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团队、艺术家与到场的朋友们合影
北漂一族的艺术人生
因为漂,我们才汇聚在一起,因为漂,我们才有了理想因为漂,我们才有了意义因为漂,我们才走到今天
因为漂,才有了往前走的动力和干劲。
因为漂,才有了未来的理想。
无论我们多么艰苦,多么艰难。
因为漂,我们至死不渝地做到底,做下去因为漂,我们才和世界连到一起因为漂,我们才是世界的创造者。
我们才没有活的没有意义。
因为漂,我们才和世界产生密切的交流因为漂,我们才相聚于这里。
因为漂,我们才五湖四海,
为着一个不朽的、伟大的抱负来到这里。
因为漂,我们才有了我们所认同的价值
因为漂,我们才觉得,我们生为人,而有意义漂是什么?漂在哪里?
漂在北京
为了艺术,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王春辰
2019年7月15日下午四点,“快闪双年展-北京工作室流变史”在北京吴庄国际艺术区九美术馆启幕,策展人王春辰。北京艺术家工作室从2009年至今一直处于动荡飘摇的状态,前几年的索家村艺术区、孙河艺术区、奶子房艺术区、008国际艺术区、创意正阳艺术区、长店95号艺术区、蟹岛西艺术区、东营艺术区、北皋艺术区、黑桥艺术区……相继消失,最近环铁艺术区、罗马湖红砖艺术区等艺术区也在不断在消失着。此次展览梳理了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北京艺术区现状。从圆明园画家村开始,以时间轴为线索展开30年来艺术区的流变,以及艺术家们在搬迁过程中经历的种种艰难的现实与艺术创作的艰辛。
艺术家 段延安致辞
吴庄国际艺术区九美术馆投资人侯岐俊致辞
策展人 王春辰致辞
艺术家肖鲁致辞
艺术家肖鲁说自己亲历了三个艺术区的拆迁,包括东营、蟹岛、环铁等艺术区,已经有19个艺术区被拆除,但又总有新的艺术区建起来。
“艺术家是一个美好的职业,流浪则充满了艰辛和苦涩。他们为了艺术,汇集于此,共同书写北京30年的艺术流变史;他们为了艺术,不断迁移,只为实现心中的艺术梦想;他们为了艺术,漂在北京,共同创造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策展人王春辰以“流变”来言说30年来怀抱理想的艺术家们,在北京的工作和奋斗历程,每位艺术家的创作都是从自己所在艺术区的工作室开始生长,无法分割的。
九美术馆一层主展厅以30年的时间线索呈现艺术区的流变史
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接纳了一群从事艺术的青年,他们渴望走出体制,进行独立创作,是国内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青年艺术家。在圆明园的历史废墟上,他们培育出了新时代艺术之花。随着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艺术概念的形成,以及方力钧、岳敏君等艺术家的名噪一时,圆明园画家村成为全国艺术家的向往之地,它以轻巧而不乏神秘的成功吸引着愈来愈多的艺术家入住。直至1995年,一纸通知让圆明园画家村从此消失了,清朝的废墟再度成为艺术的废墟,艺术家们四散到北京的各个角落——以此为契机,正式拉开了北京艺术区流变的序幕。
张晓刚 《绿墙 窗外》 纸本 38.5x28cm 2009
卢征远 《彼岸》水泥管霓虹灯 尺寸可变 2014
马六明 《NO.1》布面油画 140x100cm 2016
赵能智《侧卧》 布面油画 80x120cm 2018
张小涛《白日梦》 摄影 2010
方力钧 《2017.8》布面丙烯油彩 60x80cm 2017
陈曦 《蕾丝、兔》之一 综合材料 120x100cm 2019
刘力宁《电视机—乐园》 实物绘画拼贴 2016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政治与文化在此不断交锋,既作为概念也作为实体,时合时离。在圆明园画家村消失后的二十余年间,大大小小数十座艺术区在北京浮现又沉寂,上千位艺术家在北京各个艺术区驻扎又离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北京的当代艺术史就是一部北京艺术区的变迁史。
艺术区如何兴起?艺术家与它是何种关系?除了一片废土,消失的艺术区又留下了什么?《北京艺术区流变史》展探寻的正是这些问题。由著名策展人、批评家王春辰策划、带领其策展团队,将在九美术馆呈现一幅囊括时间与空间的北京艺术区流变谱系:以圆明园画家村的兴起为坐标,跨越三十余年,辐射北京多个区县,涉及上百位艺术家,艺术区的历史第一次以如此形象具体的形式而呈现。历史不仅仅是平面视觉,流变史展览也将展出艺术区的重要文献资料等,及相关艺术家的作品,还有策展团队对众多艺术家的采访视频。观众可以从多个维度,探访北京艺术家生存与工作的空间的关系,触摸三十年来中国艺术变迁的轮廓,或可窥见大时代滚滚而过的车辙。
展览现场
从80年代至今,中国在每一个年代都经历了激变。社会的主旨一直是“发展”,而对北京的艺术家而言,这两个字背后的意味则更加复杂。资源、机制、权力、政策、秩序、欲望、利益。当艺术正变得愈来愈多元,新事物带来的可能性愈来愈丰富,主旨的调门便愈发显得高亢,而艺术则遭遇不确定或弥散。将北京艺术区的历史重塑本真,最后所展现出的便是一段中国社会变化的鲜活的横截面,于艺术一叶即知时代之秋。艺术区的兴衰变迁,其课题不可谓不宏富,其身后是权力,是商业,抑或是人心——自待观众来观看、评说。我们以此来开启思维中国当代文化与艺术之变的另外维度,这个艺术历史亘古未有,于世界意义是唯一的。
何云昌《一碗面》
谭平《无题》200_300cm
王家增《物的褶皱--40》80_80cm
王庆松《女神》
展望《1平米地皮》
张小涛《白日梦》60_200cm
赵能智雕塑作品
钟飙《物演2号》45_60
7月16日将进行此次展览的主题论坛——《迁徙的乌托邦》第一季-- 798艺术区与《暖冬》。论坛策划王春辰,论坛主持人张小涛。
论坛议题包括:
1)为什么艺术家需要大工作室?
2)798艺术区的前世今生
3)过度的商业化给艺术区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4)《暖冬》是什么?2009年的将府、008与正阳艺术区
5)将府、正阳、008艺术区的现状
6)艺术区给北京带来了什么?
7)迁徙流变的北京艺术区将何去何从?
8)艺术空间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共振
参加论坛嘉宾:
徐勇(798艺术区艺术家)、吴小军(798艺术区艺术家)、郑阔(纪录片导演)、 肖戈(凤凰艺术主编)、张桂森(艺术网)、何崇岳(将府艺术区家)、张玮(正阳艺术区艺术家)、罗伯特(798 Timezone8 出版社 Chinese-art网站创始人)。
随着北京艺术区的衰退,生活在北京的艺术家群体曾经有的大工作室也在逐渐转变。原本在北京生活工作的一些艺术家也开始向其他城市迁移,北京还是否能够继续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生产发生之地?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0日。
关键字: 内容标签:王春辰,九美术馆,北京工作室流变史,,流变,圆明园,正阳王春辰 九美术馆 北京工作室流变史 流变 圆明园 正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