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曾说:“想念我,就去看我的画吧。”
今年是吴冠中诞辰百年,也是其去世的第九年,在其去世之间,家属尊重他的遗愿没留骨灰,没设墓地,只留下吴冠中视为生命的作品。因此,在其百年诞辰之际,用展览的形式表达对先生的怀念就再恰当不过了。
2019年11月1日,“美育人生——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展览共分为三个单元:“风筝不断线”、“形式是画家的生命线”、“风格是背影”,共计展出吴冠中各个阶段的画作111幅。
此次展览的所有展品均为吴冠中及其家属的捐赠。对吴冠中来说,“我的画作的价值要靠时间和人民来评判。”为此,他曾发下誓言:“我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草,是长在祖国土地上的草,奶也应属于祖国和人民。”除了给子女选了几幅画留作纪念,他将其画作悉数捐了出去。
吴冠中的儿子吴可雨表示,父亲“最大的心愿和追求是让大家欣赏其画作,因此坚持不把最精彩的作品出售,而选择捐给公立博物馆”。
1999年和2009年,吴冠中曾两次向中国美术馆无偿捐赠自己的代表作品,构成了今天中国美术馆62件作品的丰富序列。
2008年,吴冠中又慷慨地捐赠了113件作品给新加坡美术馆,并引起了巨大争议。对此,吴冠中解释到:“画家可以有国界,但作品无国界。画家的作品应该由全世界来评判。对我来说,送给新加坡也好,送给上海、香港也罢,都是让世界的美术爱好者了解、分享我的艺术。”
在吴冠中百年诞辰之际,其家属遵循其遗愿,吴冠中长子吴可雨于今年7月,向清华大学捐赠吴冠中画作66件;在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上,吴冠中三子吴乙丁又向清华大学捐赠吴冠中绘画作品2件和手稿、画具实物28件(本)。
此次展览的作品中包括新加坡国家美术馆的藏品60件,中国美术馆藏品8件,以及吴可雨、吴乙丁兄弟捐赠的部分作品。
《灯下人》 1999年 布面油画 高80cm×宽65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乙丁捐赠
其中吴乙丁捐赠的两件作品非常特殊,“母亲肖像是父亲2005年亲手交给我,很多朋友和机构问为什么捐献给清华?因为,清华是父亲和母亲50年代共同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那时我们全家五口人就住在现已是遗址的北院。虽然时间不长,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后来我的儿子也毕业于清华,特别是父亲晩年随着院校调整又回归清华,可以说我们一家和清华既有情又有缘,因此,我谢绝了其他机构的收藏愿望,将母亲的肖像捐献给清华,我觉得是叶落归根吧!”
《最后的春天》 2010年 布面油画 高72cm×宽96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乙丁捐赠
“另一幅彩墨画不是父亲亲手给我的,是他住院前留在画室还没有来得及签名,盖章和托裱,当然也没有题目,那是他最后一次住院,也是最长一次住院,整整住了85天,而他再也没能回到家中,回到他的画室。这一幅作品可以说是绝笔,意义非凡,所以捐献出来供大家欣赏。”
捐《长江万里图》设立奖学金报告及支票收据
吴冠中手稿《笔墨等于零》 吴乙丁捐赠
《长城-秦皇岛授课记》(素描写生26幅)1978年 吴可雨捐赠
“同时我捐献了200余页父亲的手稿,其中包括备受争议的文章,希望大家通过字里行间更直观领会父亲的心声。”
吴冠中所使用的画架 吴乙丁捐赠
吴冠中留法归国用以托运画册的铁箱
“还有父亲生前使用的一些画具,没有清洗原封未动,那上面布满父亲多年使用的纹迹,包括当年留法归国用以托运画册的铁箱,展现给观众。”
这些作品“只是父亲全部捐赠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无论油画、彩墨、手稿、画具都为我们展现了吴冠中先生寻美和殉美的不眠灵魂。吴乙丁说到。
“美育人生——国际学术报告会暨吴冠中百年诞辰纪念”现场
吴冠中曾说过,“艺术起源于求共鸣,我追求全世界的共鸣,更重视十几亿中华儿女的共鸣,这是我探索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初衷,这初衷至死不改了。”11月1日下午,“美育人生——国际学术报告会暨吴冠中百年诞辰纪念”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会议从一个新的角度展现了吴冠中先生的杰出贡献,也提示我们今天从事美术教育应该把握的新方向,就是要坚持搞好美育。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范迪安:吴冠中先生秉承了美育的理想 从事艺术劳作
追求美、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这可以说是吴冠中先生人生的重要方面,也就是说:美育人生贯穿起吴冠中先生的思考、创作和教学。
美育对中国的社会现代进程,特别是对中国大学教育是很重要的历练。在20世纪之初,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他们在寻求中国社会的历史变革过程中,不仅从思想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来思考,更加注重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而在其中就开始引进了西方学者关于美育的概念。席勒在19世纪提出的美育概念,代表着西方社会特别是知识界文化界用理性思维文化启蒙思想,冲破基督教神学的开始。
到了中国,一大批先贤致力于把美育、美学和美术,这三个以美打头的领域贯通起来。蔡元培提出了美学和美育,特别提倡美育。冠中先生正是生于100年前,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时代之中。如果说蔡元培、王国维等一大批先行者提倡了美育,种下了美育在中国最初的种子,而它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则需要一代一代的学者与艺术家来完成,吴冠中先生就是秉承了这样一种理想,而从事他的艺术劳作。
《红墙》2003年 木板油画 高39cm×宽59.2cm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南方人家》1996年 布面油画 高79.2cm×宽59.4cm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100年后的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巨变,中国的小、中、大学的教育也都有了更新的教育理念。在这种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美育,在2018年中央美院建校一百周年之际,给中央美院八位老教授亲切回信,提出了加强美育的重要思想,并在如何实施美育,美育要达到的目的等方面有了新的阐发,所以他提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因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树人”,通过“育人”而达到“树人”,要扎根时代生活,美育的发展要跟着时代前行,要围绕着时代提供的文化条件、社会环境来思考美育的主题,寻求美育的方法,当然更要遵循美育自身的特点。习总书记在回信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叫做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明历史为世界作出了贡献,那么蕴含在中国文化思想中的美育精神是什么?怎样使它作用于今天的美育实践?这是今天我们面临的崭新课题。因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善改进学校美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质,就成为中国教育发展新的方向。我们通常说美育可以分成三个大的方面,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今天我着重针对学校美育谈一点体会:
学校美育也可以分为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美育和作为通识教育的美育。作为专业美术教育,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我们提出了在四个方面来加强美育,一是在教育教学中来完成美育,教育教学作为美术教育,本来就“美”字当头,看上去似乎美育就在其中,但是在专业教育中如何培养我们专业的人才,能够真正树立起美的理想,能够更多地通过各种专业实践来创造大美,还有方面的课题需要解决,而在艺术创作中突出美育,也是非常急迫的课题。虽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术已经有了宽阔的发展,被称之为多元多样,但是在越来越多元和多样的艺术形式语言中,在越来越和国际世界美术文化相交融的前提下,我们的艺术创作怎么体现中国的审美观念的当代展现?怎么能体现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光彩?都需要更多思考。
《青高粱》1995年 布面油画 高64.6cm×宽54.8cm 新加坡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童年》 2003年 木板油画 高40.2cm×宽28.6cm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新城( 二) 》1996年-纸本设色 高66.8cm×宽135.5cm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与此同时,在服务社会中彰显美育,不仅是针对艺术专业而言的,整个大学在服务社会方面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作为艺术教育的专门单位,我们服务社会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建筑设计,无论是空间中的艺术作品,还是举办各种展览,都应该贯穿美育、彰显美育。
今年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重温共和国屹立东方、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时刻。比如在新中国诞生之际,我们有许多设计、艺术作品用一种崭新的形象,成为国家形象的标识,成为人民群众情感的公共载体,中央美术学院和清华美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院的一大批先贤,张仃、周令钊、梁思成等,他们共同设计了共和国的国徽、政协会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作也是大型创作,来再现革命历史。在今年我们庆祝国庆70周年的时候,中央美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一起攻坚克难,设计了群众游行的彩车,这些都是面向公面向社会的美的创作,这就讲到专业艺术教育的美育之外的一个话题。
大学美育普通综合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指一般的艺术创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情感指引、创造指引、人格指引,而作为专业的艺术教育应该是艺术教育加上其他学科,而综合的大学教育应该是各个学科加上艺术教育。就世界现状而言,许多欧美国家在20世纪最后10年和跨世纪的近20年来就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把艺术为培养21世纪具有社会竞争力技能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是要解决学生获得的创造力、表达自由,使人的个性发展和全面成长成为美育的体现。
我回到吴冠中先生的美育人生,他是一个用艺术实践和绘画语言来倡导美育和推进美育,他最重要的是提出形象思维和形式思维的重要性,他的艺术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进行讨论评论。比如吴先生在面对自然世界的时候,一方面尊重自然,和自然进行心灵对话,另一方面用他的眼光去捕捉自然中那些美的因素,从而提取出来,转化为艺术的创造。我们可以看到他能够把城市的景观和乡村的景观用抽象的因素提取出来,他能从横向的宽阔的河面和竖立的树林之间提取出横与竖,他能够从带有块面的黑白灰的老墙老屋里面提取出艺术语言,也能用许多细微的点和线组成比较抽象的结构。他即能做块面的表达,也能做线条描述,他既能够观察中国的景观,也能描绘外国的景观。这就说明,在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中蕴含着抽象之美,形式之美,文化之美。吴冠中先生一辈子东寻西找,找的就是这些美的元素,组合成他的创造。
所以吴先生说:“将附着在物象本身的美抽出来,就是将构成其美的因素和条件抽出来”,我想任何一个专业都有自己面对的物像,也需要提取不同的因素,更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抽象的形式之美在我们中国美术教育里面,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比较薄弱的,而抽象美和形式美的培育,对于任何专业来说都特别重要。所以吴先生关于形式美和抽象美的重要的论述,不是要把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倒向西方的现代主义抽象派,而是要更多的注入在我们自己文化的基因上,从中国的问题着手,在我们任何专业里面都可以通过对美的发现、感知与追求,形成创新。吴先生无论是面对人体,还是面对大树的枝干,他就把其当做一个生命景观在对待,无论是面对阔大的景象,还是面对微观的物象,他都做深入的细致观察,这种发现和思考紧紧的连在一起,这种思考和想象又紧紧联系在一起。由此吴冠中先生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形成了一种创造性的机制,在具象和抽象这两个维度之间,自由畅想,为我们奉献了那么多美的形态,美的图景。
由此可以说,我们大学教育中的美育,情感之育最终是为了培养情怀,创造之育是为了探索未知,而人格之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吴为山:吴冠中对新时代美育的意义
在与吴冠中交往的三十年多年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其塑过两尊雕像,一件在江苏南京博物院,一件在香港艺术馆。在吴冠中百年诞辰艺术展开幕之际,吴为山又向清华大学捐赠了一件吴冠中雕像。“这件雕像是对香港艺术馆雕像的第二次制作。吴冠中先生,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是艺术的,更是文化的,同时还是教育的。所以在吴冠中先生名字面前有四个字,就是‘美育人生’。”
《吴冠中》半身像雕塑 吴为山 铸铜 2019年 长123cmX宽90cmX高94cm 清华大学博物馆藏
塑像中的吴冠中,眼神炯炯,额头上道道皱纹和清瘦的面颊,凸显了风骨和诗性。精微的表情刻画和大块的身体写意,形成鲜明对比,印证了吴冠中先生苦旨追寻的抽象美。这座塑像既是写意精神的传承与转化,也是中国艺术“以形写神”的凝固与飞扬,更是表达了一位文艺工作者对先辈的景仰之情。
至于吴冠中对新时代美育的意义,吴为山从“新时代的美育和明德”、“新时代美育和中华美学精神”、“新时代美育与中国精神”、“新时代美育与传播”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春酣》2006年 纸本设色 高96cm×宽181cm 清华大学 画家捐赠
《春雪》1996年 布面油画 高30cm×宽59cm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吴可雨捐赠
一:新时代的美育和明德
美育,潜移默化地沟通情感与理性,并最终促进人格的完善。因此本质上,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一种生命塑造,它激发美感、挖掘潜能、彰显智慧,对人生具有润物细无声般的化育。
作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以美育德”就是美育与德育结合,通过倡导非功利性的精神价值,培养人们从艺术形式中感知和接受德性之美、精神之美和思想观念之美,也就是以美明德。
二、新时代美育和中华美学精神
美育,首先要谈美、谈美学、谈中华美学、谈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精神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理解它可以从八个方面进行
1、“多元合和”的文化结构。
2、“气韵生动”的生命节律。
3、“有关洞察”的观照方式,这是一种以心灵观照社会万象和自然专项的方式,同时也是将个人小我融入人类宇宙大我的依据。
4、“虚实相生”的创作法则,创作者应融景物于情思,化实为虚,弥散出生机回转绵厚深长的意味。
5、“境生象外”的审美生成。境的生成,是创作和欣赏的结合,通过巧撷妙构,表真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气的之灵,达宇宙之理,而观者则感受其中那盎然的生命美感,领悟其幽邃的宇宙情调。
6、“澄怀味象”的生命体验。这是一个主客体同步升华的过程,审美主体需以全部身心功能去容纳整个宇宙万物,在泯化物我的境界中与大化同流
7、“妙悟自然”的欣赏特征,审美欣赏应在自信中观照世界。
8、“高明中和”的最高理想。
以上八个方面,充分凸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合性与亲和性,透现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通过美育来大カ培植中华美学之根,可以极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故乡清晨》1960年 木板油画 高60.4cm×宽45cm 画家捐赠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鹤舞》2002年 纸本水墨 高67cm×宽136.3cm 新加坡国家美术馆藏 画家捐赠
三、新时代美育与中国精神
在新时代,我们还将通过美有来弘扬 “中国精神”。在吴为山看来,中国精神是“中国”主体意识的树立,是伟大民族内在的精神张力。具体而言,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以及矢志不渝的追梦精神。
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只有继承传统,扎根本土、放眼世界、深植时代,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脉管里涌动着爱国主义的血液,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民充满温情,对国家充满深情,对创作充满激情,才能创造出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不朽作品。
四、新时代美育的传播
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新时代美育应当是超越空间的。因为当今中国已己经是全球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要通过精彩纷呈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世界触摸中华文化的脉搏,感知当代中国的发展活力。进一步说,要从国家软实力构建、国际话语权竟争的高度,向世界阐释中华民族的进步思想,传播和平发展的价值观,特别是阐释近百年来中国历史性伟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吴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艺术,清华大学吴冠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捐赠 艺术 清华大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