线索,而在现场的创作中,这些线索汇集到了一起,在坪山美术的馆空间内,完成了对“共时”最鲜活的诠释。邱志杰则从美术馆2-5楼的墙壁开始其《地图》系列的“能量”创作,图像、构图和透视关系,按照中国传统绘画散点透视的系统,以及地图学的格式展开,以回应罗曼•西格纳的创作中能量和“瞬间”,也呼应建筑空间的未知性与可能。

9ZIp4g2G2rVvoSWJEFuiwO0D1BsIzYZFL3U0qJCp.jpg

美术馆2-5楼的墙壁上是邱志杰作品《地图》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共时,坪山美术馆,李振华,,作品,艺术家,现场共时 坪山美术馆 李振华 作品 艺术家 现场
下一篇:郑孟梅:实与虚&真与假的对话实验_郑孟梅--艺术家-装置-绘画||上一篇:政协委员建议“关于加强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国家文物局:实施新时代_博物馆人才-考古文博专业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人才-支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