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师者何家英:言传身教_何家英-周口美术馆-天津美院-工笔人物--工笔画-艺术-老师

编辑:段维佳 来源:雅昌网
 
从学生到老师改变了什么?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从此扛到了肩上,不敢辜负,也不能辜负。何家英说:“我是把老

从学生到老师改变了什么?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从此扛到了肩上,不敢辜负,也不能辜负。

何家英说:“我是把老师曾经教的那些有益的思想方法,再传承给我的学生们,同时还有古人以‘师法自然’为前提的创造性思维”。

4IfVMakGM4nT3oxoxjTyNDYBCh8mtUf9ecQ0cF89.jpg

何家英,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画院院长。现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一批批本科、硕士、博士以及高研班的进修生,从何家英切实的言传身教中得到一份“艺术的传承”。基础过硬、深扎传统、懂画理、重感受,讲创新,几个关键词既是教学体系的总结,更是何家英师生们在艺术上的实践成果。

虽然“老师”的身份如今更多、更紧的围绕在身上,但在何家英心里,他仍是一位对艺术拼命汲取营养的学生,面对新的艺术语言和生活感受,努力让自己再进步一点……

造型基础:素描要过硬

1974年,何家英17岁初中毕业,插队去了农村。坚守着从小对画画的满心喜爱,在当时艰难的岁月里也没有放弃过。

上工时不忘口袋里总带个小本子,休息时掏出来抓紧画速写,农民往往成为何家英描绘的对象。回到家哪怕距离吃饭还有20分钟,他也会背个小画箱出去画张风景写生。晚饭后,照例拿着小日记本当速写本到农民家里或在上夜校时画速写。

utbMDecowfqwh0E4bhf7q9T38kNTWrEKn2xYxi3T.jpg

何家英速写 于渭品大爷

一盏小小的马灯,何家英躲在农民背后,看着灯前的人画速写,基本是摸黑画的,那是用“心”在画。这些最初的速写也打下了何家英在艺术上的基本功。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何家英以最后一批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考入天津美术学院,开始了正式系统地学习绘画。那时美院采用的是徐悲鸿的教学体系,素描教学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因此要重点解决。

“进入美院之前,我学习素描往往就是追求一种素描味,就如过去《工农民素描头像选》里广东陈衍宁、伍启中等那种用大直线条切割出来的画法。后来见到学校有一张李天祥在俄罗斯留学时候画的大卫石膏像。如此的深入程度使我惊讶,我才知道素描是不能停留在大感觉的素描味上的,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终于敢画出我看到的事物真相了。”

BtemNY8bNOxd2PGKZ3AzcaVVdFdtUEjxKfbBHLH1.jpg

工笔线描

这时候,刘天呈老师上素描课时的一句“素描关系中有时对与错就差一点”,把何家英点醒了。

“有时是要靠错觉来区别这一点点差别。我们若用碳笔画画,老师会让我们用炭笔画得跟铅笔一样的感觉,就能够控制住这种微妙关系,通过画石膏像来解决素描的整体观察方法问题。第二个,我懂得了黑白关系学,找到了节奏和对比。”

“素描基础打不牢,后面的学习就会荒废下去”。何家英说的很直接。素描基础必须要过硬,不管是人物还是其他刻画对象,造型都必须要立得住。相对中国传统工笔画,基本功则是严格的线描训练,只有这一关过了,才能掌握工笔的表现技法。

irVTO7VP0Azs5ezcUYAuEiZLXcBO9xz5pjs7ZXbZ.jpg

何家英与学生在黄河边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秋冥》,何家英,周口美术馆,天津美院,工笔人物,,工笔画,艺术,老师《秋冥》 何家英 周口美术馆 天津美院 工笔人物 工笔画 艺术 老师
下一篇:30年北京艺术家工作室流变带来什么_九美术馆-北京工作室流变史--流变-圆明园-正阳||上一篇:国家非遗项目“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传承人柏德元病逝_享年72岁_金漆镶嵌髹饰技艺-非遗--漆器-中国-工艺美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