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学生优秀or学校会教?势象空间“上戏现象”再解读_势象空间-展览-油画--上戏-绘画-刘海粟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上世纪末,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艺术家张组英,在全国各地有影响的展览中不断发现本校画家的身影

上世纪末,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艺术家张组英,在全国各地有影响的展览中不断发现本校画家的身影,“归纳下来竟有十多个,且全部都是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画家,他们的作品非常优秀,且个人风格突出,如果只有二、三个人,那并不希奇,但是人数竟达十多个人,还都毕业于同一个学校,这就需要注意了。”也就是那个时候,张组英开始注意到“上戏现象”。

中国有两大戏剧学院,其学科设置基本相同,绘画师资北京可能比上海还强大,但唯“上戏”出现了“上戏现象”。“为什么这个培养戏剧表演的高等学府竟然出现这么多的艺术家?甚至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及领导?为什么油画的多元性在此可以并行不悖?为什么出自上海的艺术家常常求新而不激进?尤其是油画的纯度或醇度会比较高?……”

uh61tF7I2mcC71GomUPT0tOGebgsPpaoymH7aP54.jpg

“依然海上——六人油画作品展”入口

6月28日,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策划的“依然海上——六人油画作品展”在势象空间开幕,试图通过陈钧德、张祖英、周长江、俞晓夫、郭润文、曲丰国等六位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家的作品,重新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路径。

学养丰厚 上戏与文化界关系密切

上海一直以来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窗口,上世纪30年代,一大帮从海外归来的艺术家在这里聚集,林风眠、刘海粟、关良等人结合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探索中西艺术融合之道。

NofyqKPPQSOXr1wawpOfVM8UhMQdMPBx69Jj7Jdg.jpg

靳尚谊先生和参展艺术家张祖英

“上海这个地方很特别,它有戏剧学院、音乐学院,却唯独没有美术学院,所以上戏的舞美系就成为培养油画家的一个重要地方。课程设置上,除了舞美专业外,还设置了许多油画创作课,所以在上戏舞美系出现一些油画家就不奇怪了。”著名艺术家靳尚谊先生说到。

“刘海粟、林风眠、颜文樑、吴大羽、关良等人,他们都曾在上海戏剧学院讲课、讲座,我就听到过不少于十余次。”1963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张祖英回忆到。

而他的师兄,1960年毕业的陈钧德,受到诸位先生的影响更大。1956年至1960年,陈钧德在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念书,师从颜文樑、王挺琦、杨祖述、闵希文等教授,期间,他对西方现代主义一见如故。

只是“生不逢时”,1960年代,国内艺术界与西方世界交流中断,全国美术院校、创作机构几乎“一边倒”地崇尚苏联写实主义美术风格,西方现代绘画则被视为异端拒之门外,那些曾负笈游学欧洲的艺术家们也遭到冷遇。

9mB5JEjFcfN4aftwm10UEC4CsSxntaYyobHCSxpa.png

“上海十二人画展”现场

即使是这样,陈钧德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坚守,其后的近二十年间,他避人耳目,在“地下”坚持探索现代绘画艺术,并与刘海粟、林风眠、关良等人结成了忘年交。林风眠曾当面示范传授画作的“灵动与透气”,刘海粟则赠其《芭蕉樱桃图》,鼓励他在画布上的挥洒与探索。

直到1979年,陈钧德与11位画家共同推出、后来被中国艺术史反复提及的“上海十二人画展”,其中,他参展的带有印象主义风格的风景在当时艺术界反响巨大。

作品风格上,“陈钧德先生的油画带有鲜明的表现主义特征,却又洋溢着传统写意的趣味,既保有西方的油画质感,又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精神,艺术面貌的个人特质相当清晰,实为难得。”著名艺术家靳尚谊评价到。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认为:“陈钧德接续了上世纪上海三十年代一度中断的油画传统和味道。”

RIQEzkpjR1SoYZiN5yBTCYgcAfe5SxZJdhQoiVLt.jpg

展览现场 俞晓夫作品区域

民主和宽容的教学 “合而不同”的上戏现象

同时,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的陈钧德,又作为“中间人”,把这些油画传统延续了下来。

1978年,郭润文作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入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学习,“当时,陈钧德就是我们的老师,他是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教诲,我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受益匪浅。当时,他把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分析给我们听,讲他们的故事、私下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让我们感觉艺术充满了新奇和使命。”

198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曲丰国,也曾在陈钧德老师那里受益良多。“依然海上”艺术沙龙上,曲丰国向大家分享了一段往事。

“上大学时,一次陈老师在前画面画,我和班上的几个同学就跟在他后面模仿,我时模仿得特像,并且非常骄傲。当时,陈老师并没有给予回应,过了一段时间,一次偶然机会,陈老师很严肃地告诉我,你把画画得和我的很像,这是一条死胡同,因为艺术一定是一个个人的道路,越像你走的越死,以后走出来会非常困难。”

“我当时并不理解,只是茫然地开始尝试画我自己的画,刚开始效果非常差,其它老师给我的作品打的分数都很低,只有陈老师,给我打了90分,仅仅是因为,他看出来我是在走自己的道路。在陈老师的鼓励下,我才走出了今天我自己的艺术道路。”

正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民主和宽容,使从那里走出的艺术家,都有着自己的面貌。“依然海上——六人油画作品展”中,六位参展艺术家,“他们虽然年龄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却都见证并推动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其艺术创作也深受海派文化与上戏教学风格的影响,此次展览将他们的作品聚在一起展览,呈现出‘合而不同’的面貌,体现了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家丰富多彩的创作体系。”势象空间创始人李大钧说到。

与美院课程设置不同

“上戏现象”之所以产生,与其课程设置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戏的课程设置与美院还是不一样的。上戏的绘画专业训练比美院少多了,但是其它文化课程比较充实,例如我在校期间就学习过中外美术史,中外建筑史,中外服装史,中外戏剧史,中国古典诗词,文艺理论等课程。此外由于专业设计的需要,我们还必须读大量的书,包括话剧、歌剧、戏曲等。”张祖英说到。

在郭润文看来,“我在上戏读书与美术学院最大的不同在于,我学习的许多东西美术学院是没有的,比方戏剧史、戏剧文学、电影史、音乐、舞台美术等。这些学习直接影响到我的创作,我认为写实绘画应该传达出一些更深刻的故事性,或者是文学性。”

6fPbUTde9BUrjC5aq7EfwnPJ5ue3u88yOVDs2V4s.jpg

郭润文,莎拉的钥匙,布面油画,180×80cm,2017年

“依然海上——六人油画作品展”中,郭润文的近作《莎拉的钥匙》,就来源于小说《莎拉的钥匙》,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二战时期法国犹太人被纳粹迫害的故事。“我被这个故事感动,于是就创作了我所理解的莎拉的形象。对于写实绘画,你要赋予一种与别人不一样的意义,我认为把故事情节运用到绘画里,是我画写实绘画的意义。”

课程设置的不同,直接导致艺术家对绘画的理解也与美术学院有所不同,俞晓夫在《我说写生》一文中,对写生的理解就极具“上戏”特色,“我以为写生就好比是芭蕾舞演员,每天必须练功拉韧带,换句话说就是每天必须吃点苦,难受一下,换来的就是晚上演出时在台上的鲜亮,即使你已是功成名就的人物了,每天还必须要有做学生时的状态,紧一紧自己。”

专业课程“吃不饱”

由上文所述,无论是学养、教学和课程设计,上海戏剧学院与美术学院相比,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但就结果来看,上戏的教学成果并不丰厚。“我们那一班一共45个人,但现在坚持画画的,仅有一、两个。” 张祖英说到。艺术家郭润文班里的30个同学,现在坚持画画也极少。

这与上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导致学生未来可选择的职业方向更加多元有关,但不可忽视的是,上戏的专业课程并不能让学生“吃饱”。

M0gf20P0R71ArRg8p5i7qIceCdOJirLDjswpBLhG.jpg

陈钧德,山深云满屋,布面油画,100×160cm,2015年

大学期间,渴望学习绘画的陈钧德,恨不得每天都有绘画课程提升自己的技艺。但戏剧学院姓“戏”,舞美系是培养舞美设计工作者。他对绘画课内容实在“吃不饱”。自然而然,他主动靠拢颜文樑、闵希文、杨祖述、王挺琦等,经常向他们求教。

结语:今年是上海戏剧学院成立七十五周年,陈钧德、张祖英、周长江、俞晓夫、郭润文、曲丰国六位毕业于此的艺术家齐聚北京,共同举办“依然海上——六人油画作品展”,非常难得。

在策展人吴洪亮看来,“‘依然海上’看似平淡,却是经过了张祖英先生、李大钧先生与我共同推演而成,现在看来还是词可达意的。”

所谓“依然” 既有思念与依恋的情态,更含着一份坚持与守望的意味。“海上”不仅隐喻上海,还必须携着那份特有的“腔调”而来,因此这将是个很有“范儿”,换言之,应该是一个很有品质感的展览。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上戏现象,势象空间,展览,油画,,上戏,绘画,刘海粟上戏现象 势象空间 展览 油画 上戏 绘画 刘海粟
下一篇:以“谱系+”梳理云南油画40年_“谱系+”1978年以来的云南油画-云南油画40年-当代-油画-昆明-谱系||上一篇:徐本一:抒本土文化之情,溯民族精神之源_书法-徐本一--书法家-美术馆-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