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音乐人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艺术造诣远非于此。除了是位音乐人、文学家,他还是画家和雕塑家。
为了立体展现多面的天才艺术大师——鲍勃·迪伦,艺仓美术馆历经一年半的筹备,于2019年9月28日至2020年1月5日,举办 “光/谱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作为迪伦的首个视觉艺术回顾展,本次展览不仅是其视觉艺术作品的全球首展,亦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综合性大展。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聚集了迪伦在50年内创作的7个系列,250余件作品,媒材涉及油画、丙烯、水彩、墨水、粉彩、炭笔素描以及独特的金属雕塑等。
谈到此次展览的独到之处,著名乐评人孙孟晋如此说道:“这个展览并不是口号堆积,而是用具体的、鲜活的内容讲述迪伦,让我们感受这个文化巨匠的力量,以及这个时代活着的人的真实性。”
展览现场
艺仓美术馆馆长余光照说道:“这次展览与以往的传统展览不同,主要有两点:第一,在这里,观众不再是远距离‘凝视’作品,而是可以走进作品。耳边回荡着迪伦的歌声,眼前展现着他的美妙作品,心里感受着艺术品独特的温度,在多感官、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中感受其里程碑式的传奇人生。这也是光谱展的核心,即让观众以多感官的方式感受立体多面的鲍勃·迪伦;第二,馆长、策展人和艺术顾问全程参与策展,力求展览的精益求精。”
画家鲍勃·迪伦:只是随性画画,并不自我指涉
填绘留白系列
迪伦的早期绘画作品以速写为主,1989-1992年间,他在巡演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路上即兴创作了一批速写。后来,它们成集以《填绘留白》为名由兰登书屋出版。
这一系列中,他描绘了旅途中转瞬即逝的生活景象:肖像、地标,以及无名之地的安静角落。迪伦后续对这些速写进行多次回顾,并加以颜色及深入画面。这一系列中的标志性作品当属“铁道”、“桥上的男人”和“红狮酒吧里的女人”。迪伦原作已经遗失,部分作品经由重制展出。
“我只是随兴而画,随时随地都能画。我一直想着,画画的时候不去刻意为之、不去自我指涉,把我当时看到的世界客观地表达出来”,当谈到 “填绘留白系列”时,迪伦如此说道。
主题重复段
迪伦对早期速写进行加深填色,便形成了此次展览中的“主题重复段”系列。“铁道”、“红狮酒吧里的女人”、“桥上的男子”亦有所呈现。在这一系列中,他用不同的色调与细节表达同一个场景,展现其对生活、自然的每一个瞬间的理解。
主题重复段展览现场
3幅《桥上的男子》
铁道
作为迪伦2017年画廊首展的领衔母题,“铁道”是迪伦艺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画作。画布上,经典的铁轨形象延伸至远处,直至消失。这幅画隐晦地指向迪伦的过往:从家乡希宾小镇上时时让他等待在铁路道口的送货运矿的列车,到上世纪60年代纽约夜夜伴着他入眠的“随着夜车的隆隆声响穿行泽西大地的以蒸汽为血的铁马”。不过,“铁道”也将视线投向未来,投向前路未曾有人书写过的机遇。
铁道 2013年 布面丙烯
《铁道》之二
《铁道》之三
对铁道的偏爱,与迪伦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迪伦曾在自传中如此写道铁道之于他的意义,“我从小就见到、听到火车经过,它们总能给我安全感……远处传来的火车声响多多少少让我觉得自在,好比万事俱备,好比我身处某个平坦位置,从未深陷险境,一切都契合得严丝密缝。”
红狮酒吧里的女人
迪伦的作品始终是对光和色彩的实验。光线和色调的变化反映着一年中不同的季节、一天中不同的时段,及其对作品氛围的影响。在“红狮酒吧里的女人”一画里,女人的态度和她所处的环境在观众视角中会随着周围色调、服装色彩的变化而变化。英国桂冠诗人安德鲁•姆辛评论说:“随着迪伦调色板上颜色的变化,这位女子在世间所处的位置也在改变。”
三幅《红狮酒吧里的女人》
孙孟晋认为,在这些作品中,亦可以看出迪伦对传统审美的反叛,“迪伦有些画并不合乎作画规则,有些会放大主观视角,这是他对审美的破坏。同一场景的四幅作品,色彩的不断变化,体现了画家复杂内心也在不断变化。”
主题重复段其他展品
早期作品
写写画画
1973年,迪伦出版了《写写画画》。书中收录了他在1961-1972年间创作的歌词,部分歌词还配有当时的原创素描。此次展览是这些原创素描第一次公开亮相。
早期作品
熟悉的和遥远的地方
“熟悉的和遥远的地方”展览现场
“熟悉的和遥远的地方”展览作品
迪伦的画作中所描绘的许多场景都是无名之地——一些没有可辨地标的未知地点。但本系列中有几幅作品并非如此。“斯德哥尔摩的钟楼”和“芝加哥附近的后巷”在标题中便揭示了地点;“纽约布拉格公寓”和“联盟街上的房子”则暗示这些地点真实存在;而“山坡玫瑰”和“天台酒吧” 尽管没有透露具体位置,所展现的情景却清晰可辨。
内景/外景
尽管迪伦的绘画主题来自日常生活,但它们绝不平庸。在街尾黑暗的角落里,在没有火车停靠的小镇中,迪伦诠释着美丽与尊严、失落和向往。
“内景/外景”展览作品
对此,安德鲁•姆辛曾如此写道:“空椅子、单人间、俯瞰着停车场与后巷的窗户,都给人以伤感的理由,但它们发出的声音完全无法掩盖这些作品的活力,那些雕塑般的造型和大胆的用色都让人感到愉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达到了平衡,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全新的、刚刚造就的。”
新奥尔良系列
新奥尔良坐落在美国61号公路最南端。作为美国最著名的公路之一,61号公路也被称为“蓝调公路”,它纵贯整个美国中部地区,经过迪伦的家乡,直至美加边境,许多非裔美国音乐家为谋生奔波在这条路上。此外,公路与密西西比河平行,承载着美国的音乐传承。
“新奥尔良”系列之一《 rescue team》
2012 100.5 x 129.5 cm
图片来源:艺仓美术馆
迪伦十分喜欢新奥尔良,他曾说,“我喜欢的地方很多,但我更中意新奥尔良。在这里,任何时候都有上千个不同的视角……任何行为都不出格。这个城市是一首长长的诗” 。
因此,迪伦创作了“新奥尔良系列”,以示对这个爵士乐诞生之地的特殊感情。绘画色调清冷阴沉,每幅画都是那个逝去的时代的快照,令人心神起伏,至今仍能引起共鸣。简洁的画作标题 ——“舞厅”、“救援队”和“赛马俱乐部”——只给观众必要的信息,将故事的其余部分交给他们自行想象。
亚洲系列
“光/谱”展览荟萃四幅“亚洲系列”中的画作,其灵感来自迪伦在日本、中国、越南和韩国的旅程。迪伦在绘画前参考了多种原始素材,既有自己的写生素描,也有存档的电影和照片,画作的主题专注于日常生活。简洁街景、室内场景和人物肖像都绘制得一丝不苟,似乎画框外面就是一个细致入微的世界。虽说这些作品的标题都直奔主题,但迪伦的留白给了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
“亚洲系列”之一《 up the hill》
2009 106.7 x 142.2 cm
“亚洲系列”的用色柔和,内容明晰。迪伦忠于自然现实中的严格秩序。用他的话来说:“我的想法就是各归其位。”
平凡之路
“平凡之路”将美国风景徐徐展开在世人眼前。迪伦用速写、水彩和丙烯画带领观众踏上美国视觉之旅,在多数美国人司空见惯的地方找到美丽。这一画集充分体现了迪伦描绘美国地理风情的目标,以及“奔波在这块土地上,心有所感,付诸笔墨”的创作理念。
Brundage Lane, Burger House
2017 104.6 x 122.4 cm
这些作品捕捉到了破败汽车旅馆、通宵小饭店、废弃游乐场和古董老爷车这样匆匆瞥见的东西。其中往往还穿插着公路——永无止境般延伸向地平线的公路——这是迪伦艺术创作的中心主题,也融入了美国艺术、文学和音乐的内核。“平凡之路”发端于这一文化传承,集多种灵感来源为一体,在拼接糅合的过程中尽显艺术家把握美国生活真髓的天赋。
“无尽公路”
自上世纪60年代早期,迪伦作为歌手和词曲作家成名以来,巡演就一直是他艺术表达的主要手段。他一年的表演高达一百场次,至今没有放缓节奏的迹象。他熟悉这个国家的公路、城中街道和偏僻小径,因为他一生都行走在这些道路上。
“平凡之路”展览作品
Endless Highway III
2015-2016 182.9 x 320 cm
迪伦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行家重返一座心爱的城市那样,不断地从新的视角演绎同一景象。他的绘画技巧随着景象所传递情绪的变化而变化。迪伦数次设计“无尽公路”的构图,尝试不同色彩,改变天空的呈现。他的作品向来推陈出新,这条公路从未一成不变。
艺术家的视角:要真实,只去画存在于你眼前的东西
不管是速写,还是彩绘,都体现着迪伦对自然与生活非凡的洞察力和观察力。他鼓励人们用全新的眼光审视那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迪伦笔下的许多对象虽本性寻常,但经过他的创作,无论是一辆废弃的自行车,还是一间空荡的公寓,都被注入捉摸不定的可能性,就连贯穿田野的道路,也会蕴含着希望。
“艺术家的视角”展览现场
“艺术家的视角”展览作品
为何稀松平常的事物在迪伦的笔下如此美妙,也许,迪伦在《填绘留白》里的一段话可以给我们启示——“不要空想,而要真实,只去画存在于你眼前的东西;如果当它不在眼前时将它拿来,线条交错间我们就会模糊地感知到与我们所知的世界相异的东西。”
雕塑家鲍勃·迪伦:于枯朽中创造美
除了画家,迪伦还有一个身份:雕塑家。在别人眼中毫无用处的金属零件,经过迪伦的创作,总能给人不一样的惊喜。
“铁艺”展览现场
还原迪伦雕塑工作室现场
迪伦对于铁的记忆,十分深刻。出生于美国著名钢铁城市明尼苏达州,迪伦从小就和铁打交道。他曾回忆,自己在铁矿石产区出生长大,在那里,每天的呼吸里都带着铁味,“笨重的器械与劳作大军往来于矿山之间;一车车铁燧石和锈色的赤铁矿被运往铁路沿线”。也许正因如此,迪伦对铁十分敏感,多年来用铁创作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
“铁艺”展览作品
迪伦用铁来装饰大门、屏风、家具和壁挂。经过再造,“铁艺”有了新功能,但它们保留了原有的粗犷,风霜犹在。精心制作的铁艺大门蕴涵着符号、玩笑与影射。它们兼具装饰性和功能性。观众可以把铁门当作艺术来欣赏,也可以把它们当作隐喻去解读,或者只是将它们合上,给自己一片安宁。
“铁艺”展览现场的“门”
“铁艺”展览作品
“门”在迪伦眼里十分有趣,他曾说道:“门总是能吸引我,因为它们区隔出来的空间有正反两面。这些门可以被关紧,但与此同时它们又任由四季进入,听凭微风吹拂。门可以把你排斥其外,也可以把你禁闭其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并没有差别。”
用视觉表达音乐
书写世界
迪伦的想象力向来兼具视觉性和听觉性;华丽难忘的意象贯穿他的歌词,绘画、素描和雕塑则是他表达想象力的另一个出口,为他再次赢得全球声誉和认可。
如果说《写写画画》是迪伦首次为自己的歌曲配上插图的话,2018年推出的“书写世界”系列则是他的第二次尝试。该系列荟萃六十首迪伦最为脍炙人口的歌曲歌词,每篇歌词均为亲笔手写,并搭配一幅素描原作。来自“书写世界”的艺术作品贯穿“光/谱”展览,凸显迪伦的词曲创作和他的视觉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书写世界”展览作品
在这一系列中,部分歌词只是替换了其中几行,另一些歌词则完全重写。在这位永远改变了音乐和语言之间关系的艺术家的指挥下,铅笔素描延续了这种过去与现在、凝固与流动的对话。
“地下乡愁蓝调”系列
2018年,迪伦重温曾在著名的《地下乡愁蓝调》音乐视频中出镜。这段视频拍摄于伦敦萨沃伊酒店背后的一条小巷里,最初被用于彭尼贝克导演的迪伦1965年英国巡演纪录片《别回头》的开场。视频远景中,诗人艾伦•金斯伯格和音乐家鲍勃•纽沃斯正在交谈,而迪伦则随着音乐节拍翻掉提词卡。一开始,歌唱到哪里,提词卡就翻到哪一张。然而慢慢地,迪伦翻卡的速度落后了,卡上也开始出现双关语和拼写错误(“成功success”拼成了“成烘suckcess”, “人孔manhole”拼成了“人总man whole”)。
展览现场的“提词卡”
观众可在此跟搭乘列车,使进迪伦的世界
右侧为迪伦的歌曲、绘画及演出场景
左侧为迪伦所有演出的详细信息
“列车”的窗户画面之一
一楼的复原场景
除了用静态的作品展示迪伦在绘画及雕塑方面的非凡成就外,此次展览还还原了迪伦多种演出场景、珍贵的视频片段及多样的互动装置。另外,一楼大厅根据迪伦所处时代的场景设置了霓虹灯,力图使观众走近迪伦,走近这个平凡又多彩的时代。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光/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艺仓美术馆,视觉艺术,鲍勃·迪伦,,新奥尔良,美国,铁道光/谱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艺仓美术馆 视觉艺术 鲍勃·迪伦 新奥尔良 美国 铁道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